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38岁男子查出胃息肉,1年后转为胃癌,主任:忽略了这两点

三秦的备忘录 2025-02-03 17:46:43

内容资料来源:

1. 王阳. 胃息肉病理类型与临床处理策略研究综述.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2, 39(4): 256-261.

2. 刘晓红,孙燕丽.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息肉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 国际胃肠病学杂志, 2021, 15(5): 389-395.

3. 张宏明. 胃息肉的内镜下诊断与治疗进展. 中华医学杂志, 2023, 103(20): 1543-1547.

胃息肉指的是突出于胃粘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表面较为光滑,通常情况下认为胃息肉的出现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胆汁反流、吸烟饮酒等有密切的关系。胃息肉早期大多都没有任何症状表现,超过90%以上的胃息肉都是胃镜检查偶然发现。

虽然息肉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癌前病变的信号,但事实上,大部分的胃息肉都是良性的,只有少部分的腺瘤性息肉才有癌变的可能性。然而,38岁的浙江男子宁江波,却很不幸成为了后者。从查出胃息肉到确诊患癌,前后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他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宁江波在一家电子厂工作,生活简单,不抽烟不喝酒,到点下班就是回家陪老婆孩子,最喜欢的就是窝在家里打游戏,配上一瓶可乐,外加一份炸鸡,这对他来说就是最幸福的日子。平时工作虽然简单,但也是体力活,一站可能就是十几个小时,年轻时倒是不以为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感觉到有些力不从心。

2017年8月23日早晨,他早早的起床但还是有些来不及,顾不上吃早餐便径直赶往厂里,忙活了一上午还等不来午饭,这时他已经饥肠辘辘,胃里空空的,时不时传来胀痛,伴随反酸。眼看着脸色愈发难看,说话也变得费劲。折腾了许久总算是吃上了饭,症状才算是得以缓解。他以为就是没吃饭饿的,倒是也没往心里去。

当晚下班回家后,他吃过晚饭没多久就感觉上腹部钝痛感强烈,伴随着难以描述的灼痛,胃酸向上翻涌刺激喉咙,顿时有一种恶心想吐的感觉。反复揉了揉肚子,可让人费解的是,每揉一次都会觉得疼的更厉害了。很快,他就捂着肚子直奔厕所,反复去了两三次后一脸疲惫的瘫软在沙发上。回想起白天一天的饮食,他姑且认为可能是饮食不洁净导致的腹泻,便不再理会。

几天后,他注意到情况变得愈发严重起来。食欲大不如前,每次吃点什么就直返恶心,尤其是遇到油腻荤腥的食物,这一症状表现的更加明显。每顿饭吃不了多少就放下了碗筷,导致干活没有力气险些因为低血糖晕倒在地。意识到情况不对劲,宁江波便决定去医院好好做个检查,看看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接诊后,医生仔细记录了他症状表现,外加持续的时间,随后建议对方做个胃镜检查。听到这话,他表现得还有些抗拒,认为检查过程有些冒犯隐私。医生看出他的担忧,随后耐心解释道:“胃镜检查是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主要用来观察胃部以及上消化道的健康情况,能够直观地观察到胃粘膜的形态、色泽、病变情况等,帮助发现胃溃疡、胃息肉、胃癌等疾病,并且能进行息肉维护粗、黏膜活检等操作。”

闻言,他咬咬牙还是答应了做检查。胃镜显示,胃部发现了一枚大小约为0.4cm的胃息肉,未见溃疡。拿着报告来到诊室复查,医生看完后说道:“你不用太担心了,你这个息肉体积不大,一般情况下,胃息肉达到了0.5-1.0以上,而且基地较宽,有明显症状以及恶变性质的时候才考虑手术切除,像你这种注意饮食规律,定期前往医院复查即可。”

