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究竟有多可怕?核武出现之前,它就是地表的最强杀伤力

拐蚂拐 2022-07-20 08:39:25

核武出现之前,地球上的“人头收割榜”,始终都由各类瘟疫、传染病牢牢霸占着。

鼠疫、霍乱、天花,便是其中最为顶尖的三个,同属于级别最高的“甲类传染病”,它们所带走的人命,都是以“亿”为计算单位。

自1979年世卫组织宣布天花绝迹之后,鼠疫与霍乱也就成了唯二的“甲类传染病”。

若论哪一个更为可怕,无疑就是鼠疫。

鼠疫的显著特点,就是起病急、病程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

鼠疫,是一种以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起源于鼠类等啮齿类动物,经过这些动物身上的跳蚤而将疫情传播给人类。

除了“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途径之外,鼠疫还可以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等途径实现传播,传播途径不仅多样化,而且极为隐蔽。

当鼠疫杆菌感染了人类之后,会引发出三类症状。

一类被称为腺鼠疫,因跳蚤叮咬、皮肤接触、伤口接触等引起,以淋巴腺肿大疼痛、发烧为主要症状,是症状最轻、死亡率最低的一种,若是缺乏治疗,死亡率为75%左右。

一类被称为肺鼠疫,因鼠疫杆菌蔓延至肺部、吸入鼠疫病人飞沫等引起,以胸痛、咳嗽、血痰、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若是缺乏治疗,死亡率达到95%以上。

一类被称为败血型鼠疫,又称为“暴发型鼠疫”、“黑死病”,因病人免疫力大幅下降而导致病菌大量繁殖,并随着血液流动至全身,以全身广泛出血(皮下黏膜出血、鼻血、便血、尿血等同时出现)为主要症状,若是缺乏治疗,死亡率接近100%。

与如此恐怖的死亡率相对应的,是极为短暂的发病、死亡过程,腺鼠疫、肺鼠疫通常为3-6天,败血型鼠疫通常是1-3天,往往就是1天。

由于败血型鼠疫患者死亡极快,因广泛出血而导致全身呈现出黑紫色,这也便是它“黑死病”别名的由来。

传播之烈、致死率之高,使得鼠疫当之无愧地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所面临的最强传染病”。

在人类的历史上,出现过3次鼠疫大流行,它不仅带走了数以亿计的生命,也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的历史进程。

称之为“核武之前的地表最强杀伤力”,毫不为过。

事实上,相较于鼠疫,我们很难再找出一种单次爆发就能持续数百年的瘟疫。

鼠疫的第一次大流行,起于541年,它从埃及出发,途经小亚细亚半岛,沿着商路一直北上,入侵了东罗马帝国之后,进一步扩散到整个欧洲。

据当时著名的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记载,在鼠疫蔓延至东罗马帝国的第一年,就以每天致死1万人的速度,肆虐地传播着死亡恐惧。

当时的东罗马帝国皇帝是查士丁尼一世,他令人于金角湾加拉大挖深坑,用以掩埋数以万计的死尸,就连他本人也是一度患病险些丧命。

之后的一百多年间,鼠疫在欧洲各地疯狂肆虐,总共造成了将近1亿人死亡,使得整个欧洲的人口锐减一半。

正因如此,阿拉伯帝国得以借机崛起,此后改写了整个欧亚大陆上千年的历史进程。

在鼠疫的来回折腾下,幸存下来的人,也大都具备了对于鼠疫的免疫力,因此到了717年,这一场持续了整整176年的鼠疫大流行,总算是落下帷幕。

1346年,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卷土重来。

这一次的鼠疫大流行,又被认为是蒙古西征所致。

鼠疫随着商船,在热那亚、威尼斯等地开始传播,在之后的300多年间,反反复复折腾着欧、亚、非三个大洲。

到了18世纪初,这一次大流行总共造成至少6000万人死亡,其中欧洲最为严重,许多国家几乎是超过了一半的人口,都是死于鼠疫。

其中,法国人口减员约75%,威尼斯人口减员约70%,英国人口减员约58%,人均寿命呈现出断崖式下跌。

欧洲为什么会被鼠疫带走这么多人?这实际上与他们的生活习惯相关。

在14世纪的欧洲,譬如伦敦等地,随处可见的都是人与牲畜的排泄物,以及臭鱼、烂虾等生活垃圾。

当时的欧洲人普遍认为,身体越脏就越能衬托出精神上的圣洁,因而能够不洗澡的,他们就坚决不洗,就算身体发臭了也没事,喷上香水就ok。

如此恶劣的卫生环境,等若是为老鼠、跳蚤、病菌等搭建起一个大肆繁殖的天堂。

卫生差,医疗差,脏兮兮的生活习惯不改,使得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黑死病”所过之处,无分贵贱,众生平等,向上帝祈祷也是无用。

