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边境地名空间分布及区域特征分析——以延边、咸镜北道地名为例

理至说历史 2023-05-21 23:04:06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为了探讨长白山地区中朝两国各类地名分布特征及规律,以历史时期的中国延边与朝鲜咸境北道地名为研究对象。首先,将两个区域地名进行分类与用字特征分析,得出二者在类型分布与用字特征上具有规律相似性与分异性。进一步采用核密度估计、方向分布、高程分布与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两个区域地名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均衡性,具有多个密集区,地名向咸境北道东部沿海以及中朝边境两侧区域聚集;两个区域地名点均较多集聚在丘陵、台地等地形之上,与海拔高度呈空间正相关性;延边和咸境北道地名分别呈现沿西北——东南与东北——西南方向扩散的格局。延边比咸境北道地名离散程度大,咸境北道地名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比延边高。延边地名点呈现高值聚集,咸境北道地名点呈现低值聚集。上述发现揭示了地名分布特征内隐或外显了中朝边境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长白山地区中朝边境的融合性、历史性和民族性的独特地名文化。

关键词:延边;咸境北道;长白山;地名;分布特征

0 引言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的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国外在19世纪末期将地名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地名研究初期主要以定性描述与解释为主。1956年,学者对黎巴嫩城乡地名的含义进行解释,推动了地名标准化研究。此后,联合国正式成立地名专家组,地名研究由此得到了全世界范围的重视,研究也得以不断深入。如Stephen探究了美国峡谷地区的地名与当地人们的生活观之间的联系;Graem深入探究了莫斯科的地名革新。近年来,国外地名研究充分利用GIS技术、数字模型、网络引擎等空间定量手段,不断夯实地名研究理论,通过对地名空间格局与时空演化的突显,进一步挖掘更深层次的地名文化内涵。

国内地名研究较晚于西方,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地名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我国学者在研究区域、方法以及内容上,呈现多元化特征。如司徒尚纪、朱竑等从地名文化景观揭示地名与历史、社会、经济等的交互影响。王彬、李建华、苏都尔等利用GIS技术对不同地区地名景观进行空间分析。还有的研究从民族地名入手,如王法辉以广西壮族、李澜以湖北土家族、东方杰以新疆少数民族地名等展开研究。从文化保护、文化传播以及政治角度揭示地名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政治意义也是当下研究的重点。

朝鲜族历史上数次跨境迁入中国一侧的长白山地区。长白山地区原为土著的满族居民,及从关内迁移而来的汉族的聚集区,因此该地区具有民族的地域性和地域的多民族性。很多学者对长白山地区地名的文化景观进行研究,如沈慧淑进行了中国朝鲜族聚落地名与人口分布的分析;朴汉培分析康熙年间至1949年延边地名分布及演变情况;金悦、朱鹏飞分别以通化市、白山市和延边州为对象,分析中国长白山地区地名文化景观特征。目前,基于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对边境多民族跨境地区历史地名进行研究的文献尚少。另外,我国对长白山地区地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一侧,朝鲜一侧地名的研究文献极少。朝鲜一侧也为长白山主要组成区域,有必要通过研究朝鲜地名的相关内容,加深对朝鲜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

综上,本文以长白山地区中朝两侧地名为研究对象,中国一侧研究区范围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一侧研究区范围为咸镜北道。为了保障地名的原真性,以同处于被日本侵略时期为时代背景,研究1949年之前延边和1914—1918年朝鲜咸境北道的地名分布特征,并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揭示延边和咸境北道历史地名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差异,挖掘中朝边境历史地名中蕴含的自然与人文内涵。历史地名为研究历史上人类的活动及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线索和证据,中朝边境作为在历史上多民族活动与文化长期交流和相互影响的典型区域,对其历史地名的研究,可对不同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状况与各民族文化交流有一个历史的动态了解。

