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公厕用“凹凸”分辨男女,不是“创新”,而是非文明》
近日,武汉一公厕以“凹”“凸”标识区分男女的事件引发关注,尽管该标识已迅速更换,但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深思。公共卫生间标志本有国家推荐性标准,其目的在于保障公共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规范性,以方便每一位使用者。然而,这一“凹凸”标识却弃标准于不顾,看似别出心裁,实则弊病丛生。
公厕标识首要的功能是清晰明确地指引,避免使用者产生困惑。“凹凸”这样抽象且带有性暗示意味的符号,无疑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尤其是对于儿童、老人以及一些认知能力有限的群体而言,可能会出现难以理解甚至误判的情况。这不仅会影响使用者的使用体验,还可能导致尴尬甚至侵犯个人隐私的情形发生。在一个公共空间中,让人们面临这样不必要的困扰与风险,绝非文明社会应有的现象。
再者,公共设施应秉持普适性与包容性的原则。公厕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其标识应该是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的,而不是少数人的“智力游戏”或“创意炫耀”。当一种标识需要人们花费额外的时间与精力去揣摩猜测时,它就已经违背了公共设施服务大众的初衷,是对公共资源的不合理使用,更是对公众权益的漠视。
文明并非仅仅体现在物质设施的建设上,更体现在细节之处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公厕用“凹凸”标识区分男女,反映出部分设计者或管理者对公共服务本质缺乏深刻理解,对文明内涵的把握出现偏差。真正的创新应当建立在遵循基本规范与尊重公众需求的基础之上,而非以牺牲便利性与文明性为代价去博眼球、求关注。
这一事件应成为一个警示,提醒城市管理者、设计者在打造公共设施时,要时刻牢记公共服务的宗旨,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将公众的使用体验与感受放在首位。唯有如此,我们的城市才能在硬件不断升级的同时,真正彰显文明的软实力,让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人文关怀的温暖。(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