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很多人甚至认为是凯恩斯主义干掉了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这显然不着调,两位经济学界顶流的大师不存在谁的主义干掉了谁,正如我们不能说哈耶克干掉了马克思主义。
经济繁荣时,人们会比较哈耶克,让市场自由奔跑;经济衰退时,人们又会比较凯恩斯,政府会伸出那只有形之手,调控市场;我不认为这两种主义会进入非此即彼的选择,哈耶克立足的是经济哲学,不是大萧条时政府的应对方案。

相反,当凯恩斯主义盛行时,经济已经是真有问题了。
一国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政策,可以说是一条通向货币贬值之路,凯恩斯主义玩到极致,最后一招就是货币贬值,当我们发出大放水的信号时,货币贬值就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政府为什么会干预?
学界多是批评政府过多的干预,其实,我们更应该问的是政府为什么会干预?
中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效益问题。
我们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总量,但总量不等于质量,业界一直有一种说法,由于效益不高,GDP增速不能低于6%,低了就是入不敷出,其它核心指数就会出现背离;低效决定了要拼GDP,至少要保持在6%上下,从而有了GDP经济学,为了GDP而GDP;与之相伴的解读,又成了赶超经济,因为你本来就要保持GDP的高增速才能平衡,总量在赶超,产能却过剩了。

但是,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不支持GDP经济学。
任何经济学原理都是平衡原理,衰退的周期性总会来,来了就要承载;凯恩斯主义者表示不服,因为美国1929年走出大萧条被定义为罗斯福政府新政干预的硕果。
凯恩斯主义政策下,政府往往会在经济低迷时大量增加支出,通过发行国债等方式筹集资金。当政府支出超过税收收入,财政赤字便随之而来。为了弥补赤字,政府除了借债,有时还会依赖中央银行增发货币。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加,如果没有实体经济增长的同步支撑,必然会导致货币贬值,这时,去看看生产者价格指数很多事情一下就明白了。

到了货币大放水时,已经是凯恩斯主义的最后一招了,成功了是罗斯福,失败了就是阿根廷,又回到了新自由主义,这就是米莱正在干的事。
凯恩斯主义倡导在经济不景气时降低利率,一降再降,目的是鼓励投资和刺激消费;然而利率过低,投资者会寻求海外更高回报的投资机会,大量资金外流,不是美国的利率太高,是中国的利率太低。为了吸引外资回流或者维持国际收支平衡,货币往往又不得不主动通胀,那么以该国货币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就会上涨。其他国家进口这些商品的成本增加,进而推动国内物价上升,输入性通胀压力又增大了。

这种风险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中国的优势是货币家长制,拥有独一无二的控制力,希望能险中求胜。
2025年最大的变数是特朗普施加出口压力,面临汇率波动风险,进口成本上升等问题,这意味着凯恩斯主义引发的货币贬值风险虽然可控,但依然近在咫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