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什么无力维持庞大的疆域

拓跋腾 2025-03-02 16:29:47

唐朝的疆域非常广阔,其鼎盛时期的版图达到约1237万平方公里,远超汉、宋等朝代。然而,这一庞大疆域在极盛后迅速缩水,至唐玄宗时期已不足900万平方公里。为什么唐王朝无法维持庞大的疆域呢。

首选从军事制度来看,唐朝初年依靠府兵制实现军事扩张。府兵制以“兵民一体”为核心,士兵自备武器粮草,平时务农、战时出征,既节省军费又保持战斗力。然而,随着疆域扩张至西域、辽东等边远地区,长期驻防导致士兵服役周期延长,土地荒芜、家庭破产,府兵制难以为继。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公元676年大非川之败后,唐朝被迫转向募兵制,士兵职业化虽提升了战斗力,但也带来两大隐患:

1.财政压力剧增:募兵制依赖中央财政供养,而唐朝的“以战养战”策略在边疆稳定后难以为继,导致军费成为沉重负担。

2.军队地方化:节度使逐渐掌握辖区内的军事、财政与人事权,形成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河朔三镇“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成为独立王国。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为应对边疆战争,唐朝赋予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权力。这一制度虽在短期内强化了边防,却使将领权力膨胀。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最终引发安史之乱。叛乱平定后,唐廷为安抚降将,被迫承认田承嗣等人在河北的割据地位,藩镇问题自此成为顽疾。

唐朝边疆治理的困难

唐朝时期的辽东半岛,唐朝通过联合新罗灭高句丽(668年)获得辽东,但其统治始终不稳,高丽遗民与靺鞨人频繁反抗,而新罗趁机吞并百济,迫使唐朝陷入两线作战。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契丹与渤海国的崛起:武则天时期的“营州之乱”(696年)导致契丹倒向后突厥,靺鞨人建立渤海国(698年)。唐玄宗为缓解压力,册封渤海郡王,并将安东都护府内迁至河北,实质放弃辽东。

渤海国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唐朝西域的收缩与吐蕃的威胁

唐朝在西域设置安西四镇,但670年吐蕃联合西突厥攻陷龟兹,迫使唐军回撤。尽管后来收复部分失地,但怛罗斯之战(751年)的失败加速了西域控制力的衰退。唐朝长期忽视吐蕃的威胁,将其视为次要敌人,导致后者在青海、吐谷浑地区扩张,成为心腹大患。

吐蕃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唐朝战略重心的失误,重东北、轻西南。

唐朝将主要精力投入对高句丽和西突厥的战争,却低估了吐蕃的威胁。吐蕃已形成成熟的政权体系,而唐朝仍以对付部落联盟的方式应对,导致青海地区失守,西南防线崩溃。

唐朝的内耗

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关陇集团与新兴势力矛盾激化。名将裴行俭因反对武则天被贬西域,王方翼因与王皇后同族遭猜忌,导致边疆人才断层。安史之乱后,唐廷对武将的猜忌更甚,九节度使围攻相州时因缺乏统一指挥而惨败,进一步削弱中央权威。

唐朝经济崩溃,均田制是府兵制的基础,但唐朝疆域扩张导致土地分配不均,农民破产逃亡,府兵制随之瓦解。募兵制虽缓解兵源问题,却加剧财政赤字,形成“养兵—加税—民变”的恶性循环。

唐朝在辽东、西域的统治依赖军事据点,未能建立有效的经济整合。例如,安东都护府迁至辽阳后,辽东逐渐被渤海国蚕食,而唐朝因运输成本高昂无力反制。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的衰败,安史之乱(755-763年)虽被平定,但唐朝为笼络降将,承认河朔三镇的半独立地位。藩镇“自补官吏,不输王赋”,士兵为利益而战,形成“利在此而此为主”的逐利逻辑。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安史之乱后,神策军等中央军战斗力衰退,平叛依赖藩镇军队。黄巢起义(878-884年)中,镇压主力已是朱温、李克用等藩镇势力,唐朝中央彻底被架空。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唐朝的疆域崩溃,是“扩张—治理—失控”这一循环的必然结果。其军事制度无法适应长期边疆战争,战略选择只能依靠当朝者的战略思想,李世民实行的是传统的草原均势,打击草原最强的一方,来实现草原势力的均等,但后世的皇帝无力打击草原势力,北方的突厥相继富国,北方成为唐朝巨大的威胁,更在此时高原气候发生了变化,青藏高原温度比现在高四到五度,气候温暖湿润,再加上西南南诏的崛起,而东北的高句丽和百济相继复国,契丹时叛时降,最终在唐朝崩溃后,建立辽朝,成为中原王朝大患,唐朝一直处于多线作战的境地,经济基础难以支撑庞大帝国。即便强如开元盛世,也无法支撑军事支出,最终导致帝国的崩溃。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11 阅读:3864

