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半夏泻心汤和乌梅丸寒热并用看张仲景使用黄连黄芩黄柏的奥妙

点点健见 2025-02-15 12:54:37

在《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与乌梅丸都是寒热并用的方剂,虽均含黄连,但为何前者配黄芩后者配黄柏呢?为什么这样用呢?下面我和大家从二者病机、病位及治法的不同进行分析张仲景组方用药的奥妙。

黄连

黄芩

黄柏

一、半夏泻心汤:黄芩配黄连,清中焦湿热

《伤寒论》原文:半夏泻心汤:“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病在中焦,湿热痞结)。

1. 主治与病机: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症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等,病位在中焦脾胃,因邪热与痰湿互结,气机升降失常所致。

2.黄芩与黄连的配伍意义:黄芩:苦寒,归肺、胆、胃经,善清中上焦湿热,尤擅清泻少阳胆热及肺胃郁热。黄连:苦寒,归心、胃经,长于清中焦湿热,泻心胃实火。两者相须为用,共奏清热燥湿之功,清除中焦湿热壅滞。配伍干姜、半夏等辛温之品,形成“辛开苦降”之法,恢复脾胃升降之机。

3.方剂整体结构:寒热并用(芩连清热,姜夏温中)、补泻兼施(人参、甘草补虚),调和脾胃气机,专攻中焦湿热痞结。

二、乌梅丸:黄连配黄柏,清上下焦之热

《伤寒论》原文:乌梅丸:“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病涉上下,寒热错杂)。

1.病机与主治:乌梅丸主治“蛔厥”及“久痢”,属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蛔虫因脏寒(下焦虚寒)而扰动,上扰致膈热(上焦郁热);久痢则多虚实夹杂,湿热与虚寒并存。

2.黄连与黄柏的配伍意义:黄连:清上焦心胃之热,兼泻中焦湿热。黄柏:苦寒沉降,归肾、膀胱经,善清下焦湿热,泻肾中相火,兼退虚热。两者相配,分消上下之热:黄连清上中焦之热以除烦,黄柏清下焦湿热以止利,并制附子、桂枝等大热之品,防其助火。

3.方剂整体结构:寒热并调(黄连、黄柏配附子、干姜)、酸苦辛甘合用(乌梅酸敛安蛔,细辛、蜀椒辛温驱蛔),旨在调和阴阳、安蛔止利。黄柏的加入,既针对下焦湿热久痢,又兼顾蛔虫扰动所致下焦虚热。

三、归经与病位决定用药选择

1.黄芩与黄柏的归经差异:黄芩主入中上焦(肺、胃、胆),半夏泻心汤病位在中焦,故用黄芩配黄连。黄柏主入下焦(肾、膀胱),乌梅丸需清下焦湿热、制相火,故用黄柏配黄连。

2.治法侧重不同: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为主,需黄芩协同黄连清中焦湿热,恢复气机升降。乌梅丸以“酸收驱蛔”为主,需黄柏协同黄连清下焦湿热,并平衡全方寒热。

3.历代医家注解:

尤在泾:“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芩、连与姜、夏并用,辛开苦降。”

柯琴:“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黄连、黄柏苦以安蛔,连、柏分治上下。”

总结:综上所述,两方用药差异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思想,核心在于病机、病位及药物归经的不同选择。

19 阅读:835

评论列表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6
2025-02-15 18:01

能天天出来宣传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得有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心态。因为中医还没有做到完美变态.中医的品德如何呢。中医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这品德高不高。中医动不动反中医就是汉奸之类。搞的国人应该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才是对.中医品德得高到什么程度。从上所诉中医就是一个品德之高高出宇宙级。那么中医智商水平如何呢。别人用中医如果有效那么证明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而中医不去反驳反而来強调中医能治病。这种用别肯定的条件来证明别人结论错的。这是要多大的智商水平才能做的事.还有中医特別喜欢用案例证明有效.不说是否真实吧。就一个反证法是用来证明结论错误而不是证明正确都不知道。这初二的知识学两年还不知道不证明中医的无敌智商吗。当然中医也可能没上过学.那不是证明中医文盲吗。结论中医的智商水平天下无敌。中医还有一个最可怕的地方连医学是治病救人而不是为了养身都不知道.还口口声声说中医药食同源。连何为药何为食分不清也不证明中医智商之高

阿劲 回复 02-16 20:12
[呲牙笑]

阿劲 回复 02-16 20:13
西医才是我见过治病最慢的。降压药吃一辈子治不好。降糖药吃一辈子治不好。抗凝血华法林(老鼠药主要成份)吃一辈子治不好。

用户98xxx64

用户98xxx64

6
2025-02-21 09:00

现在还有人怀疑西医是治标不治本吗?让人吃成慢性病终身吃药,吃到哪一天“啪”死了也就拉到了!

天一生水

天一生水

3
2025-02-19 16:31

西医就不是在治病

点点健见

点点健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