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千寻麻麻 东西儿童教育
大家好,我是千妈。
当我发现这个时代成人比孩子更需要阅读后,我决定除了推荐童书,也做一些经典作品的推荐与解读,尤其是适合女性的经典解读。
只有我们自己先丰富了,才有余力带动孩子提升。今天是经典解读的第16本书,我们一起来读叔本华的哲学经典作品《人生的智慧》。
▲来源:当当
推荐版本:韦启昌先生德文版全译本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姐妹,很快“和千妈一起读经典”栏目也会跟大家见面。
浮躁时代,我们一起安静读书,阅读不指向成功,但它可以为我们带来丰盈的灵魂和宽广的认知。
今天要聊的这位大师,很多人大概早在大学期间就已混到面熟,只不过熟悉的不是人,而是他那些句句参透人生智慧的金句,曾频频出现在我们的笔记本上。
“平庸的人喜好与人交往,喜欢迁就别人,这是因为他们忍受别人要比忍受他们自己来得更加容易。”
“大致而言,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人们最终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我们不应该从他人那里或者从自身之外期待太多,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能做的极为有限,归根到底,每个人都孑然独立。”
.......
这位大师就是迷茫生活解救者、神性双鱼座、隐形富豪、一针见血哲学家:叔本华。
▲来源:网络
晚年时候,他通过毕生思考与感悟以及自己的人生阅历,写成了一本旷世奇书《人生的智慧》。
大家不要被名字带偏,这本豆瓣评分9.4的哲学巨著,传递的不是心灵鸡汤,无论营养价值还是给人带来的冲击,它都能吊打市面上那些甜得发腻的营销书。
业界评价,人这辈子如果只能选择一本书来读,就是《人生的智慧》,因为它能教你如何彻底拥抱幸福人生。
个人觉得这个评价略显浮夸,但这本哲学经典巨著的确值得一读,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人生启发,提高我们的生活幸福指数。
我总结了一下,这本书有三个“核心词汇”,分别是:
专注自我、接受孤独、享受幸福。
这三个词是递进关系,首先你需要专注自我,进而学会接受孤独、享受孤独,最后获得一种看待幸福的全新视角。
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的摆动,这是人难以获得幸福的根本原因。
当欲望得不到满足,人就会陷入痛苦,而当欲望得到满足呢,人又会陷入无聊和倦怠中。
所以,大部分人看起来每天都有些情绪、感触、念头,实际上所有的情绪、感触、念头,无非就是在“得不到的痛苦”和“得到了的无聊”这两者间不停转换。
举个切实的例子,大家可能更容易体会。
聚会时有妈妈吐槽,孩子班里成绩最差最调皮的学生居然摇中了最好的学校,她认为摇号制对努力、成绩好的孩子很不公平。
我们暂且不讨论摇号制是不是真的不公平,只把关注点放在人的感受上。
其实真正让这位妈妈感到不爽的,并不是摇号制公不公平,而是摇中不是她家孩子,如果摇中是她家孩子,大概率都不会对摇号制多反感。
那是不是孩子摇中最好学校,就能解决这位妈妈的痛苦呢?
短时间内可以,但很快就会因为“得到”而产生无聊,无聊又会激发出新的欲望和焦虑:
虽然学校很好,但孩子在一堆尖子生里能不能适应,跟不跟得上呢,如果跟不上又会不会产生信心挫败的副作用等等~
这时候,如果恰巧有个参照物,比如之前没摇中最好学校的闺蜜家孩子,在一个中等学校反而因为老师重视表现优异,成绩突飞猛进,这位妈妈就会开始新一轮痛苦。
这就是人。
大家可以私下品品,观照自己,是不是也是如此,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得到了也不会满足。
那么,怎样才能正视这两个极端,减少痛苦,让自己过得宁静幸福一点呢?
