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周总理要平自家祖坟,生产队会计愕然:全国7亿人有谁同意?

拐蚂拐 2022-07-26 18:12:57

1966年1月20日,正逢除夕,在淮安县城郊公社闸口大队第五生产队夏庄居民组,30多名青壮年劳力聚在周家祖茔,脸上全都是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愣愣望着面前的周尔萃。

周尔萃是周总理的侄子,他此次回乡是要办妥一项“特殊任务”——平掉自家祖坟。

得知周尔萃的目的之后,人群中瞬间炸开了锅,生产队的会计王彦南扯着嗓子喊道:“你们去把全国6、7亿人都找来,我倒要看看到底是谁,敢同意平掉周总理家的祖坟!”

当周尔萃平静地道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现场顿时又陷入了一片寂静,因为要平掉周总理家祖坟的人,就是周总理本人。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向来都说“厚葬祖先,光宗耀祖”,周总理却为何要平掉自家祖坟?这显然是“大逆不道”呀!

周总理家的三处祖坟

周总理的祖籍,是在浙江绍兴。

因此,绍兴有周总理家的祖坟,那里安葬有周总理的曾祖父樵水公,以及樵水公往上的多代祖辈。

1939年3月末,周总理曾回到祖籍地绍兴,祭祖扫坟。

晚清时期,周总理的祖辈从绍兴迁居淮安,并在淮安府城东门外买下了一块茔地。

周家在淮安生活了百年,这块茔地上先后安葬着周总理的祖父祖母、生母、嗣父母,以及周总理的嫡亲叔伯父母等一共13位周家先人,留下了7座土坟包。

这,即是周总理家的第二处祖坟。

周总理10岁的时候,他在淮安祖坟亲手安葬了嗣母陈氏。

国共二次合作时期,周总理就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中将副部长,他与国民党进行交涉,将岳母杨振德从江西反省院解救到自己身边。

邓大姐与母亲杨振德

1940年,杨振德老人病逝于重庆红岩村,安葬于重庆小龙坎墓地。

1942年,周总理的父亲周贻能老人,亦于重庆红岩村病逝。

周贻能老人病逝时,周总理正因小肠疝气发炎而住院手术,为了他的身体考虑,大家没有第一时间将这噩耗告诉他,待他出院时,老父已经去世三日。

为此,周总理罕见地向邓大姐发了一通火。

痛哭亡父之后,周总理为其树冢立碑,亦安葬于重庆小龙坎墓地。

因此,这里即为周总理家的第三处祖坟。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祖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承载着我们对于逝去先人的怀念。

1941年,周总理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希望抗战胜利之后能够回到母亲坟前扫墓:“38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是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恩情未报。”

1950年,周总理再次深情回忆:“1946年我在南京,南京距离淮安只有300余华里,我很想回淮安老家看看,看看我两个母亲的坟。”

在漫长的岁月里,周总理多次表达出对已逝亲人的怀念。

然而,周总理家的这三处祖坟,后来却都在他的安排下,先后被平掉。

平重庆祖坟,拒绝亡父进入烈士陵园

建国之后,周总理对于祖坟的观念,逐渐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周总理深深地感受到,旧的葬俗已经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一个不小障碍,如果有限的土地都被用于大量土葬,可用的耕地只会越来越少。

人死了,做不了事了,如果还要占据大块土地,这是私有观念的表现,因而周总理说:“中国有6、7亿人口,但只有16亿亩耕地,平均一人2亩3分地,将来人口越多,分到的土地就越少,所以坟地问题一定要解决。”

1952年2月,周总理在出访亚非11国后途经重庆,时任市委书记的任白戈向他提出,打算将小龙坎墓地扩建成一处革命公墓。

为此,周总理当即表态:“两位老人的墓地,是我私人墓地,不能称为公墓。如建公墓,我的父亲和岳母不是烈士,应该从墓地移出,平坟退耕。”

1956年,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周总理与毛主席等领导人,都在一份关于死后火化的倡议书上签了名。

签字之后不久,周总理又和邓大姐相互约定,死后不仅要火化,还要将骨灰撒到祖国的江河山川:“人生来是为人民服务的。生前的工作、劳动是为人民服务,死后把骨灰撒了,落在地上的可以做植物的肥料,落在水里的可以做鱼虾的饵料,还在为人民服务!”