疫情始终不绝,死亡阴影萦绕,上帝不管用,人们的信仰就开始出现了崩塌,处于统治地位的教会势力遭到了沉重打击。

因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一次的鼠疫大流行,也算间接地促成欧洲文艺复兴的发生,使得欧洲开始走向科学,成为了近现代科学的起源地。

1855年,鼠疫第三次大流行爆发。

这一次鼠疫起于云南,并在之后的数十年间,逐渐扩散至整个中国南方。

19世纪末期,鼠疫经由香港的商船,开始弥漫至全球。

但相较于前两次大流行,这一次鼠疫疫情的持续时间、致死人数都是有所减少。

主要一个原因,便是人类在医学上的进步。

1894年,香港鼠疫期间,法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耶尔森在香港的鼠疫患者身上成功分离出鼠疫杆菌,这就是引发鼠疫的罪魁祸首。

鼠疫杆菌对于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尤其是在寒冷、潮湿的条件下,都不会轻易死亡,它能够在-30℃的低温中存活,能耐日光直射1-4个小时,能在干燥的咯痰、蚤蛋中存活数周,能在冻尸中存活4-5个月,但对一般的消毒剂、杀菌剂缺乏有效抵抗力。

由于医学的进步,这一次的鼠疫大流行到了1959年的时候,就已经被完全控制住。

但尽管如此,它的巨大杀伤力仍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与伤亡。

这一次的鼠疫,波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澳洲的60多个国家,并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了最高峰。

据不完全统计,第三次的鼠疫大流行仅在中国、印度两国,就造成了1000多万人的死亡。

说到第三次鼠疫大流行,自然也得说一下伍连德。

1910年10月的东北,在凛冬将至之际,满洲里出现了第一例鼠疫病例报告。

10月27日,哈尔滨告急。

10月30日,长春告急。

11月2日,沈阳几乎沦陷。

在当时鼠疫最为严重的哈尔滨傅家甸,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被隔离的人数。

与此同时,日、俄等列强均以“防疫”为借口,意图抢夺东北控制权。

为此,时年33岁的中国外交先驱施肇基挺身而出,请求担任防疫大臣,遍邀各地名医前往东北主持大局。

然而,面对肆虐的鼠疫,没有几个人愿意将自己的生命搭进去,许多医生纷纷拒绝了施肇基的请求,譬如京师大学堂卫生学教员谢天宝等人,要么直言不去,要么以天价的“安家费”婉拒。

1910年12月,施肇基找到了时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伍连德,伍连德二话不说,带着自己的学生林家瑞,迎着汹涌的逃难人潮,逆行东北。

时年31岁的伍连德祖籍广东新宁,出生于马来西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超级学神”,他是第一个进入剑桥大学的华人学生,24岁的时候就顺利拿到了剑桥大学的医学学士、文学学士、外科学硕士、文学硕士、医学博士等学位。

伍连德抵达东北之时,吉林、黑龙江等地的鼠疫已经呈现出爆发式蔓延,死亡人数占到了当时两省人口的1.7%。

伍连德火速建立起鼠疫研究所,并深入疫区调查研究。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鼠疫的起源与传播链。

在疫情最为严重的傅家甸,伍连德发现了问题,如此寒冷的大冬天,居然还有非常多的鼠类在进行活动,这是极为反常的。

在进一步的摸排中,伍连德终于发现了这一区域的疫情源头——满洲里的一个土拨鼠窝棚。

当时,这里的人们尤其钟爱以各类紫貂皮毛制作的服饰御寒,而由于市场需求过大,人多而貂少,许多人便想以土拨鼠代替紫貂,于是大量捕捉、养殖土拨鼠。

在走访中伍连德得知,在一家爆发严重鼠疫的旅店内,曾经就有皮毛商人入住过。

此时的伍连德已经充分相信,疫源应该就是土拨鼠!

