我去丽江古城是在2023年举国欢庆的日子,也是第一次去,距今约有二十天。由于行程紧凑,大概也就呆了一天半的时间,或者说是一天两晚。 到达的第一天,太阳就要落山了,匆匆地安排好行李,就穿过长长的地下通道往古城走去。
我起初对丽江古城的想象,往大一点说,是对彩云南国的想象,是带了几分历史神秘感的。一个在六百多年前才真正被纳入中华帝国治理体系下的偏远省份,它的汉文化历史底蕴,似乎还比不上一千多年前、有文成公主远嫁的、促成汉藏文化交流的雪域高原——西藏,更比不上两千多年前、有张骞出使西域的、开拓中西丝路交流的天山南北——新疆。但它的民族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在中国,如果排第二,绝没敢说排第一的。
走近古城正门,你所预想到的人山人海景象自不必说;一个大大的、缓缓转动着的水车首先映入眼帘,夺人眼目。 我和儿子就开始走马观花地逛起来。走走停停坐坐看看吃吃玩玩,大概逛了有四五个小时。
如果说吃,那就是过桥米线和鲜花饼门店随处可见。
如果说穿,男女青年装扮上五花八门的少数民族服饰,艳丽多彩、珠光宝气,往来穿梭,拍照的、自拍的、摆拍的、秀恩爱的、东张西望的、漫不经心的,各种化妆店、服装出租店,比比皆是,提供少数民族装扮的全套服务。
如果说玩,有一条长长的记不得名字的街——酒吧一条街,酒吧沿小河两侧而建,鳞次栉比,小桥流水,烟雾迷蒙,霓虹灯五彩缤纷、交相辉映,唱歌的、跳舞的、劝酒的、说笑的、调情的、鼓掌的、狂喊的、静坐的、刷屏的、发呆的,灯红酒绿,时不时还会有几朵许愿灯花——是叫花灯——漂流而下,甚有情调。
在中国所有的古镇古城中,我推测,丽江古城是数一数二的具有艺术情调的那一个。民族服饰、民族乐器、民族舞蹈、民族美酒,与现代酒吧文化水乳交融,令亿万汉人青年心往神驰,乐不思蜀——从此只思滇。来一次丽江,一扫满身的抑郁沉闷气,也吸引着无数青年驻足长居于此。
夜短梦长,只恨东方既白。不远处就能看到高耸的玉龙雪山,进山以后,蓝天、白云、花香、茂密的树林、升腾的雾气、绿蓝绿蓝的湖泊、清澈见底的河流、终年不化的冰川,让你仿佛步入了人间仙境。
当夜幕再次降临,重返古城,还是走过那个大大的水车,迷幻的灯光、潺潺的流水、朦胧的烟雾、悠扬的歌声、醉人的酒香、凉爽的微风、民族的风情、暧昧的氛围,或许再加上高原的缺氧,这一切的一切,使人如痴如醉、若梦若幻,太像是上天的有意安排,是为了让独在异乡的游客觅得知音,还是为了擦出那温情脉脉的火花?
生活,不止有重复的搬砖打卡,不止有沉重的养家糊口,也不止有琐屑的纠缠争吵。还可以有两条出路:厌世到极致后的遁入空门,孤寂到苍白后的走进红尘。古城当然是属于后者的了。俗世红尘中的风花雪月,历来为达官显贵所不齿、文人学者所鄙夷。自古浪迹于其间而有大成就者,可谓凤毛麟角,大概能算作一个的,是北宋大词人柳永;然而,他生前是很不为士大夫阶层所待见的。
中国的官员,历来对平民百姓的男女之事很是关心。既是不齿,是鄙夷,而不是忽略,就说明总是在关注着。而在他们,是别有一番天地的:达官显贵,出入于豪庭别墅,不需寻花而花自飘满;文人学者,游走于深宅大院,无心问柳而柳必成荫。大抵街巷曲径,三教九流、贩夫走卒,熙熙攘攘、喧喧闹闹,是只配得上平民百姓乐在其中的。
我游览古镇古城,从不自视是个文化人,哪怕说是个有文化的人;这使我感到无比的轻松。不需对建筑风格发表宏论,不需对服饰装扮评头论足,也不需对饮食风味绞尽脑汁。只是向着那遗址古迹,向着那道观佛寺,向着那老街巷子……漫步,思慕先贤。更喜欢向着那蓝天白云,向着那高山雪地,向着那绿水蓝湖,向着那幽深密林,向着那茫茫草原,向着那广阔沙漠,向着那浩瀚海洋……游历,追随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