1958年,得知重庆市委要把小龙坎墓地修扩为革命烈士纪念陵园,周总理便委派时任总理办公室主任的童小鹏赶赴重庆。

周总理交代童小鹏说:“我家的私坟不能放进烈士陵园,如今提倡火化,坟墓也没有保留的必要,平掉深埋,让出这块地。”

童小鹏到达小龙坎墓地之后,先让工人将距离墓地约30米的一块水田的水放干,并在田里挖了一口深达5米的新墓坑。

之后,工人们将周贻能、杨振德等13具葬于小龙坎墓地的棺材挖出,以卡车送到火葬场开棺火化,再将骨灰装入13个罐子里,并写上死者的名字。

将这13个骨灰罐一并置入田里的新墓坑,盖上石板,填土夯实,再将水引入田中,这就丝毫没有了任何的坟头痕迹,只在田头立有一块刻着13名逝者名字的小石碑。

于是,周总理在重庆的祖坟,就这么被平掉了。

1984年,周总理已经逝世8年,童小鹏前往重庆,参加当年南方局老同志的一次聚会,他们一致提议,要为当年葬在小龙坎的逝者建一处公墓,以向后人传承“红岩精神”。

与相关部门讨论之后,又征得邓大姐同意,他们将田里的13个骨灰罐重新挖出,迁葬于红岩村旧址西南边的一处荒山上。

这就是周总理平掉重庆祖坟的始末经过。

平绍兴祖坟,嘱咐亲属不准修坟

1939年3月末,周总理自皖南到达浙江,于绍兴拜访了姑父王子余,并瞻仰了姑妈周桂珍的遗像。

这一次到绍兴,周总理在认祖归宗的同时,也定下了祭祖扫坟的相关事宜。

周总理委派秘书邱南章,给周希农老太公送去了现金100元以及一封书信,上边写道:“希农太公公赐鉴:兹派人呈上国币百元,请代办明晨祭席四桌,并于午间代请宝祐桥本家各长幼午餐,烦渎之请,容明晨面谢。专禀,敬请晚安。曾侄孙周恩来叩,即晚。”

次日,周总理回到老家,与周氏曾祖希农等十余人同往扫墓祭祖,包括涂山鸭嘴桥、石旗唐家岱、外王狮子山等周家祖坟,周总理的曾祖父周樵水就是葬于外王狮子山。

这一次祭祖,周希农老太公专门捧出《老八房祭簿》,亲自在“云门公之子懋臣(周贻能)”的后边写下:“恩来...生于光绪戊戌年二月十三日卯时,妻邓颖超...”

建国之后,周总理日理万机,虽惦记着本家亲属,但他的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国事上边,回乡省亲已是一种奢望。

1964年8月,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召来了在京亲属,在谈到家史的时候,周总理说道:“曾祖樵水公的坟已经破烂不堪,他们不肯深埋,打算重修,我告诉他们不准修。如果以后有机会去绍兴,我要找本家开个会,把坟平了。”

周总理虽没有机会再回绍兴,但他的平坟意见,也渐渐地为绍兴周家人所接受,绍兴的几处周家祖坟也就慢慢地平掉了,棺木全部就地深埋。

平淮安祖坟,遭亲属强烈反对

早在1952年的时候,周总理就开始计划平掉淮安祖坟,但遭到了八婶母杨氏等亲属的强烈反对,他的平坟态度虽然很坚决,但也没法硬着来。

毕竟,不管总理再怎么大,如果平坟这事没有法理依据,就没办法跟一大堆长辈对着干,况且周总理在年少的时候,有挺长一段时间就是住在八婶母家里,是由她养活的。

1952年底,周总理让警卫干事王雨波将八婶母杨氏护送回淮安,并嘱咐王雨波去跟淮安县委打声招呼:“家里的坟地如果能种,而群众要求要分,可以让群众们分去耕种。”

由于八婶母等长辈的强烈反对,平坟自然是平不动的,淮安县委也就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

1958年6月底,周总理写信给时任淮安副县长的王汝祥,对他交代道:“如淮安提倡平坟,请即采用深葬法了之,不必再征求我的意见,我先函告为证。”

当然,这一次的平坟自然也是不了了之。

一方面,是八婶母等长辈依然健在,他们是反对的。

另一方面,是地方干部、群众对于周总理的敬爱,试问,谁愿意去平掉周总理家的祖坟?

