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无花果批发价十几元,种植多年为何难以规模化?损耗高或是主因
文/民生记录(原创精品专题,抄袭必究)
在农产品种植领域,对于农民种植户来说,并不是什么收购价格高就种什么。有些水果,虽然产地收购价格很高,但是却少有人敢扩大种植面积。在众多水果之中,“无花果”就是典型的例子。
作为一种农村地区院落里最为常见的果树,无花果以其“当年挂果”、“果子营养高”、“老少皆宜”等诸多优点而广受好评。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市场上的无花果价格虽然很高,但是规模化种植的人很少。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根据笔者从全国农产品水果交易市场获得的数据显示,各个地区的无花果市场批发价普遍在10元以上,而福建、山东、广西、广西以及四川,无花果的价格均在20元以上。在水果领域,批发价能够到一二十元,这算是天花板了。这样一个价格,意味着超市终端的零售价格,至少要在二三十元一斤。
其实无花果的市场价格高,背后原因并不难分析。一是国内的产量少,导致了供需不平衡。二是无花果这种水果本身的营养价值和口感,都是比较独特的,所以价格自然也就比价高。当然了,还有最为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它损耗太高!
价格居高不下的无花果,其实背后的“推手”,在笔者看来主要还是“损耗”。在生鲜水果行业,哪一种水果损耗高,就意味着价格低不了。什么是损耗呢?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容易坏”。当然了,在收购商眼里,损耗则主要表现为“不易运输”和“不易储存”。
因为无花果不成熟的时候比较涩,品质以及口感上达不到,所以价格卖不上去。而要想卖上去价格就必须得采摘成熟的无花果。然而成熟的无花果果皮非常薄,而且容易被戳破,所以收购商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需要增多很多成本来降低损坏率,也就是降低损耗。
因为收购商这一端成本的增加,所以后面的经销商、终端商家自然也会加价流转。这样一来无花果的价格就难以降低了。在收购商看来,收购无花果实在是一笔不好做的买卖。所以也导致了现在国内的果商有很多,但收购无花果的果商却少之又少。
从这里其实就倒逼着果农不敢扩大种植面积。虽然无花果的营养很高,价格很高,在国内也发展了几十年,但是到现在种植面积也不过才几十万亩。而越是这样,价格越不可能下来。这就是目前无花果种植业所面临的窘境。
由于无花果不易储存和运输,所以国内这几十万亩的无花果,在采摘之后,有超过七成被加工成了干品,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无花果干”。其实无花果这样一个产业现状,与柿子差不多。同样是不易储存,所以柿子有九成被加工成了柿饼。当然了,市场的转变和发展,也倒逼着水果种植业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