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河北沧州一街道店铺统一“黑底白字”招牌,一建一拆,究竟该追谁的责?》
(图片取材于网络)
近日,河北沧州新华区沧州站附近街道统一招牌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本欲打造整齐划一的街道风貌,却因“黑底白字”的招牌设计,让商业街形似丧葬用品一条街,毫无生机可言。随后在舆论压力下,招牌又被连夜拆除。这一建一拆之间,巨额资金打水漂,公共资源被肆意浪费,纳税人的钱被如此“折腾”,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如此闹剧背后,首先要追问的是决策机制的漏洞。究竟是怎样的决策流程,让这样一个违背基本审美与商业氛围营造常理的方案得以通过?是相关部门缺乏前期调研,未征求商家与民众意见,还是个别领导“一言堂”,仅凭个人喜好便拍板定案?这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决策方式,无疑是典型的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在大力倡导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今天,沧州这一事件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再者,对于背后可能存在的利益关联绝不能姑息。从招牌的设计、制作到安装,这一系列环节中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权钱交易?为何如此不合理的方案能顺利推进?如果存在腐败行为,那么必须深挖严查,让幕后黑手无所遁形。公共项目本应秉持公正、透明、廉洁的原则,一旦被利益裹挟,不仅损害政府公信力,更会让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大打折扣。
这一事件也警示着其他地方政府。城市管理与建设应尊重市场规律与民意,莫要盲目追求形式上的统一,而忽略了功能与美观的平衡。招牌是商家个性与商业文化的展示窗口,统一招牌不应成为扼杀商业活力与城市多元性的“凶器”。同时,应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于此类因决策失误、权力滥用导致的资源浪费与不良社会影响,必须明确责任主体,依法依规进行问责,让决策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到底。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沧州相关部门应以此为契机,深刻反思,彻查事件真相,给民众一个交代,给社会一个警示。其他地区也应引以为戒,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多一些务实,少一些形式;多一些倾听,少一些独断;多一些责任担当,少一些权力任性,如此方能避免类似的“招牌闹剧”再次上演,真正实现城市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