1965年,周总理再一次提到淮安祖坟平坟,他认为这样一桩“破千年旧俗,开一代新风”的事情不宜再拖。

考虑到堂弟媳陶华等一众居住于淮安老宅的亲属尚在,担心他们会反对,周总理便考虑选一位在京的周家亲属返乡,一方面要做亲属的工作,一方面要做当地干部、群众的工作。

周总理的胞弟周恩寿得知后,自告奋勇地提出,让他回乡担起这副重任。

但周总理并没有同意,周总理与周恩寿说:“你不能回去,你是周恩来的弟弟,你回去以后省委、地委、县委肯定都要安排人去接待你,这样既浪费钱物,也影响他们的工作。”

于是,周总理便想到了周尔萃。

周尔萃是陶华的儿子,当时正在西安航空学校学习,周总理打算等他放完寒假之后,让他回乡处理这件事。

寒冬腊月,周尔萃回到淮安之后,先与哥哥周尔辉、嫂子孙桂云通气,还组成了“三人工作小组”,向母亲陶华做起了思想工作,并说服了县委:“一定是要平掉的,棺木就地下沉一米以上,确保不影响机耕。”

1966年1月20日,就在除夕当天,周尔萃谎称有事需要帮忙,“骗”来了生产队的30多名青壮年劳力,一直到了周家祖坟旁边,才向他们说出平坟的事情。

没办法,这还真就得骗一下,不然谁愿意来把周总理家的祖坟平掉?

得知真相之后,30多个人都是你眼望我眼,谁也不愿意先动手。

有人说:“棺就是官,只有往上升的道理,哪有朝下降的?”

有人喊:“增产的途径多的是,哪里需要周总理家的这些坟地?”

百分之百确定这是周总理特意交给周尔萃的“差事”之后,众人这才动起手来,先将坟地上的小树一一刨走,再小心翼翼地扒开土坟,将坟中的13口棺木往下沉了2米左右。

一顿忙碌,周家祖坟成为了一块平整的耕地。

半个月之后,生产队收到了一笔汇款,是周总理从自己的工资里扣出来的70元钱。

在汇款单上,写着两行小字:“此款系平坟工资,和赔偿坟地青苗损失费。”

至此,周总理家的三处祖坟,都已完全平掉。

从平坟的“不孝”,看周总理的大孝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传统孝道文化、家庭伦理道德,祭祖扫坟正是代表着孝道的一种风俗习惯。

在这样的传统文化熏陶下,平坟的举动,往往都是被视为大逆不道之举,而周总理依然坚决平掉了自家的三处祖坟,这确实是让人难以理解的。

但在敬祖与平坟的矛盾冲突中,我们又不难看出,在周总理的身上,有着比“孝道形式”更为高尚得多的精神,这便是他心怀家国、心系人民的彻底唯物主义孝道观。

比起祖坟的豪华与否,他更在意的是,如果平掉了自家祖坟,那些多出来的耕地究竟能够种出多少粮食。

哪怕只是多了几根玉米棒子,那就至少又解决了一个百姓的一餐。

这样的精神信仰,既叫做无私奉献,也叫做甘当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

作为一个推翻旧社会、建设新中国的卓越领导人,周总理始终坚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精神原则,他选择了与传统孝道形式的“彻底决裂”,坚决地拥抱了共产主义真理。

他的平坟“不孝”,实际上就是对于共产主义真理的“大孝”!

反观那些贪腐蛀虫,不以为人民服务为荣,反倒以“奢华葬母”、“豪华葬父”等盲目尽孝的形式,将大量赃款用于自家的墓地上,甚至占用大量公共资源修建自家祖坟,这难道就是“孝”么?

人民的心中永远都有一杆秤,谁是真孝谁是假孝,群众的眼睛可是雪亮得很。

0 阅读:60
拐蚂拐

拐蚂拐

后来,渐渐地没有了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