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几种不同解释时,可推想他掩饰的东西

于宏淼的小空间 2023-12-03 23:03:05

错在哪里呢?错在只凭两个人很少的表面相似特征,其中一个人被诊断为智力低下症,就推断比尔也有智力低下症。后来,医生在明,比尔有一只眼睛的肌肉麻痹,产生复视而影响了学习。眼病治好后,他的学习也上去了。在总结机械类比的教训中形成了科学类比,它要求先从本质上认识甲、乙两事物的诸多特征,如果发现有若干的“同”,并且对于甲又多了解一条特征,就可以推断:可能乙也有这条特征。

例如,教育孩子时,我们往往要先物色一个人作他的榜样,选择榜样时要注意榜样和这个孩子的条件应有足够的相似处,在这种情况下,你对孩子说:“人家(榜样)能做到的,你也应该做到。”孩子就会欣然接受。家长都有这种经验:当发现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几种不同的解释时,可推想他正在掩饰某种东西。在前面那个故事中,小男孩的妈妈是怎么断定孩子说的是谎话呢?

正是凭的这种经验,把这种经验中的逻辑工具找出来,就得到归谬推理的形式。在上述例子中,是这样一个推理:假如孩子所说“汽车是小朋友送的”为真话,那么他就没有必要改口说“汽车是幼儿园老师让拿的”,如果孩子所说“汽车是幼儿园老师让拿的”为真话,那么他也没有必要说“汽车是小朋友送的”。若甲真则乙假,若乙真则甲假。自相矛盾,必须跳出“甲、乙之中必有一真”的圈子。

寻找第三个可能-丙-孩子私自拿了幼儿园的汽车。这个“跳出原来圈子”的思考是辩证思维能力的表现,是从“非此即彼”升为“非此非彼”。归谬推理的公式是:甲、乙是对方同时提供的情况,但是,若甲真则乙假,若乙真则甲假,所以,甲、乙都不可信。这个推理可视为不矛盾律的深化。一个孩子往往对妈妈所说的全称否定评价不满:“您总说我“哪样都不好,我能天天按时起床,这样好不好?"

妈妈只好退却:“我是说你“学习不够好,。”孩子说:"我数学得100分呢,学习还不够好吗?"妈妈再次退却:“我只说你·文科学得不好。”孩子说:“我那次历史考了90分呢,文科学得不好吗?"对于一个全称否定判断,只须一个反面例子就能驳倒它。孩子之所以对家长的全称否定评价不满,道理就在于此。同样,对于一个全称肯定判断,也只要找到一个反例就能驳倒它。

前面那个“油泥子从哪儿来”的例子中,母亲的推理是这样的:如果儿子所说“油泥子是准备泥玻璃窗用的”是真话,那么“家里的窗子应该有坏了的",然而家里并没有坏的窗子,所以儿子说的话不可信。推理形式是:若甲则乙,但乙假.所以甲亦假。其中甲为前提条件,乙为推出结果。

0 阅读:16

于宏淼的小空间

简介:于宏淼的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