1 研究区概况

延边与咸境北道位于中国和朝鲜交界的重要区域范围(图1)。延边包括延吉市、龙井市、图们市、和龙市、珲春市、敦化市、汪清县和安图县八大县市。延边位于吉林省东部,面积为4.27万km²,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面临日本海。东与俄罗斯接壤,南隔图们江与朝鲜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延边位于长白山地区,山地面积占54.8%,河网密集,基本上可称为“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1949年之前,延边人文景观演变较为复杂,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期间发生众多战争:满清入关战争、日俄战争、抗日战争等。人口迁移在延边频繁发生,人口构成主要由土著的满族和关内迁移来的汉族,以及不同时间段向延边迁移的朝鲜人组成。

咸镜北道面积为1.67万km²,1991年罗先市从咸镜北道分离出去后,其面积减少到1.6万km²,本文所指的咸镜北道包括罗先市范围。朝鲜的道相当于中国的省,道下属的郡相当于中国的市、县级别,邑面相当于中国的乡镇级别,里、洞相当于中国的行政村和街道。咸镜北道位于朝鲜东北部,东部隔图们江与中国和俄罗斯相望,北部隔图们江同中国相望,东南部面临日本海,西部同咸镜南道相接。道内90%以上为山地,平均高度为618m,东北-西南方向有咸镜山脉贯穿。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数据来源

本文统计的地名为延边和咸境北道的聚落地名。聚落地名是区域地名系统中最能有效反映人地关系及其历史发展的子系统,为研究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变迁、人口迁移和历史时期区域社会文化特点提供了辅助手段。因此,选取中朝聚落地名最能反映研究区的历史地名文化景观。在本研究中,延边地名数为1733个,咸镜北道地名数为2527个,其中延边地名数据由延边8个县市人民政府编制的地名志整理而得,咸境北道地名数据由韩国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2004年统计的朝鲜时代电子地图数据整理而得,1914—1918年咸境北道的地名数据由日本编制的1∶50000的地形图获取,基于更好管理与控制朝鲜的野心,日本测量出朝鲜近代以来最为精准的地形图。另外,朝鲜当时地名主要为古代汉字地名,使得咸镜北道与延边地名具有可比性。分辨率30mDEM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www.gscloud.cn)。

2.2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方法主要为数理统计和GIS分析。首先,对研究区的地名进行分类统计,得出不同地名类型特征。其次,对研究区地名用字频率进行统计,结合各类型地名用字频数分析,以得出研究区地名用字特征。最后,为了进一步揭示研究区地名空间分布特征,采用GIS工具对研究区地名进行核密度估计、方向分布、高程分布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延边和咸境北道历史地名在不同角度下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

2.2.1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是用于计算要素在其周围区域中的密度的工具,它可以得到研究对象密度变化的图示,从而客观准确地表达地名点的空间分布状况。

2.2.2方向分布和高程分布

方向分布研究点集数据空间分布的方向性特征,可以确定数据的分布中心、扩散程度和方向。生成的椭圆面要素中,椭圆的面积表征离散程度,面积越大则离散程度越大,椭圆的方向描述扩散的方向。高程分布是地名点基于地形进行评价分析的重要因素,影响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获取各种生产生活资料的便易程度,影响聚落交通通达性,进而影响聚落的发展速度和水平等。

2.2.3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揭示空间变量的区域结构形态,也是检验某一要素属性值是否与其相邻空间点上的属性值相关联的重要指标。采用指标Moran'sI指数分析两大区域地名与地势分布的相关关系,以研究区地名点的海拔高程作为自相关分析的属性字段值,通过指数I来反映地名点的海拔高程空间全局自相关程度,揭示延边和咸境北道海拔高程与聚落地名点空间布局的关系。使用空间局部自相关指标Getis-OrdGi*指数能进一步描述两大区域地名点局部的聚集特征。

3 研究区地名分类与用字特征

地名命名依照主观意识赋予自然地理实体或人文社会的文化符号,反映当时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本文依据现有地名分类体系,为了便于区域对比分析,将延边和咸境北道历史地名分为自然地名和人文地名两大类,以及若干亚类。首先,将延边和咸境北道自然地名分为相同的山系、水系、方位、动植物、地面构成物质和矿产、数字地名六个亚类;其次,根据咸境北道东部靠近海洋自然特征,将咸境北道自然地名中补充了海岸地名;最后,将延边和咸境北道人文地名分为相同的历史文化、经济产业、社会、姓氏和意愿地名五个亚类,并根据延边地区历史上经历过朝鲜和国内其他地区各族人民的大量迁移特点,将延边人文地名中补充了迁移地名。

