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作者不像是吴承恩,用“电”一字比对,看不出有共同点

文学私秘 2023-04-19 21:12:22

《西游记》的作者是谁?

一般都说是吴承恩。但个人总感到可信度不大。

最近,从旧书网上买了一本《吴承恩集》,2014年版,11元,原价59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在寻找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吴承恩的文集,被出版社出版的真的很少。这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西游记》上光明正大地标着吴承恩的作者名,这部小说版本光怪陆离,花样百出,眼花缭乱,但是,关于吴承恩的文集,在图书市场上极其罕见,而且也没有一家出版社,进行过郑重其事的整理与注释。

好像出版界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心理,就是认为《西游记》的作者与吴承恩无关,没有兴趣去开发《西游记》疑似作者吴承恩的其他作品,供更多对《西游记》孜孜不倦的读者深耕挖潜,而喜欢《西游记》的读者,也没有兴趣去寻找作者更多的作品来阅读。

《吴承恩集》里收录的主要内容是吴承恩的最为知名的诗文集《射阳先生存稿》,之外的还有一半的内容,是吴承恩编撰的诗文精选《花草新编》。

粗粗阅读《吴承恩集》里的作者诗文,有一个直感,就是吴承恩的用语习惯,与《西游记》的诗词比兴,不是一个系统。

也就是说《吴承恩集》里的作品与《西游记》的用词习惯,缺乏交集。

当然,现在有更科学的办法,比如通过电脑的专门软件,来比对两种文字的相似度,咱没有那个条件,也没有那个必要,只是从粗略的阅读中,感到吴承恩的韵文体系,与《西游记》里的用语习惯,没有拥有一个共性的、互通的、相联的心灵支撑。

笔者在《吴承恩集》里选取诗文中的用词,有些也算是非常常用的,但是这些词,竟然没有出现在《西游记》的文字中。

一些《吴承恩集》里使用的意象,更没有在《西游记》中出现,哪怕出现过一次都没有。

其实一个作者的作品看多了,会发现他们有相似的用词习惯与雷同的构词规律。

比如莫言的小说里,用词有着极其明显的自我雷同性。

而莫言的语词,很大一部分,是采撷自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

这种每一个作家容易遵循相似的用语组合,构成了作者的创作风格。

但是,《吴承恩集》里,却找不到《西游记》里那般的用语习惯与词语组合。

笔者择取了《吴承恩集》里出现的一些词组,这些词,均没有出现在《西游记》中。

这些词有:

中铨、客愁、春草、中襟、依微、灭没、茅斋、窗午、花气、气扬、林阴、鱼蔬、幽赏、满畦、芳甸、银甲龙、乘云、榆叶、环玦、奇绝、香月、碧月、鹿革、翳花、古时铁、老鹤、顾影、明灭、水精域、澄澈、寒鬣、饥鸦、火簇、分香、鼻观、流俗、芳兰(吴承恩:嗅芳兰于瑶砌)、朝吟暮玩、紫绵、朱粉、真淑、生绡、醉红、黄鹄(吴诗中对青鸾,在西游记中没有此对偶)、噀雾、圜棘、冤泣、渴虹、碧甃、风酸、霜苦、高梧、孤羽、芳魂、三绕、栖鸦、缣缃、颜状、风标、仪形、海市乍呈、魄动、神夺、金茎、泛萍、柔情、难驻、浪钟、憧憧、禅味如蜜、色哲德凶、心灰欲冰、云晴、法星、逗春生(西游记中无此用法)、金勒、拜月、野客、短柳、长桑、陆离、河汉、白榆、青荇、金鲫、花隐、杖藜、游云、蚕月、渔天、电迅风驶。

我们选出的《吴承恩集》里的一些词,有些在今天也正常使用,比如“野客”,但奇怪的是,这一个用法,在《西游记》里从没有出现过一回,只有“野翁”的用法。

《西游记》中有“野翁”一词的韵文:挈友携朋聚野翁/风月佯狂山野汉,江湖寄傲老余丁/呼兄唤弟邀船伙,挈友携朋聚野翁。

还有一些比较生僻的吴承恩喜欢使用的词,更是在《西游记》中不见踪影。如果《西游记》是吴承恩所写的话,他肯定会把他诗文里的一些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的词语,用到《西游记》里,作为他显摆与得瑟的新的演习场。但是,在《西游记》中一点看不出吴承恩绞尽脑汁所写的诗中中喜欢出现的一些意象设定与用语习惯。

