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落榜4次的学渣,为什么能建立太平天国?8年前就有预言

董卓谈历史 2024-10-14 06:00:49

1837年的初春,广州的体感温度已经让人有些燥热,对于焦急等待数月的考生来说,终于盼来府试放榜的日子。

这是洪秀全第三次参加府试,只要能够通过考试,他便是大清朝官方认可的秀才,由于前两次考试的失利,这次的洪秀全显得格外紧张,先是一目十行地扫了一遍张榜名单,这样的阅读速度是读书人的基本功。

洪秀全的心情如坠冰窟,他没有看到最渴望的名字,洪秀全揉揉眼睛,内心安慰自己看漏了。就这样,洪秀全重新又看了3遍,他彻底死心了,只能接受再次名落孙山的现实。

落榜,和前两次并没有什么异样,但是洪秀全的心理却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洪秀全雇佣两名轿夫将自己抬回老家,刚到家就大病一场,昏睡了40多天。

经过不断的心理建设,洪秀全振作精神,在家乡的私塾担任教师,一边教授知识,一边继续准备“四战”科举。

1843年,清廷终于发布再次举行科举考试的消息,已经29岁的洪秀全,又来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广州城。

考试过程很顺利,公布的结果也一如既往,洪秀全第四次落榜了。如果用今天的标准来形容洪秀全,他无疑是连连落榜的学渣,但是并不代表学渣没有春天。

这一次的考试失利,洪秀全的内心反而平静很多,他毅然决然地把经书全部扔掉,同时暗暗发誓:从今以后不再参加清朝科举,等自己开科取天下士。

可以想象,这是洪秀全连续落榜之后说的气话,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就意味着实现读书人理想的路基本被堵死了。然而,洪秀全自己也想不到,在8年之后,他不经意间的气话将会变成现实。

沉睡七年回旋镖、打开一条新视野

1843年的夏季,落榜的洪秀全“颜面尽失”回到老家,邻居们在背后议论纷纷、指指点点,洪秀全径直走过人群,从不理会那些嚼舌根的“村头战士”。

有一天,李敬芳来看望洪秀全,他是洪秀全的表哥,两人年纪相仿,很聊得来。

李敬芳在洪秀全的书堆中找到一本很薄但很吸引人的书,名叫《劝世良言》,内容完全不像经史书籍晦涩难懂,读起来通俗易懂,李敬芳很快便被吸引,同时劝说洪秀全一定要看看这本书。

洪秀全接过“素未谋面”的书,经过一番仔细回想,他终于想到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本书。

时间回到1836年,那是洪秀全第二次到广州参加府试,当他经过贡院的时候,有人递给他一本书,这是传教士不顾清廷禁令,冒着生命危险向考生们免费散发的基督教“宣传册”。

当时的洪秀全坚定认为自己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对异域基督教并不在意,因此后来再也没有注意到这本书。

在李敬芳的劝说下,洪秀全开始认真阅读《劝世良言》,此时这本书已经在洪秀全的书架上沉眠七年之久,最让洪秀全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批判偶像崇拜,信徒要通过每天的个人修行最后获得皈依上帝。

历史就是这么巧合,如果洪秀全是在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时得到这本书,那它很可能已经被洪秀全扔掉了,长达七年的回旋镖成功击中洪秀全的内心,他为自己多年不得志的理想找到新的奋斗方向。

背井离家传教众、众星捧月称帝王

洪秀全按照《劝世良言》上推荐的方法进行自我洗礼,并且在他的影响下,身边的亲戚朋友相继成为上帝的信徒。

不久之后,洪秀全在家乡带头发动一场“叛逆”活动,闯进寺庙中将雕像砸得粉碎,同时也把私塾中供奉的孔子牌位扔掉,在洪秀全看来,这是打破偶像崇拜、彻底皈依上帝的忠诚表现。

洪秀全故乡

次年,也就是公元1844年,洪秀全和亲戚冯云山决定离开家乡,他们要到更远的地方去传教。

经过两个多月的徒步行走,在1844年的5月21日,洪秀全和冯云山在广西赐谷村停了下来,这里远离清廷官府,算是偏远山区。

洪秀全首先将目标人群选定为客家人,这是为什么呢。

在中国历史上,原本生活在北方的百姓,为躲避中原战乱,往往会出现大规模的南迁,大多数人会选择到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他们仍然还保留着原来的生活习惯,这些人被称为客家人。

客家人的到来,必定会与当地的土著百姓发生矛盾,比如选择居住、占有耕田等,如果在风调雨顺的年景里,这些矛盾还相对较小。

不幸的是,自从百姓饱受鸦片毒害,清廷在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后带来经济萧条问题,这些让那些从事茶叶丝绸贸易的商人以及工人难以维持生计,无奈之下重新回到老家,这就更加加剧了客家人与土著人的矛盾,客家人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

洪秀全故居

与此同时,洪秀全充分利用自己饱读诗书的优势,将传统经典《礼记》中描述的大同社会与皈依上帝结合起来,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作品,向人们许诺构建社会和谐、人无私心、老有所养的理想世界。

就这样,洪秀全将贫穷的百姓发展成为忠诚的信徒,5个月后,洪秀全回到家乡,将所有信徒组织在一起,建立了拜上帝会。

再说说冯云山,他和洪秀全分开后,继续到紫荆山区发展教徒,到了1847年,教众超过3000人,这些人主要是从事矿工、烧炭工和贫穷的客家人。

太平军魂雕像

在冯云山发展的教众里面,有很多历史名人,比如烧炭工出身的杨秀清,贫穷农民出身的萧朝贵,略有学识的韦昌辉,还有家境殷实的石达开,他们后期将会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1847年7月,洪秀全来到紫荆山,受到教众的热烈欢迎,在大家的一致推举下,洪秀全占据核心领导地位。

清政府内忧外患、洪秀全天时地利

起初,清廷官府并没有注意洪秀全的拜上帝会,认为只是底层百姓偶尔集会、信奉邪教的散兵游勇,很显然,这是清廷官员的错误判断和个人偏见。

随着鸦片贸易在中国越来越猖狂,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外国手工业产品不受限制地涌入中国市场,冲垮了传统的手工业,导致百姓失业人数迅速增加,挣扎在生死温饱线上的百姓越来越多,大家都愿意加入拜上帝会。

同时,清廷面临内忧外患,每年有巨额的赔偿需要筹措,根本无暇关心底层百姓疾苦,百姓心中怨念很重,希望能够解决温饱,给空虚的精神找到寄托,贫苦群众争相加入拜上帝会。

另外,从1847年开始,中国出现大范围的饥荒,清廷的救济粮食经过层层克扣,真正到达百姓手中寥寥无几,百姓与官员的对立情绪进一步加剧,无疑是将百姓从“官府顺民”推向“邪教妖众”。

以上所有现实条件都在酝酿一场惊雷暴动。

1850年6月,洪秀全迈出发动革命的最后一步,他建立共产的理想模式:所有教众变卖财产全部存放在圣库中,圣库设置在金田,教众以后全部从圣库领取生活物资,这对于穷苦的教众是很有吸引力的,人人积极参与。

1851年1月11日,这天是洪秀全的生日,拜上帝会作出重要决定,在这天发动起义,以建立政权的方式为洪秀全庆生,洪秀全以太平天王的身份,公开宣布建立太平天国,这些当然都是洪秀全的授意。

随后,清朝末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便拉开了帷幕。

0 阅读:38
董卓谈历史

董卓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