3.1研究区地名类型统计

延边地名类型分布中(表1),自然与人文地名分别占延边地名的60.6%和39.4%。自然地名中,方位、动植物和山系地名数量位居前三位,分别占总地名总数的18.2%、15.9%和11.8%;人文地名中,意愿、姓氏和历史文化地名数较高,分别占总地名数12.8%、11.4%和5.8%。咸境北道地名类型分布中(表1),自然与人文地名分别占咸境北道地名的71.4%和28.6%。自然地名中,方位、山系和动植物地名位居前三,占总地名数21.8%、18.7%和12.5%;人文地名中,意愿、经济产业和社会地名数较高,占总地名数8.2%、6.7%和6.0%。

延边和咸境北道自然地名类型分布规律较为一致,人文地名类型分布具有分异性。延边和咸境北道地名均以自然地名占较大比重,总体自然地名类型分布也较为一致。方位地名数量最高,以山系、水系与动植物地名为主要类型。方位地名是人类日常生活对地名识记特征的常用手法,也是人类对周围环境认识逐渐加深的产物。这揭示了两地同处于日本统治时的科技、社会等尚不发达时期以自然实体和地貌的地名命名为主的特征,同时突显了同处于长白山地区下山脉纵横、河流众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人文地名中延边和咸境北道分布最高的均为意愿地名,代表人民将自己的美好意愿寄予在地名景观中较为普遍。咸境北道经济产业地名分布较多,延边分布较少,这可能是咸镜北道开发历史比延边地区早所致。延边姓氏地名分布较多,咸境北道分布较少,这同中国地名中姓氏地名相对多所致。

3.2研究区地名用字特征

延边地名用字中,频率超过2%的有“屯”“村”“洞”“沟”“家”“龙”“南”“东”“新”。其他高频用字还有“坪”“子”“兴”等(表2)。咸境北道地名用字频率中,超过2%的有“洞”“村”“德”等,其他高频用字有“上”“水”“下”等(表3)延边与咸镜北道地名共同出现频数较高的用字主要为“村”“洞”“龙”“坪”。“村”属于中国汉族行政通名,“洞”属于朝鲜行政通名以及描述地貌的普遍用字。可见,两地地名用字频数最高的“村”“洞”的使用具有连通性,反映了延边朝鲜族迁移过来的民族文化,充分保留并融合到地名上,以及朝鲜地名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性。“龙”是汉族、朝鲜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其作为水神,有祛邪、避灾和祈福的作用。“坪”作为山系地名用字,表示平坦地形,也为两地通用地名用字。地名用字频率具有差异的主要有“屯”“沟”“家”“德”“浦”。“屯”为中国东北汉族行政通名。“沟”在延边汉族地名中出现较多,延边汉族在活动中通常往山沟里移动,同时也揭示了盆谷地与洼地在延边地貌的大量存在。延边地名中“家”经常与姓氏一起连用,便于人们日常识记,也代表人民心中家庭的重要地位。“德”是满语体系,表示丘陵地形,女真人历史上曾在咸镜北道居住,地名文化也在咸镜北道中有所遗留。“浦”代表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咸镜北道临近日本海,深受海洋文化影响。

3.2.1自然地名用字特征

方位地名:方位地名为两地亚类地名中的最高比例类型。延边高频用字以“东”“西”“南”“北”为主,咸境北道以“上”“下”为主。“上”“下”作方位词多是山区地带,“东”“西”“南”“北”作方位词多为平原地区,揭示了延边平原面积多于咸境北道的现状。

