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的人,常有5个特征!睡前把三种材料贴在肚脐里,健脾驱寒,效果特别好

养生杂志 2024-05-28 22:26:26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虚寒是一个常见的体质问题,表现为脾胃功能减弱,寒气内生。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人们的消化吸收能力,还可能导致一系列的身体不适。通常有5种症状:

1、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脾胃虚寒的人常常感到食欲不振,对于平时喜欢的食物也提不起兴趣。即使进食后,也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如腹胀、嗳气、大便不成形等。这是因为脾胃功能减弱,无法有效地运化食物,导致食物在胃中滞留,产生不适感。

2、畏寒怕冷,四肢不温

脾胃虚寒的人常常感到身体怕冷,尤其是四肢末梢,即使在温暖的季节也难以感到温暖。这是因为体内阳气不足,无法抵御外界寒邪的侵袭,导致身体呈现寒性状态。

3、面色萎黄,精神不振

脾胃虚寒的人往往面色萎黄,缺乏光泽,看起来精神状态不佳。这是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减弱会导致气血不足,无法滋养面部肌肤和神经系统,导致面色无华、精神不振。

4、大便溏泄,小便清长

脾胃虚寒的人大便常常呈现溏泄状态,即大便不成形、水分较多。同时,小便也可能呈现清长状态,即尿量较多、颜色较淡。这是因为脾胃功能减弱导致水液代谢失调,无法有效地将水液吸收利用和排出体外。

5、舌苔白腻,口淡无味

脾胃虚寒的人舌苔常常呈现白腻状态,即舌面覆盖一层白色、湿润的舌苔。同时,口中也可能感到淡而无味,甚至有时会出现口苦的情况。这是因为脾胃功能减弱导致水湿内停、痰湿内生,反映在舌苔和味觉上。

分享一个健脾驱寒的中医脐疗方,特别管用

在调理脾胃、驱寒祛湿方面,中医里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脐疗方法,即南怀瑾肚脐贴。

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通过将中药打粉后,贴在肚脐部位(中医称为神阙穴)来调理脾胃功能。肚脐部位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穴位,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南怀瑾肚脐贴通过刺激这个穴位,可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行气止痛等。

这个脐疗方,记载于南怀瑾大师的《我说参同契》第54讲,原文说:

二三十年前,日本人发明了温灸器,放在肚脐上,可以治肠胃病。这其实是把中国的老祖宗的法子拿来用,其实用不着这个,我教你们一个更简单的小方法:

用桂圆肉一颗,花椒六、七颗,加上那个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放在肚脐就行了。

艾 绒:驱寒祛湿,大补阳气;

花 椒:温中止痛、补脾驱寒;

桂 圆:益心脾、补气血,用于心脾虚损。

这三味材料看似常见,其实都可以做中药用,而且都是热性的,暖暖的三味药将真火通过肚脐传递到全身,让我们身体整个暖起来。

用南师的原话说,这样贴上一段时间,身体需要就吸进去,不需要的它不吸,继续几天后,早晨起来嘴也不苦啦,口也不干啦,肠胃病都会好了。

为什么贴在肚脐呢?

肚脐,中医称之为神阙穴。

肚脐眼是人体最重要的“养生要穴”,它位于腹的中部,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是心肾交通的“门户”。

中医里有脐疗之法,即将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愈效果。

腹部是中下焦所在的位置,中焦脾胃是气机运转的枢纽,下焦是命门火所在,一个主后天,一个主先天。

如果中下焦虚寒,气机的升降就会出问题,容易出现水火不相济。

南怀瑾老先生说这是一个道家的方法,能让水火交感。可以调理胃肠病,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散寒止痛。

此方对失眠、痛经、手足冰凉、风寒感冒也有效。

肚脐贴需要 贴多久呢?

这个因人而异,有人出效快,有人慢。一般在使用2周到一个月后,身体会有所改善,小腹和手脚都开始变温暖了,不那么怕冷,身体上的一些问题也会有所缓解……不知不觉就慢慢地好转了。

一段时间后,很多人会胃口大开,腰腹的赘肉也减小一圈。因为肚脐贴可以改善便秘,治疗肠胃的作用。当肠胃的垃圾排除。自然腰腹可以感觉到明显的变化。

另外,肚脐贴晚上贴,早上一定要取出,否则长期贴在肚脐上,可能会导致肚脐发炎。因为肚脐也需要休息。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看看↓

1 阅读:111
养生杂志

养生杂志

命贵千金,养生有道。传播正知正见,解答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