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走心的一首“清明”诗,道尽无数儿女心声,曾入选高中语文课本

文史达观 2025-04-03 15:00:32

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历史悠久。

早在唐宋时期,清明节就已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融合在一起。清明这一天,人们纷纷外出踏青、扫墓。

文人多情,在清明节的多项活动中,也留下了诸多不朽的诗篇。

如,写景的诗句,“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写踏青的诗句,“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写清明扫墓场景的诗句,“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等等。

然而,真正能触动人心、道尽无数儿女心声的,当属宋代诗人高翥的《清明日对酒》。

高翥与《清明日对酒》

高翥,字九万,号菊磵,浙江余姚人,是南宋时期江湖诗派的重要人物。

他一生布衣,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艺也极为出色。

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于科举功名,以教授为业,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自署“信天巢”。

72岁那年,他游淮染疾,病逝于杭州西湖。

文献记载,《清明日对酒》创作于高翥漂泊江湖的时期。因高翥一生未入仕途,由此对世态炎凉他有着异于常人的深刻感受。

清明节,本是祭祖扫墓、追思先人的日子,但高翥却在这一天感受到了更多的人生真谛,于是写下了传世的《清明日对酒》名作: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日对酒》以宏大的场景开篇,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清明祭扫图。

开篇“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以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了四面八方的山头上,墓地遍布,人们纷纷前来祭扫的场景。

尤其是“纷然”二字,不仅生动地表现出祭扫人群的繁忙与纷乱,也暗示了人们对逝者的怀念与哀思。

接着,颔联和颈联开始对生与死,进行了深刻的描写和对比,成为诗作的最动人之处。

颔联“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将祭扫时的悲凉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焚烧的纸灰如白色的蝴蝶般飞舞,象征着人们对亡者的思念与祭奠。

而“泪血染成红杜鹃”则进一步加深了那种悲痛的情感,仿佛人们的眼泪都化作了杜鹃的啼血。

那种对生死的描写,不仅生动形象,更让读者感受到生离死别的痛苦与无奈。

接着,颈联“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日落时分,狐狸在墓冢上安眠,而夜晚归家的儿女们却在灯前欢笑。

狐狸对同伴的忠诚与人类的淡漠形成鲜明对比,那种对比不仅令人深思,更让读者感受到生死之间的巨大差异。

高翥通过对比,揭示了人们对生死的不同态度:

生者在祭扫时的悲痛,与日常生活中的欢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那种反差让读者不禁对人生的意义产生深刻的思考。

诗的尾联“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进一步升华了主题。

高翥以一种看似旷达实则无奈的语气,劝诫人们珍惜当下,及时行乐。

因为死后的一切都无法再享受,即使是祭祀的酒,也难以到达九泉之下。那种对人生的思考,既包含了对生死的无奈,也体现了对生命的珍惜与热爱。

诗作入选高中语文课本

可以说,高翥的《清明日对酒》,不仅仅是对清明祭扫场景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它以一种质朴而深沉的方式,道出了无数儿女在面对生死时的心声。那种情感的共鸣使得诗作具有了跨越时空的价值。

也正因如此,高翥的《清明日对酒》曾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成为中学生必读的经典诗篇之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这首诗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更能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

它提醒学生珍惜当下,热爱生命,因为人生短暂,唯有把握当下,才能不负韶华。

其实,除了《清明日对酒》,高翥还有很多经典诗作。他的诗歌风格多样,部分作品具有民歌风味。

如,《秋日田父辞二首》描写农村风俗,语言朴素自然;《春情四首》则如民间情歌。

他还擅长以平易自然的诗句写出寻常不经意的景色,如“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把常见景物写得相映成趣。

他的《多景楼》以深秋晚景衬托故国之思,笔致雅淡,极具隽永,也是耐人寻味的一首佳作。

读者们,关于“高翥的《清明日对酒》”,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0 阅读:25
文史达观

文史达观

专注国学诗词,解读诸类文化。文史作者,传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