(1)山系地名:延边“沟”“山”“坪”“岩”“岭”、咸镜北道“洞”“坪”“山”“岩”“德”“峰”“项”“岭”使用频数较高。山地被河水冲刷而形成的沟谷纵横,沟谷中有很多背山临水之处正是适合人类居住的理想之地,在此建村的人们,常以“沟”命名。另外,汉族流入延边主要从西往东,沿着山沟逐渐定居。“洞”字不仅为朝鲜行政通名,也表示沟谷的意思,因此从用字习惯上可看出中朝的差异。其他用字均与不同地貌类型相关,如“岩”“峰”多表示位于平坦山顶的地方,“项”代表处于夹缝地形中,“岭”指处于山岭附近的地名。

(2)动植物地名:延边“柳”“树”“林”“松”“鹤”“凤”、咸镜北道“松”“梨”“草”“柳”“鹤”“凤”使用频数较高。两地用字较为相似,体现在相似的自然环境下,孕育的动植物种类也较为相似。

(3)水系地名:延边“龙”“河”“水”“泉”“江”“湖”“川”、咸镜北道“水”“龙”“川”“湖”使用频数较高。水系地名的频繁使用,与两地境内河流众多相关性强。中朝主要界河图们江发源于三池渊郡流经咸境北道、延边图们市等地,水系地名大部分在图们江流域附近分布,与图们江河岸湿地广泛分布有关。

(4)数字地名:数字地名为两地普遍存在的类型地名。历史时期,人类经常以数字来表征一个地方的特点,进而也直接应用到地名命名上。

(5)地面构成物质和矿产地名:延边“石”“金”“沙”“矿”、咸镜北道“沙”“金”“石”“银”使用频数较高。这与当地矿产资源相关,其中咸镜北道茂山铁矿是当时的亚洲第一大铁矿。

(6)海岸地名:咸境北道东部靠近海洋自然特征,将海岸地名归为咸境北道的自然地名中的亚类。用字频数较高为“津”“浦”“岛”“海”,均与海洋有密切联系,如庆兴郡的间津,明川郡的大浦洞和岛内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

3.2.2人文地名用字特征

(1)意愿地名:两地同处于残酷的侵略统治下,社会动荡不安,将美好的生活向往寓于地名之中,是两地地名命名的功能之一。延边“兴”“新”“安”“平”“富”“丰”“福”“长”、咸镜北道“兴”“长”“富”“安”“福”使用频数较高。“新”“兴”常连用在延边地名中,如延吉的新兴屯、珲春的兴新洞等,代表欣欣向荣的美好愿景。其余用字均以太平安宁、兴旺富裕、健康长寿等表征的美好愿望寄托于两地地名之中。

(2)历史文化地名:延边“城”“学”“校”“庙”“教”“圣”、咸镜北道“寺”“佛”“道”“城”“塔”使用频数较高。延边的历史古迹相关的“城”使用频数最高,如和龙的土城里、西古城等,均为渤海国遗址。延边历史时期的学校地名相关的地名如龙井的学校洞,图们的学校里、学校村等。咸镜北道以宗教文化为历史文化地名的主要组成部分,显示了宗教文化在朝鲜的重要地位。

(3)经济产业地名:延边经济产业地名高频用字主要以交通相关为主,如敦化的船口村、官道沟等。咸镜北道经济产业地名用字频数最高为“田”,朝鲜农业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体现农业经济为当时最主要经济来源收入。“桥”“车”“道”也为咸镜北道高频用字,与交通相关。日本侵略者为了管理边境地区,在边境大力修建铁路、桥梁等交通设施,所以,交通地名大量分布在中朝内陆边境地区。

(4)社会地名:延边用字频数最高为“新”字,表示社会开拓之意。其他高频用字主要与军事、行政相关的“官”“部”“营”。咸镜北道用字频数最高为“新”“幕”,均有社会开拓的内涵。其余高频用字“堡”“屯”“部”“防”“营”主要与军事有关,表示当时战乱时期军事对社会影响巨大,如城津郡的古堡、堡谷部,“屯”在朝鲜地名中表示屯田兵驻扎地。军事地名也主要分布在中朝内陆边境地区,当时日本侵略者在此设置军事基地与宪兵队管理边境。