在吴承恩的用语中,有一个“电迅风驶”的词语组合,此语出现在《平南颂》一文中:“遂发内节,提天兵,扬旌鼓行,电迅风驶。”

在文中,主要是形容部队快速开进,如同“电迅风驶”。

这个词语有它的新鲜感,有它的组合规律,就是用“电”、“风”这一自然现象来比喻人类行为的快捷。比较相近的词,应该是“风驰电掣”。这一隶属于吴承恩使用的词语,并没有广泛的社会普及度。如果吴承恩是《西游记》的作者的话,他至少应该能够在《西游记》中使用这一个新创的、颇有新鲜感的语词。

但是,在《西游记》中没有“电迅风驶”这个吴承恩诗文中颇为自得的词语组合。

那么,我们看看《西游记》的作者在使用“电”这个意象与喻体,会采用什么样的词语配对与组合。

在《西游记》中,我们把用着本意的“电”的词组撇开,如雷公电母这样的词,不作统计,那么,我们发现在《西游记》中,“电”的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而在这些种类里,却没有吴承恩习惯用法中的任何一种。可见,吴承恩的意象体系与语词习惯,在《西游记》里不存在丁点痕迹。

雷公与电母

下面我们重点看一看“电”这一个字在《西游记》中的出现规律:

一是“电”的本来用法。

《西游记》中“电”一字,属于本来用法的,大部分笔者没有搜集,但有些较为典型的,作一个罗列。这里的“电”看起来与用着意象的“电”仅仅在语序上发生了改变,甚至可能用的相似的语词的搭配,如“掣电”与“电掣”里的“电”,但完全可能用法不同。

1、龙王遍海找夜叉,雷公到处寻闪电(这里用的是真实的闪电本意,没有喻体的用法)。

2、雷公奋怒,倒骑火兽下天关,电母生嗔,乱掣金蛇离斗府(这基本是“电”的意象的原本的含义,其它的意象,都是附着在这个本真的描绘上的)。

3、熌灼灼一道毫光,也不是灯烛之光,香火之光,又不是飞霞之光,掣电之光(闪电的原本用法)。

4、借点雷神,径自声雷掣电,还他就有雨下也(这里的电,就是闪电,没有用作意象)。

5、电掣紫金蛇,雷轰群蛰哄(这也是用作闪电,状物而已,没有意象的用法)。

6、且不说孙大圣指挥雷将,掣电轰雷于凤仙郡,人人归善(电的本初用法,相当于电母)。

4、雷车轰轰,闪电灼灼(闪电一词的本意)。

8、虹流千载清河海,电绕长春赛禹汤(闪电的本意)。

9、(孙悟空赞唐僧)二则是你的正法身压住,雷不能轰,电不能照,雾不能迷(闪电的本意)。

二是用“电”来形容快捷。

这基本就是吴承恩诗文中“电迅风驶”的类似的使用方法。在这种用法中,闪电是作为一种意象与喻体存在的,并没有真正的“闪电”出现在这里。

1、 嘶风逐电精神壮,踏雾登云气力长。(这里的“嘶风逐电”,与吴承恩的“电迅风驶”完全等同,形容速度很快)。

2、驱雷掣电行(这是典型地描写快捷的一个词组,与“嘶风逐电”、“电迅风驶”异曲同工)。

3、那马看见拿棒,恐怕打来,慌得四只蹄疾如飞电,飕的跑将去了(这也是形容奔马跑的快,用了“电”的义项里“快”这一柄)。

4、在半空中,快如掣电,疾如流星,早到蓬莱仙境。(这一用法,与例2完全相同,可见一个作者会出现习惯性的用词模式。)

5、圆眼睁开光掣电,钢须飘起乱飞烟(同例2)。

6、手执着月牙铲,霞飞电掣;脚穿着猪皮靴,水利波分(形容行动速度很快)。

7、两条枪,就如飞蛇掣电(形容兵器舞动快捷)。

三是用“电”来形容明亮。

因为闪电是刺眼与夺目的,所以《西游记》的韵文中,也用“电”来用作明亮的意象。

1、大捍刀,飞云掣电。(形容刀光闪亮)。

2、这一个凤眼朝天星斗怕,那一个环睛映电月光浮(这也是表现目光的明亮,眼睛里如同映着电光,从文体来说,这样的用语,确实很形象也很生动,还很优美。)

