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青海省东北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有个门源回族自治县,在历史上一直叫“亹源”,亹源在秦代为羌人故地,1929 年始设亹源县,1955 年正式更名为亹源回族自治县,1959 年为了书写简便经国务院批准改 “亹” 字为“门”,因所处地理位置而得名。

汉代郑玄对《诗经》的注释中便说“亹之言门也”。《前汉·地理志》中记载“金城浩亹县。在临洮府金州县,以浩亹水得名”。《晋书·音义上》中有解释“亹者,水流夹山,岸若门”。唐代颜师古在给《汉书》的注解中说:“山绝水曰亹,音门”。

”亹“字在地名中读作mén(读音:门),意为两山对峙如门,浩门河奔流向东,因地处古称之浩亹河(今大通河)上游而得名,另说因临近浩亹河源头得名。

战汉时期,我国第一部字书《尔雅》中说“亹亹,勉也”。即“亹亹”一词的含义是勤勉不倦。南北朝时期的字书《玉篇》中解释“亹,亡匪切。亹亹犹微微也”。也就是说,读作:亹wěi(读音:尾),“亹亹”一词的含义是微微。

季亹墓
也就是说,“亹”字读wěi(读音:尾)时,是微或勤勉之义,“亹亹”一词本意为微微或勤勉的样子,在后世又引申出美好、修养、委婉动听、进入等含义。
”亹“字,在用于人名时一般读作“尾”。如明代清官叶亹、春秋初期卫国公子季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