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抽空拜读了苏需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有个是十分精彩的比喻,我很喜欢,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
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那美丽将不复存在。我不禁想到那些差生,他们就好象不小心丢失了翅粉的天使,那些学生的心灵,不是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吗?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这样的学生,上课不认真,经常违反纪律;成绩不及格,影响班级平均分;品行不端正,还带坏其他同学;行为不规范,毁坏班集体荣誉。一句话,他们是“差生”,于是,成绩差好像一切都差。
为师者在埋怨“差生”的同时,更是把与“差生”作斗争当作班级工作的重心,或冷嘲热讽,或严防死守,或冷落惩罚,或驱逐出班。作为教了初三多年的老教师,说实话,不少差生读到初三放弃了学业,背后原因估计都不少是被动离开学校的,想想孩子多可怜,老师多残忍。总之,好像大家都不能容忍“差生”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差生会搅混“班级”。
这一切都可以理解,现在学校里都在搞各种考核,平均分,A类生、B类生、C类生,班主任积分等等,考核排名结果与奖金、评优、职称直接挂钩,教育主管部门也把这些与名师、名校评选直接挂钩,与学校、老师的前程直接挂钩……
没有人否认教有是一种祟高的事业,她的崇高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超越、对世俗的批判上,但一切向分看绝不能走极端,一味追求现实得失的教育非但无法让老师体验到什么是崇高,反倒让人觉得为师者是多么功利,多么自私,多么目光短浅。
静下心来想一想,师资水平有高低,办学条件有差异,导致学校有好孬,我们能容忍“孬”学校,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容忍“差生”的存在呢?一个差生对班级而言只是五十分之一,而对这些孩子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哪个差生不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呢?哪个孩子希望自己成为“差生”呢?他们不是一直在努力吗?只是,被不小心弄伤了自己飞翔的翅膀,有谁知道他们的痛,他们的委屈?
孩子 你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