(5)姓氏地名:姓氏地名在延边人文地名中占较大比重,出现的姓氏较为分散,主要以“王”“马”“张”“刘”等姓氏为主,体现了延边地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小农经济时代,同姓同宗的民众会聚居在一处,以姓氏冠名,以强调空间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维护集体观念。延边姓氏地名大量以姓氏与“家”连用,如龙井的王家地方、马家洞。咸镜北道姓氏地名占比较少,代表性有“朴”“安”等。

(6)迁移地名:迁移地名属于延边独特的地名文化特色。延边属于多民族迁移地区,当地的满族,从山东、河北等地迁移的汉族以及从朝鲜半岛迁移来的朝鲜族构成了多民族的聚居地,从而形成了延边特有的迁移地名。迁移地名中,大量来源于朝鲜半岛直接移植而来的地名,还有少量来自山东、河北等地区移植的地名,以及当时受日本侵略影响的地名。其中,朝鲜族地名中来自咸境北道移植的地名,占迁移地名数量的第一位。如咸境北道位于图们江边的南阳和会宁,迁移至延边龙井市所组成南阳洞和会宁村等。山东屯、日照屯等地名与汉族迁移有关,京都、日本屯等地名则是受到日本统治的影响。

4 研究区地名空间分布特征

将研究区地名作为空间点数据,结合DEM与行政区划数据进行空间分布分析。

4.1地名密度空间分布特征

区域地名点密度分布通常与人口密度吻合,根据研究区地名密度空间分布(图2),可部分推断日本占据时期延边与咸镜北道的人口分布特征。延边地名点密度最高为龙井海兰江附近,以及途经海兰江汇入图们江主要支流布尔哈通河龙井-延吉一带;中朝边境图们江支流附近的图们-龙井一带也为部分聚集区。对比如今,延边目前人口密度最高为延吉市,由于1949年以来不断的行政区划调整,延吉成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城市,人口逐渐向行政中心延吉市聚集。咸镜北道地名点高密集区位于吉州郡东部,具体为咸镜山脉东侧南大川流域附近。南大川作为吉州郡、花台郡与金策市的天然边界,其支流花台川和龙山川途经花台郡流入日本海,三大郡市围绕南大川附近聚集了当时咸镜北道大量人口。镜城郡沿海地带、茂山高原以西中朝界河图们江区域,以及图们江东岸一带等具有小块聚集区域。朝鲜第三大城市清津市是咸镜北道人口现今最为密集区域,占道内人口近四成,临近日本海,是朝鲜重要的钢铁基地,与日本统治时期地名点稀疏形成鲜明对比。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作为日军军资补给站,当时的清津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后日本在朝鲜开设通商港口,清津借助优良港口和钢铁制造业逐步发展,1985年成为咸镜北道首府,从而发展为咸镜北道的核心城市。

两个区域地名点密度分布与现今的区域人口密度比照呈现了人口的迁移特征,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和区域中心城市效应,人口不断向其各自的首府城市集聚。此外,咸境北道各郡市地名密度比延边各县市地名密度分布普遍更高。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如下:一方面,由于延边在晚清才实施解禁政策,开发历史比咸镜北道短;另一方面,延边为多民族聚集区,从不同方向迁移而来的各民族在延边分布较为分散。两大区域地名主要靠近咸境北道东南沿海和中朝边境两侧地带,体现了海洋的丰富自然资源和边境的频繁活动是同处于战乱、贫苦的中朝两国人民的主要聚集地。

两个区域自然地名的聚集特征基本与总体地名分布相符(图3a)。延边人文地名主要集中在东南部中朝边境区域。在延吉-龙井一带由集聚中心向外围逐步分散。咸境北道人文地名分布较为分散,核密度较高区域集中在南部的吉州郡、化城郡等连片区域(图3b)。