3、窗牖近光放晓烟,帘栊幌亮穿红电(这也是形容窗子上透出的如同闪电一样的光亮)。

3、幢幡飘舞,凝空道道彩霞摇;宝盖飞辉,映日翩翩红电彻(这也是形容天光里飘荡着像“红电”一样的光束。)

4、电目飞光艳,雷声振四方(这也是比喻明亮的)。

5、眼幌金睛如掣电,正是山中黑风王(形容目光明亮)。

6、行者金睛似闪电,妖魔环眼似银花(也是形容目光明亮)。

7、教化众僧脱俗缘,指开大道明如电(这里也是形容道路明亮,如同今日喜欢使用的“金光大道”的意思)。

8、白额圆头,花身电目(这里是形容明亮的眼睛)。

9、一个放毫光,如喷白电:一个生锐气,如迸红云(这是典型的形容光亮)。

10、金箍棒与七星剑,对撞霞光如闪电(形容交战时兵器碰撞的火光闪亮)。

11、用此扇,搧此火、煌煌烨烨,就如电掣红绡;灼灼辉辉,却似霞飞绛绮(这也是用“电光”来表现火燃烧时的明亮光焰)。

12、(红孩儿)哏声响若春雷吼,暴眼明如掣电乖(形容目光明亮)。

13、玄帝垂训云,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形容目光明亮)。

14、金箍棒举,亮藿藿似电掣金蛇;长杆枪迎,明幌幌如龙离黑海(形容闪电的明亮)。

15、眼光掣电睛珠暴,额阔凝霞发髻髽(形容目光明亮)。

16、剑戟光明摇彩电,枪刀晃亮闪霓虹(形容兵器发出的光芒)。

17、声吼若雷,眼光如电(例12的简写版)。

18、辉辉掣电双睛亮,亮亮铺霞两鬓飞(形容目光明亮)。

19、轻轻举动彩云生,亮亮飞腾如闪电(形容明亮)。

20、响处金箍如电掣,霎时铁白耀星芒(形容光亮)。

21、一双圆眼光如电,两耳扇风唿唿声(形容目光明亮)。

四是用“电”来形容危险。

这种用法,在“电”的快捷、明亮的可见可观的表象上,升化到了“电”的“危险性”的维度,已经脱离了“电”的本意,仅取“电”的抽象性质,就是对人的伤害性导致的危险这一层内涵。

1、那个威风逼得斗牛寒,这个怒气胜如雷电险。(雷电是致命的,充满了危险,因此,此处“电”可以抽象出“危险”。这已经超越了“电”的可见的外在形式,而附寄在“电”的后延影响上,也就是对人造成的危险上。这种用法比较少,《西游记》中也算是一个特例。)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电”,却有四种用法,除了第一种是用了“电”的本意,后三种,实际上反映了“比喻的多边性”,这在钱钟书的《管锥编》里有专节予以阐述,称之为:“喻之多边”。在这三种用法中,常常会出现“如”、“似”,这是典型的比喻式句型。

因为“喻之多边”这种修辞现象的存在,导致了“电”出现在文本中的用法却可能是不一样的。

比如,我们上面的例句中,“径自声雷掣电”与“在半空中,快如掣电”里的“掣电”一词,用法是不同的。前句中的“掣电”里的“电”是闪电的意思,表达的是驱动闪电,是闪电的原来用法,而后一句中的“掣电”,则是取意于“掣动的闪电”的快捷特征,带有意象性质,并不是实景描绘,属于意象比喻用法,选取的是比喻的快捷的这一“边”或者叫这一个维度。

在《西游记》里,与“电”搭配的字,最多的是“掣”,而且搭配的顺序也不一样,“掣电”与“电掣”的结构也是不一样的,通常情况下,“掣电”是动宾结构,而“电掣”是主谓结构。这两种词组,在不同的文章段落中,承担了不同的功能。

但是在《西游记》的所有的有关“电”的词汇中,却没有在吴承恩的诗文集中出现的“电迅风驶”,而《西游记》里这么多的关于“电”的用法,也几乎在吴承恩的诗文中绝迹。

由此看来,吴承恩习用的词汇,以及在这种用词背后的心理动机,基本没有平移到《西游记》的文本中。

这也意味着,吴承恩的语词风格与《西游记》里的文风体系,基本不是同一个系统。

这也是笔者感觉吴承恩的文风与《西游记》文风基本没有相似的地方原因,在这样的判断下,认为吴承恩是《西游记》的作者,是很难有说服力的。

1 阅读:112

文学私秘

简介: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类的所有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