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经常会用到“篝火”一词,但“篝”字是什么意思?它下面的声旁又应该读什么?是什么意思?恐怕知道的人并不多,今天就来简单讲解一下。

先说篝火的“篝”字。篝火现在是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柴火燃烧的火堆。其实在古代指的是用竹笼罩着的火。

顾名思义,“篝”字是竹笼的意思,是一种上大下小而长,可以盛物的竹篾编制的笼形器,类似于竹子编制的灯笼;也指烘干衣服用的上小下大的竹熏笼。
再来说说“篝”字下半部分的“冓”字。

冓,读作gòu(读音:够)
《说文解字》中解读为“冓,交積材也。象對交之形。凡冓之属皆从冓”。意思是:冓,指木料交积。象对交的形状。所有与冓相关的字,都采用“冓”作边旁。

一般认为:“冓”为“構(构)”的本字。其甲骨文字形像是一些木柴堆叠出的结构,即结构之义。
也有学者认为:甲骨文的“冓”是两条鱼在水中相遇,联合会意“遇、相遇”的意义,即冓的本义。冓,即后来的遘。

金文弱化甲骨文字形中的鱼笼形象。篆文写作方向相反的两份 “冉”字。
综合各大字典的解释。“冓”由其架积木材之义。引申出同“构”,即结构、构筑。也假借为“篝”,代指宫室深密处。还有遇,相遇之义,后作“遘”。《广韵》中说还作为古代数词。十秭曰冓,具体数值说法不一。同时还是地名用字,汉朝设有邯冓邑(颜师古注:“邯音寒,冓音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