结合两类地名与当时人口密度分布的联系,自然地名点聚集特征与其人口密度分布联系较高,延边人文地名点集聚特征与人口密度分布更相关。这体现了延边多民族文化聚集与融合,也造就了延边地区文化多元性与丰富性,其中人文地名集聚区也为朝鲜族当时移居的主要区域。延边在1949年之前的聚落地名中朝鲜族地名占据51%左右,比汉族聚落地名点占比更高,自晚清东北解禁到日占时期,由于生活所迫、战乱以及日本侵略者的驱赶等因素,大量朝鲜人从朝鲜境内跨过图们江迁移至延边进行生产生活。另外,日本以“保护朝鲜人”名义,在当时聚集大量朝鲜人的延边龙井市设立“朝鲜统监府临时间岛派出所”,实施对延边的控制,这与龙井为当时延边地名点密度最高情况相符。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期间,“以鲜治华”策略将大量朝鲜人强制迁往东北各地,其中延边为主要区域。

4.2地名点方向分布与高程分布

延边地名分布标准椭圆长轴方向为西偏北108°,咸境北道地名分布为东偏北24°(表4,图4)。因此,延边和咸境北道地名分别呈现沿西北-东南与东北-西南方向扩散格局。延边地名方向分布面积为1.45km²,咸境北道地名方向分布面积为1.03km²,延边地名比咸境北道地名离散程度大。延边地名点主要分布在海拔200~400m的丘陵、阶地和台地地形处,占41.8%;其次在海拔400~600m的低山区,占30.7%(图5a,5b)。高海拔区域分布稀疏,平原地区分布不显著。咸镜北道地名点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200m的平原地区和200~400m的丘陵与台地地区,分别占咸镜北道地名点36.7%和23.6%,在低山区与高山区也有部分地名点分布(图5a,5c)。两大区域自然地名、人文地名的高程分布特征与研究区地名点分布具有一致性,突显了人类聚集选址逻辑相似,地名点命名与自然环境呈现较强相关性,人文地名以自然物质为基础,同样与自然环境难以分割。

延边地名扩散方向与具有较多河谷平原的布尔哈通河、海兰江等河流流向一致。咸境北道地名扩散方向大致与其海岸的分布和咸镜山脉方向一致。两大区域地名扩散方向均为各自地势较低的方向,揭示了地名扩散与地势具有较强相关性。具体而言,两大区域地名点均较多集聚在丘陵、台地等地形之上,此类地形起伏不大,坡度较缓,适宜人口聚集。延边为内陆地区,境内河流水系形成的冲积、洪积等的河谷平原较多,细田平原、平岗平原等的海拔大多在150m以上。咸境北道的平原主要为吉州平原、渔郎平原、新星平原等海拔较低的东南沿海平原。而咸境北道位于高山区的地名比延边占比更多,咸境北道平均海拔比延边高,其部分人口经济活动以狩猎、林业为主,这类人口聚居地多为海拔相对较高的山林地。另外,部分为了躲避战乱与残酷统治,向深山转移也为此时咸镜北道的时代背景。

4.3地名点空间自相关分析

经过空间全局自相关分析(表5),延边和咸境北道地名的Moran'sI分别为0.540与0.709,表明延边和咸境北道的地名分布与海拔高度呈现空间正相关性,咸境北道地名与海拔高度的空间相关性更大。不同海拔高度的聚落地名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态势,分析结果也印证了方向分布与高程分布得出的结论。

对地名点进行空间局部自相关分析(表6)。延边地名点在高值聚集区占24.5%,低值聚集占比仅为4.3%,延边地名点呈现高值聚集。咸境北道地名点在低值聚集区占32.1%,高值聚集占5.3%,咸境北道地名点呈现低值聚集。此结果也验证了咸镜北道地名点在平原区域分布较延边更为集聚,咸境北道地名点低值聚集区明显呈现向东南沿海地区分布态势。延边海拔最低的珲春市西南部也为地名点低值聚集区。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长白山系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南岗山脉等区域。其余区域地形海拔变化较大,地名点的分散特征也较为明显,由于研究区内山地遍布全境,受河流切割,体现了自然地形特征在人类聚居中的重要影响。