只要能够在鼠疫患者体内、土拨鼠体内都能找到鼠疫杆菌,就能证实他的猜测。

通过解剖,伍连德在土拨鼠体内发现了大量的鼠疫杆菌团。

顾不上遭受传染的风险,伍连德毅然对鼠疫患者尸体又进行了解剖,果然在其中也发现了大量的鼠疫杆菌,尤其是心脏、肺部、血液中。

这样的发现,也让伍连德作出了推断:人与人之间,必定会有呼吸传染、飞沫传染的存在,否则不会有大量的鼠疫杆菌出现在肺部。

于是,伍连德立即向施肇基提出,要求清政府必须予以配合,进行疫区的全面隔离。

然而,对于伍连德提出的“人传人”的说法,许多医学教授并不认可,俄国、日本的医学专家们始终坚持是“鼠传人”。

北洋医学堂的首席教授梅斯尼是个法国人,他对伍连德的推论也是嗤之以鼻,甚至还要与伍连德抢夺防疫控制权。

1911年1月5日,为了证实伍连德是错的,梅斯尼在前往疫区观察病人的时候,特意没有戴上口罩。

1月8日,梅斯尼开始发病,头疼不止、咳嗽伴痰。

1月10日,被送往医院之后的梅斯尼,虽然注射了免疫血清,却依旧咯血不止,血中检测出鼠疫杆菌。

1月11日,不相信“人传人”的梅斯尼,死于鼠疫。

至此,没有医学专家敢再质疑伍连德的推断。

为了控制鼠疫,伍连德迅速将最严重的傅家甸进行了区域划分,进行分开隔离、监控。

通过加强铁路检疫、控制交通、隔离疫区等多重举措,伍连德将鼠疫紧紧压住,使其不得再度向外蔓延。

同时,伍连德大胆提出了焚化鼠疫患者尸体的建议,在尤其讲究“入土为安”的当时来说,这项提议瞬时引发轩然大波。

然而,面对着可怕的鼠疫,加上施肇基从中斡旋,清政府终于同意了伍连德焚尸的做法。

在许多俄国人的聚居之地,他们纷纷效仿伍连德的做法,也开始焚烧鼠疫患者的尸体,其中有超过1000具还是从坟中挖出再烧的。

之后,伍连德又提出旋转餐盘以倡导分餐制,并发明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款口罩——“伍氏口罩”,将这些以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大量供应市民。

1911年3月1日,在伍连德抵达东北的60多天之后,哈尔滨终于停止出现新增感染。

不久之后,伍连德宣布解除傅家甸的隔离。

此次的东北鼠疫,在吞噬了60000余条生命之后,终于成功被扑灭。

根据这次灭疫经验,伍连德很快于当年4月在沈阳召开了“万国鼠疫大会”,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伍连德被推选为大会主席,与各国专家共同完成了《1911年国际鼠疫研究会会议报告书》。

对于伍连德的卓越贡献,梁启超曾如此写道:“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鼠疫之可怕,是毋庸置疑的,从它“一号病”的别称就能看得出来。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达,卫生条件的改善,相较于百年之前,鼠疫也非那般恐怖。

自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之后,鼠疫的危害已经在逐步减少,并没有再引发世界性大流行与大量人口的死亡。

自1990年以来,鼠疫较大规模的暴发,多发生在非洲落后地区,如马达加斯加、刚果等。

在我国,也一直存在着10余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其他地区也有散发。

没办法,这本来就是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类动物之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以目前的医学水平来说,想要彻底干掉它,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其中,褐家鼠、黄胸鼠等是主要传染源,野狐、野狼、野猫、野兔、骆驼等等,也有可能是传染源。

1987年至2018年间,我国共报道鼠疫588起,死亡83例,病死率约为14.12%,主要发生在云南、贵州、青海、西藏等地。

最近几年,我国也有零星的鼠疫疫情出现,2019年发病5例死亡1例,2020年与2021年均有病例。

由于鼠疫对于所有人群都具有易感染性,因此野外工作者、与旱獭密切接触者或是剥食者、牧民等,都属于高危人群。

在日常的生活中,如何有效预防鼠疫,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鼠疫防控,除了“三不三报”的要求之外,也有一些相关的注意事项:

1、“三不”即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2、“三报”即发现病(死)旱獭及其他动物要报告、发现疑似鼠疫病人要报告、发现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要报告。

3、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去医疗机构就诊或是个人出现发热、咳嗽等相应症状,要及时佩戴口罩。

4、如果曾与病例有过相关接触,应向当地疾控部门主动申报,如果发现发热、咳嗽、淋巴结肿痛、咯血、出血等症状,应尽快就医。

5、外出旅游时,应当尽量减少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尤其是一些健康状况不明的旱獭等,尽量做好相关防护,避免被跳蚤等蚊虫叮咬。

6、不私自捕猎、食用野生动物,因为我们无从得知,它们身上究竟还有哪些能够轻松取走我们性命的细菌与病毒。

感染鼠疫之后,虽是可以获得持久免疫力,但没有人能肯定,自己在感染之后还能安全无恙地踏出鬼门关。

因此,日常做好防护才是重中之重。

毕竟,这可是最具杀伤力的烈性传染病。

0 阅读:10

拐蚂拐

简介:后来,渐渐地没有了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