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问题探密④从有到无,我国物业人员从业资格令人费解的变迁

彬哲说趣事社会 2024-11-13 10:38:57

痛定思痛,有人认为,现在住宅小区物业问题多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物业管理师认证制度被莫名取消,没有了从业资格的基本要求,物业公司及员工的专业职业素质太差。

那么,我国对物业人员到底有没有从业资格要求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物这个话题。

起步仓促但好歹还是有要求的

商品住宅小区,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而出现在国人生活中的。伴随住宅小区出现的物业管理服务,也有一个逐步建立制度、规范发展的过程。

早在2005年 11 月,原人事部、原建设部印发了《物业管理师制度暂行规定》《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和《物业管理师资格认定考试办法》,这标志着物业管理师制度在我国正式启动。

2006 年,物业管理师资格认定考试开始,这是物业管理师制度推行的重要开端,为后续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奠定了基础。

2007 年 12 月 30 日,全国首批物业管理师大会在广州召开,全国有 1119 名从业人员取得了物业管理师资格,标志着我国首批物业管理师正式诞生。

随后,建设部、人事部等相关部门不断对物业管理师的考试、注册、执业等环节的制度进行细化和完善。比如明确了考试的组织、命题、合格标准等,以及注册的流程、执业的范围和要求等。随着制度的推进,地方人民政府房地产主管部门和人事行政部门也按职责分工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相关工作,包括资格考试、注册审查、执业监督等,使得物业管理师制度在全国逐步得到落实。

后续几年,物业管理师制度不断得到推广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参与到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中,物业管理企业也越来越重视拥有物业管理师资格的专业人才。

总之,我国物业管理师制度从 2005 年开始正式启动,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逐渐成为物业管理行业专业人才培养和评价的重要制度。

从业资格的要求让物业企业“很不自在”

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工作所需的基本学识、技术和能力的标准。推行这一制度,其目的在于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保障服务对象的权益,也促进从业人员及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改革开放中借鉴来的商品房住宅小区,催生了物业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了避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损害广大业主利益的现象发生,国家推行了物业人员从业资格的制度。

这一制度,不仅是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更多的是对物业企业的专业性要求,可以说是给物业企业设定了一些门槛条件,主要表现在:

一是组建公司的必备条件。推行物业管理师制度后,成立物业公司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具有物业管理师资格的专业人员。物业管理项目负责人应当由物业管理师担任,这就要求公司在组建团队时,注重招聘和培养具备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且通过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的人员。例如,一个中等规模的物业公司,可能需要至少 3 - 5 名物业管理师来负责不同项目的管理工作,以满足业务开展和资质评定的要求。

二是影响物业公司的资质评定。实施物业管理师制度,无疑增加了获取市场资质的难度。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实施,使得物业公司的资质评定与物业管理师的数量和质量紧密相关。拥有更多、更专业的物业管理师的公司,在资质申请和评定过程中更具优势,更容易获得较高等级的资质。

资质等级对于物业公司的业务范围和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在物业管理师制度下,资质等级不仅代表着公司的资金实力、管理规模等硬实力,还体现了公司的专业人才储备和管理水平等软实力。高等级资质的物业公司更容易获得业主的信任和市场认可,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是增加公司管理的专业要求。物业管理师制度规定了物业管理项目的关键性文件必须由物业管理师签字后实施,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这就促使物业公司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合法性。例如,在制定物业管理方案、财务预算、维修养护计划等方面,需要更加严谨和科学,以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四是决定物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物业管理师制度的推行,使得拥有专业物业管理师团队的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市场份额逐渐向这些公司集中。

一些小型或专业水平较低的物业公司,如果不能及时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人才储备,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这将促使物业管理行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推动行业的优胜劣汰和整合发展。

当年,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实施,提高了物业管理行业的专业门槛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推动了行业的专业化发展。

然而,这项利国利民的好制度,在推行几年后,却被取消了。对于取消的原因,有好些“冠冕堂皇”的说法,但似乎人们更愿意相信,是这项制度让物业企业“很不自在”。

不管怎么说,这是件很让人费解的事。具体情况,我们明天接着讨论。

(信息来源:配套均来自今日头条免费正版图片,部分内容参考相关问题豆包交流)

0 阅读:0

彬哲说趣事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