胃息肉是指胃内壁黏膜上出现的良性小肿瘤或隆起。常见的有增生性息肉,这种息肉是由于胃黏膜过度增生引起的,常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增生性息肉通常是良性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通过内镜切除进行病理检查,以排除癌变的可能。另外是胃底腺息肉,多见于长期使用抑制胃酸药物的患者。胃底腺息肉一般较小且为良性,癌变的风险较低。它们多位于胃体和胃底部。

这话算是给他吃下了定心丸,长舒一口气后就离开了医院。回去以后,他想着问题虽然不算严重,但也是潜在的健康隐患,想着老婆孩子他也认为必须要好好地珍惜自己的生命健康。意识到这一点后,他开始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尽可能的坚持自己带饭,减少吃外卖的次数,饮料喝的也比之前少多了。半年后前往医院复查,检查提示胃肠道都很健康,息肉也没有增大的趋势。他顿时放心下来,认为只要继续坚持下去,问题很快就会迎刃而解,但没想到他还是低估了胃息肉的威力。

18年7月,这个月开始,他又出现了食欲不振的情况,一开始想着就是天气热吃不下饭,倒也是正常现象。但很快情况发生了变化,他开始频繁的恶心呕吐,动不动就反胃酸,半夜常常被腹痛折磨醒,连续小半个月都没能睡个整觉。只能依靠褪黑素等药物的作用。

22日晚,他吃过晚饭后就觉得腹痛,急匆匆的跑去上厕所,发现大便颜色漆黑如墨,顿时觉得大事不妙,这不是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吗?隔天,他来到医院检查,说明了身体的异常表现。医生听完后,神色立马变得严肃起来。再行胃镜检查发现,胃底粘膜点状糜烂,可见溃疡性隆起病变,大小约为2.8*1.3cm,整体形态欠规则。活检质脆易出血,结果显示胃癌。

宁江波被这个结果吓到了,哆嗦着双手拿过报告单,确认无误后放声大哭,说道:“大夫,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啊,自从确诊后我一直都坚持养胃,怎么还是落到了这幅田地?难道说只要患上了胃息肉就逃不过胃癌的命运吗?”说完后,他又是一顿痛苦的哭喊。

医生见状,赶紧安抚对方情绪。等到他稳定下来后才继续开口询问对方生活习惯,仔细复盘后终于发现了端倪,原来竟是因为这件事!医生无奈叹息道:“为什么你们都喜欢吃这个来养胃啊?事实上,胃息肉的癌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你每天常吃的这种药物看似能帮助维护胃肠道健康,但实际上却是加速胃息肉癌变的元凶啊!”(卡点)

质子泵抑制剂是一类常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药物。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中的质子泵,从而减少胃酸的分泌。然而,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能会对胃部健康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度抑制。胃酸在消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帮助食物的分解,还在杀灭食物中的细菌和微生物方面发挥作用。胃酸减少可能会导致胃和消化道的感染风险增加,特别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这可能是胃炎和胃溃疡的潜在原因之一。此外,胃酸的减少还可能改变肠道菌群的平衡,使得机体更易感染如艰难梭菌等病原菌。

其次,长期抑制胃酸会影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收。胃酸不足会干扰一些重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例如维生素B12、钙、镁和铁。这些营养素对于身体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缺乏可能导致诸如贫血、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神经系统问题等健康问题。其中,维生素B12的缺乏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和认知障碍,而钙吸收的减少则可能加大骨折的风险,特别是在老年人中更为明显。

再者,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能增加胃肠道癌症的风险。虽尚无直接证据证明质子泵抑制剂直接导致癌症,但有研究表明,长期使用此类药物可能与胃息肉和某些类型的胃癌风险增加有关。由于胃酸的减少可能导致胃内环境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会刺激胃黏膜的过度增生。

此外,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能对肾脏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研究发现,长期使用这些药物与急性肾损伤、慢性肾病甚至肾衰竭的风险增加有关。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人认为这可能与药物的长期使用导致的身体内部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0 阅读:79

评论列表

用户48xxx70

用户48xxx70

1
2025-02-03 22:52

胡编乱造

三秦的备忘录

三秦的备忘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