评论列表

只买国货

只买国货

21
2025-03-05 09:33

唐朝真正疆域还没明大,新疆蒙古多是因为内乱被迫跟唐结盟,唐花钱买个边境平安和贸易畅通,最多只能算势力范围,并非国土。那些少数民族一旦自身强大自然就脱离唐朝了。

只买国货 回复 03-20 10:32
就是让你这种人高兴的呗。

随心 回复 03-31 22:02
和明朝差不多都是羁縻统治

逍闲

逍闲

14
2025-03-04 03:32

从武则天开衰弱

金刚

金刚

14
2025-03-05 23:15

说实话封建王朝能持久统治广阔疆域至灭亡的恐怕只有清朝

DhsCIUM 回复 03-28 23:01
呵呵,建议你多去看点资料再发炎谢谢

Long 回复 DhsCIUM 04-01 23:48
我反过来建议你去看看资料,乾隆五十一年清廷才下诏书在北方推广番薯,直到50年代红薯加上本土薯类占比都不到8%

用户88xxx92

用户88xxx92

6
2025-03-31 13:34

以古代科技和交通条件,维持一个过于庞大的帝国是不划算的,投入产出比太低。满清之所以能教好控制边疆,也得益于西方新技术和新的农作为,降低了边疆投入费用。

小灰灰

小灰灰

6
2025-03-07 17:09

安史之乱后,唐就只有半条命至灭亡

空格

空格

5
2025-03-17 14:04

老二把调起高了,后面都跟不上了,别说什么李三,他要有他太爷爷虎牢关一半的本事也不会晚年混到那地步

空格 回复 03-31 23:54
李治躺赢狗,灭高句丽的战略战术都是李二去前线作战完总结定下的,李勣、牛进达、苏定方、契苾何力都是老二留的班子,真像网上吹的那么牛的话怎么李勣死后就无将可用出现人才断档了呢,大非川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李治,战前对吐蕃缺乏情报了解,本来既定战略就是郭待封主力卡在大非川,薛仁贵带骑兵南下打掉乌海城外面的吐蕃部队就回军会师收复吐谷浑重新控制青海道,结果高宗封薛仁贵逻娑道行军大总管,意思不就让薛仁贵一举灭掉吐蕃吗,这操作赶上常凯申空投守令了,加上薛仁贵年轻冒进,最后落得赔了吐谷浑又折兵的下场,就像很多二比领导一样一拍脑袋就抛开事实不谈让你干这干那,结果干砸了就是你的锅,再看看人李二打高句丽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李治一生只精于权术,算是继承了他爷爷渊子的基因,然后把好大喜功的基因完美遗传给了隆基,不过人隆基也有理由说的,是人家前期是把李唐拉回正轨的,而李唐社会矛盾爆发的征兆始于李治时期

随心 回复 03-31 22:09
唐高宗李治征服高句丽,设立西域北庭甚至波斯都护府,才使唐朝的疆域达到巅峰,其后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因为高仙芝在怛罗斯被阿拉伯人打败西域版图缩水了近半。

江才薄尽

江才薄尽

4
2025-03-04 06:04

唐三宗离治后开始妇人误国内斗消耗

用户90xxx21

用户90xxx21

4
2025-03-03 10:35

因为隋是北朝,唐,门阀,地主还有很多是旧势利没有遭到清算

用户90xxx21 回复 DhsCIUM 03-30 11:36
后来的宋,明清的科举制度也有效防止了世家大族死灰复燃,最多只能说书香门第,就是家里有钱靠考试一直能在省部里有人,除了少数几个家族都没有跨越600年的大家族[得瑟]

DhsCIUM 回复 03-27 12:02
黄巢拿着族谱逮着砍,朱温补刀,此后就没五望七姓什么事了

无怨无悔有几人

无怨无悔有几人

4
2025-03-19 15:17

如果没有开明的民族政策,光靠武力是无法维持疆域版图的稳定的,像清朝元朝说明游牧民族是有可能被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的

往事

往事

4
2025-04-02 18:38

纯属扯淡,府兵是一个家族,还真特么以为就一个人啊。府兵制崩溃是因为土地兼并导致立了军功没有土地可以赏赐而崩溃,没搞清就胡咧咧

嗷

3
2025-03-20 06:52

被胡人吃空了,胡人最肥的朝代,皇族贵族都是胡人

用户85xxx27

用户85xxx27

2
2025-03-14 16:28

我一直觉得越到后世地盘越大,或者换个说法实控的面积越大

胡萝卜打兔子

胡萝卜打兔子

2
2025-03-28 12:23

李家内部都打冒烟了,武氏、韦氏差点把李家灭族,出道即巅峰,一把好牌打的稀烂。

拓跋腾

拓跋腾

主要写作 元明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