5讨论与结论

了解或研究今天的人文地理现象离不开对历史的自然与人文现象的了解与研究。历史地名有其深刻的历史地理基础和文化背景。

第一,同处于被日本侵略时期的延边与咸镜北道历史聚落地名在客观上内隐或外显了长白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在科技、生产力等尚不发达的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感知较多,改造较少。因此,在该时期的延边和咸境北道地名自然地名比重高于人文地名,均以方位、山系、水系和动植物地名为主要分布类型,以自然实体和地形地貌为特征赋予地名中。地名用字频率也直观体现此特征,如两地采用“沟”“山”“湖”等高频地名用字。空间分布特征上,充分体现区域基于自然环境特征的分布规律。两个区域地名主要靠近咸境北道东南沿海和中朝边境两侧地带,体现了海洋的丰富自然资源和边境的频繁自然活动与时代背景。同时,地名点分布与水源的依赖、山脉沿线地形分布具有相关性,两个区域地名扩散方向均为各自地势较低的方向,均较多集聚在丘陵、台地等地形之上,由于长白山地区山地遍布全境,受河流切割,两地地名大部分具有明显的分散特征。

第二,长白山地区具有中朝边境融合性、历史性和民族性的独特地名文化。长白山地区自古以来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域,受汉文化、朝鲜族文化与满族文化的共同影响。因此,延边与咸镜北道地名呈现多民族文化融合特点。如咸镜北道有部分地名用字为满语系用字,延边则有许多土著满语地名。两地地名用字或地名具有相似性,如“洞”“村”“屯”等地名用字大量在两地连通使用,以汉族、朝鲜族与满族的常用字为特征。另外,由于咸镜北道历史上有大量迁移至延边的人民,延边有众多地名完全移植于咸镜北道。历史性主要体现在两地都有处于被日本侵略时期的时代特点。日本当时对朝鲜半岛的行政区划采取合并措施,其中咸镜北道的郡数减少,并且在中朝内陆边境修铁路、驻扎宪兵队、资源掠夺等,都是为了打压和管理中朝边境地区。地名也深受日本的影响,如咸镜北道地名中直接出现日语字地名,中朝边境的军事、交通地名出现大部分与日本管理边境的措施相关。中朝边境的民族的地域性与地域的多民族性的特征在延边、咸镜北道地名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第三,地名规律具有相似性与分异性。基于区域比较视角,延边与咸镜北道地名类型分布规律中的相似性体现在用字的连通性、民族文化融合性等之中。如用字频数较高用字均以行政通名、地形地貌和方位等相关用字为主。两个区域的地名类型分布的空间分异现象与两地自然、人文特征差异相关。延边姓氏地名分布较多,咸境北道经济产业地名分布较多。各类型地名高频用字是由于延边为多民族聚集区、咸镜北道的东部沿海地区特征等因素造就了其区域差异,这点由延边特有的迁移地名和咸镜北道的海岸地名来体现。地名空间分布上,两个区域地名点密度分布与现今的区域人口密度比照,呈现了人口向行政中心城市迁移特征。自然地名、人文地名的高程分布特征与研究区地名点分布具有一致性,凸显了人类聚集选址逻辑相似。延边人文地名分布比咸境北道集聚程度更为明显,自然地名与总体地名聚集特征相似,均为延边比咸境北道分布更为分散。延边和咸境北道地名分别呈现沿西北-东南与东北-西南方向扩散格局,延边比咸境北道地名离散程度大,与地势呈现相关性。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印证了此结论,两个区域的地名均与海拔高度呈空间正相关性,咸境北道地名与海拔高度的空间相关性高于延边地名。延边地名点呈现高值聚集,咸境北道地名点呈现低值聚集。

本文是对跨境地区多民族聚落历史地名研究的有益尝试,以期对历史地名的继承与保护起到作用,并为日后研究长白山中朝边境地区地名历史文化提供素材。由于资料有限,文章对地名的文化内涵、演变机制等分析不足,没有将中朝边境地名的历史演变展开分析,结合现今的地名分布特征开展演变分析是日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内容。

作者:夏志,金石柱,刘云刚

来源:《世界地理研究》2023年第4期

选稿:黎淑琪

编辑:黎淑琪

校对:王玉凤

审订:宋柄燃

责编:刘 言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0 阅读:0

理至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