叔本华给出的建议是:专注自我。
▲来源:网络
“得到”与“未得到”的感受都是源自与他人的比较,重心是放在自身之外的,老关注缺失,关注自身跟外界相比存在的不足,处于嫉妒和傲慢的摇摆中,无法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内心自然难得平静。
但如果你把重心放回自己身上,对幸福的感触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比如,下班走在路上,抬头看见云很美,树叶绿得耀眼,初夏的气温又特别怡人,不冷不热,我就会感觉幸福,像是得到了某种大自然馈赠的美好。
又比如,今天读了本不错的书,带给我许多新的思考点,可以整合、梳理出在现实世界中践行的方法,也会觉得很充盈很幸福,感觉比昨天的自己又成长了一些。
“专注自我”不是避世,让人逃进自己的小世界里,而是建议我们不去过度关注外界起伏,多把时间、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做自我提升。
建立起一套稳定的自我评价体系后,你会更清醒、理性、全面地看待“得到”,不只能看见“得到”时那点当下的爽,也能看见“得到”背后的成本,以及多巴胺消失后的无聊和可能激发的新欲望。
当你把这些都看清楚,痛苦就会少很多,情绪也会稳定很多。
不过,这时候叔本华又说了,“专注自我”必然会引发一个现象,就是孤独。
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需求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所以当一个人具备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必然造成他不喜与外人交往。
对哲学家叔本华来说,离开人群独处是非常棒的享受,因为他本来就热衷于孤独,但对普罗大众来说,恐怕不是人人都能承受孤独的重量。
我想这就是很多人不得解脱,一辈子都只能在痛苦和无聊间摇摆,被欲望左右的原因。
接受孤独,还能享受孤独,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因为人是群体动物,举一个例子吧,每年小长假调休都有无数人骂,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年年骂年年调呢?
上层不是吃饱了没事干非要折腾人,他们的行为逻辑九成以上都遵循着利害法则,只要调休能切实拉动消费增长,休就会继续调。
那么每年小长假增长的消费又是谁贡献的呢,恐怕一大半都是那些嘴上骂得厉害身体却很诚实的人,每次被堵过坑过后都赌咒发誓不出门,但一看到别人出门发朋友圈就会忍不住。
所以啊,从众才是人性本来,孤独是反人性。
但孤独是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获得真正的自由。
▲来源:网络
前段时间的热播剧《玫瑰的故事》,很多姐妹可能都看了。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相同感触,刘亦菲饰演的黄亦玫,跟那些所谓爱她爱得要命的男猪脚在一起时,状态都不怎么好,反倒是独美的时候状态最好,整个人闪闪发光,双商在线,积极上进爱学习爱思考有创造力。
片中有两个片段我印象很深。
一个是怀孕后的黄亦玫每天被婆婆监控得受不了,带着书跑出家,溜达到外滩,给自己买了个汉堡,在洒满阳光的长椅上,一边啃汉堡一边看书,这一刻,没有爱恨情仇,没有乱七八糟各色人等,只有她自己。
▲来源:《玫瑰的故事》电视剧截图
一个是剧情结尾,黄亦玫独自骑着摩托车,在铺满枫叶的宽阔道路上疾驰远去,去往她想去的任何地方。
▲来源:《玫瑰的故事》电视剧截图
这两个片段里的黄亦玫都是孤独的,但也是幸福的。
因为她在孤独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真正的自我就是生命的本体自在,是自足的自性,不外求不期望,像一颗有着无限潜能的种子,会根据所在的环境,成长为各种美丽的模样。
结局黄亦玫有一段独白,节选自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大路之歌》,这首诗和叔本华表达的哲学思想有共通之处,我摘录了部分,也送给你们。
我轻松愉快走上大路,
我健康自由,世界在我面前,
长长褐色的大路在我面前,指向我想去的任何地方。
从此我不再希求好运气,我自己就是好运气,
从此我不再抱怨,不再迟疑,什么也不需要,
消除了闷在屋里的晦气,放下了书本,摆脱了苛刻的责难,
我强壮满足,迈步走上大路。
大地,有它就足够了,
我不要星星离我更近,我知道它们正好各居其所,
我知道它们满足了属于它们的人。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不错,可以点亮“赞”让我看见,下期“和千妈一起读经典”准备解读莫泊桑的经典长篇《一生》,欢迎来看~
文章封面:电影《小妇人》截图
文章配图: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