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难遇”的清明节,今年碰上了,牢记上坟4人不去、3人必去

文史达观 2025-04-02 13:04:56

又是一年清明时,和风拂面,细雨如丝,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

2025年的清明节,带着它独有的宁静与庄重,悄然降临,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到清明,这句古诗便会在人们心中悄然响起。

而2025年的清明节,却因特殊原因成为“60年一遇”的一次清明节,又被赋予了更为深沉的意义。

那么,2025年的清明节为何“60年一遇”呢?

“60年一遇”的清明节

之所以说2025年清明节60年一遇,主要因为2025年的清明节是个“晚清明”,且当日又是“凶日”,同时还是个“双春闰年的清明”。

·晚清明

2025年的清明节落在公历4月4日,农历三月初七。

根据传统习俗,如果清明节落在农历二月的话,就说明是早清明;如果清明节落在农历三月,就是晚清明。

由此,2025年的清明节属于“晚清明”。

这种时间上的推迟较为罕见,农谚有“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的说法。

预示着今年气候回暖较慢,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倒春寒的现象,这一点读者朋友们也需注意添衣御寒,不可过早换薄衣。

·清明“凶日”

在我国民间,有“建除十二神”的说法,人们常用此方法来择吉。

建除十二神依次为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

今年的清明节的交接时刻为,4月4日20时49分,这一天正对的恰好是“闭日”,代表着封闭、敛聚之意,传统上被认为是“黑道凶日”。

因此,民间有说法认为这一天的磁场较为敏感,可能会对家宅运势产生影响。

·双春闰年的清明

2025年是双春闰年,这一年有两个立春节气,分别在农历正月初六和腊月十七。

同时,这一年还设有闰六月,全年长达384天。这种“双春闰月”的现象较为罕见。

因此,有些地方有“双春闰月清明不上坟”的说法。其实双春年也好,闰年也罢,只是农历置正的方式,与上不上坟并无关系。

上坟“四人不去”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日子。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对于清明上坟这件事,也有了不同的看法和选择。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在清明节当天去上坟,其中有4种人,就不用去上坟:

1、70岁以上的老人

俗话说:人到七十古来稀。在古代,70岁就属于高寿了。现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70岁已属常见岁数。

但相比于年轻人,70岁也显老了不少,甚至很多七十岁的老人都有所行动不便了。

由此,上了70岁的老人最好不要去上坟了。这不是嫌弃70岁老人,也不是说70岁就不用祭祀先祖了。

而是出于对高龄老人的健康和安全方面的考虑,七十岁老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处于下降的状态,还容易触景生情后过度悲伤。

加之墓地通常位置比较偏远,且道路崎岖,老人前往容易发生危险。

2、10岁以下的孩子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还无法完全理解清明节的意义和祭祖的内涵。

在墓地这种庄严肃穆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因为好奇而到处乱跑,不仅容易发生危险,还可能打扰到其他祭拜的人。

此外,清明节的氛围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甚至留下一些不好的心理阴影。

因此,除非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否则建议不要带他们去上坟。

3、近期遭遇重大变故的人

近期遭遇重大变故的人,一时间可能还处于深深的悲伤之中。

上坟祭扫时人们的情绪常常比较低落,且很容易勾起痛苦的回忆,加重心理负担。

重大变故不仅仅是心理层面的,也包括身患重病等变故。如果此时前往祭扫,会使人难以承受上坟时的体力付出和情绪波动。

4、特殊情况无法离开的人

现代社会节奏快,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和生活压力。

有些人在清明节期间可能因为工作需要,如医护人员、警察、消防员等,无法离开工作岗位。

还有一些人可能因为身处外地,交通不便,或者有其他紧急事务需要处理,无法在清明节当天赶回家乡上坟。

对于这些人来说,不必过于自责或感到遗憾。

这时候,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思念,比如委托家人代为祭扫,或者在心里默默祈祷。

另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祭扫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为先人送上虚拟的鲜花、蜡烛,写下祝福的话语,让思念跨越空间的距离。

上坟“三人必去”

相对于清明节4种人不用去上坟,那么也同样有3种人必须要去上坟。分别是:

1、家中的长子

家中的长子,肩负着家族的希望与责任。

在传统观念中,长子是家族的顶梁柱,是家族事务的主要负责人。

由此,清明上坟,长子必须到场,不仅是对家族传统的尊重,也是对先人的一种告慰。

长子在上坟过程中,不仅要组织家族成员完成祭拜仪式,还要向晚辈讲述家族的历史和先人的故事,传承家族文化,增强家族凝聚力。

长子的行为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家族成员对祭祖活动的重视程度。因此,长子必须亲自参与,以身作则,让家族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

2、功成名就的人

功成名就的人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但也不能忘本。

每到清明时要回到故乡,祭拜先人,那不仅是对故乡的眷恋,对父辈养育之情的感恩,更是对“孝道”的坚守。

作为家族后代,飞黄腾达后回到故乡祭拜自己的祖先,不仅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饮水思源”的道理。

同时也是对家族成员的一种鼓舞,为晚辈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奋发图强,光耀门楣。

另外,功成名就之人更要懂得报答先人的赐智之恩、养育之恩、供给之恩和引导之恩。

若是发迹了,却忘了根本,那不仅得不到先人的护佑,也会受到后人的鄙视。

3、家中有添丁的人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类是新婚夫妻和家中添丁的人。

新婚夫妻去上坟,是对家族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表达,也是向祖先宣告成为家族传承的新生力量。

祭扫过程中,他们体会到家族的温暖与责任,更加珍惜彼此,互相扶持,为婚姻生活注入精神力量。

家中有添丁之喜的人上坟,是对先人的怀念,也是向祖先报告新成员的到来,祈求庇佑。

新婚夫妻与添丁之喜的人,为清明上坟增添了传承与责任的内涵。

他们不仅是缅怀先人,更是延续家族文化。愿每个家族在清明细雨中,感受先人庇佑,让家族文化生生不息。

读者们,关于“2025年清明上坟”,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0 阅读:44
文史达观

文史达观

专注国学诗词,解读诸类文化。文史作者,传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