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无官不贪”。在封建王朝的时候,能碰上清官那可太难了,所以才会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种说法。
清朝乾隆那时候,就出过这么一档子事儿。有个知县被抄家了,一查,他家产居然有九十三万两那么多!可最后,乾隆就只要了五万两银子。这到底是为啥?
故事得从乾隆三十七年说起,这一年,军机处收到了四川总督递上来的奏折。在这奏折里,四川总督弹劾彭县的知县,说他在当官的时候亏空了银钱,数目还不少,足足有五万两。
这不算过分,有个知县,他不但亏空了银钱,还接受贿赂,这些罪名加起来可相当严重了。四川总督就盼着朝廷能把他革职查办,最好革职抄家一次性全办了。
这种事儿最后肯定得送到乾隆跟前儿,乾隆瞧见后,气得立马就把奏折扔桌子上了。他压根儿没想到,就那么个小小的七品官,胆子居然这么大,简直没把自己当回事儿。乾隆马上就下令,让当地官府赶紧把这人抓起来,再抄了他的家。
他非得看看这个小小的知县到底贪了自己多少银子不可。可这命令一下达,很快就碰上了个小麻烦。
你看,从卷宗能知道这人不是科举考出来的。这就得提当时的一个政策了,叫捐纳入仕。啥叫捐纳入仕?就是说你只要给朝廷捐钱,就能当个小官。而且,捐的钱越多,你能得到的官职就越厉害,说不定还能弄个有权有势的官当当。
雍正帝的宠臣李卫就是这么当上官的,说白了就是花钱买官。那个知府范正伟,也是靠买官才进入官场的。这其实就意味着他家里很有钱,所以负责调查的官员心里就有了一种不好的感觉。
范正伟贪污这事,不一定是真的。他都能花钱入朝当官了,哪会为了一点小好处就不要当官的机会。不过,真实情况还是得调查了才清楚。结果官府真去调查了,才发现这范正伟还真有点倒霉。
当时四川总督给朝廷上奏折的时候,提到有五万多两白银的亏空。可实际上,范正伟一两都没见着这五万两。他就是在和上任知府交接的时候,接手了这么个烂摊子。
新上任的知府,一上来就得做的工作就是跟上一任交接。那交接啥?无非就是当地的银钱和一些原有的资产呗。
这些东西必须一样一样都能跟账对上,在官场混久了的那些老油条心里都清楚,这可是顶要紧的事儿。这事儿只要干得漂亮,你在这个位子上就能坐得稳当多了。不过范正伟不是科举出身的,也没什么政治头脑。
新任知府交接的时候得签字确认。这字一签,之前知府那些烂账就跟人家没关系了,全成你的事儿了。所以好多新上任的官员都得仔仔细细检查好几遍才肯签字。可这个范正伟,太天真了,就随便翻了翻账本就签字了。
上一任知府,估计怎么也想不到范正伟居然这么没经验。要知道,这可是五万两银子,可不是五百两那么点儿,所以很快就被发现出问题。可字都已经签了,上一任知府肯定不会承认这事儿的,那只能让范正伟自己去解决。这事儿调查完了之后,接下来就要调查范正伟受贿的事儿。
可是官府那几个人调查了好些天,却毫无进展,一个个都没了法子。要说范正伟没贪污,那可就是在打四川总督的脸,他们可惹不起总督大人。但要是拿不出证据来,皇帝那儿也没法交代。这可真是左右为难,于是这几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把重点放到亏空这块儿上。
之前提到过范正伟家里特别有钱,那这抄家肯定得算上他的老家。他任职的地方倒还好,要是再加上老家的财产,这里面的钱可就相当多了。
官府的人忙乎了好一阵儿,过了一个月,总算把范正伟的家产清算完,送到乾隆的桌子上了。乾隆一看,差点没给气吐血。
你知道吗?就那么一个小小的七品知府,家产居然能有九十三万两银子!乾隆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抄过不少官员的家。这个范正伟,他的家产在知县里是最多的,甚至比五品大员的家产还多。真不知道得贪污多少,才能攒下这么多银子!
不过乾隆回过神来后又有点迷糊了。他心里清楚,自己手底下的官员不可能个个都清正廉洁。可这么多银子,要是这人真的是个贪官,自己早该发觉才对,哪能等到都快近百万两了才知晓。
之后乾隆又把奏折拿过来,仔仔细细地看了起来。乾隆怎么说也在皇位上坐了三十多年了,很快就瞧出了其中的不对劲。这范正伟可是家中的独苗苗,而且范家在百年间也是个相当辉煌的大家族。
范正伟这一代,祖辈还留了好多房产和田地给他,字画、陶器那也是多得数不过来。他那九十三万两银子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在任职期间可没贪污。知道真相后的乾隆,也很拿不定主意。
要知道,这些抄家得来的银子可都是要进皇帝小金库的。但乾隆,在银子和自己的名声之间权衡之后,还是选择了名声,毕竟皇帝就没有不在乎自己名声的。于是乾隆就下旨让范正伟把亏空的五万两银子补上,其余的银子再退还给范正伟。
抄家抄出来的金银最后都归内务府了,这内务府,就相当于皇帝自己的腰包。这些东西对皇家来说意义可不小。大家都知道,皇家得消耗大量的黄金,且不说宫里皇上、皇后还有那些后妃们的衣服要用金,就光宫里好多器皿都是拿黄金做的。
在后宫里面,黄金那可是身份的象征,只有皇后才有资格用黄金做的器皿。就因为这个,黄金已经没法满足皇家的需求了。乾隆,都下旨让各个地方进献黄金了。不过,要想得到黄金还有个挺不错的法子,那就是抄家。
这抄家抄出来的黄金,可比地方上贡的黄金多不少。要说这里头黄金最多的,那肯定是和珅。想当年抄了和珅的家以后,嘉庆国库的黄金就有四万多两了。
最后被抄家的那些地方官员,哪一个不是身居高位、手握大权?他们手里好多东西,连皇帝都没见过。就因为他们有那样的身份,给他们送礼的人那可海了去了。
这抄家还有一个用处,能让皇室的收藏变得更丰富。清朝皇帝虽然是少数民族,可他们对文玩字画也很热衷。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帝王,当然,他们在位的时候也是大清最兴盛的时候。
可皇帝,每年就只有过寿的时候地方官员才会献礼。平常日子里,咋好意思向这些地方官要东西?但抄家就不同,这些东西本来就该是自己的,那就可以毫无心理压力地把这些宝贝据为己有。
虽说范正伟跟这事儿没多大关联,可经这么一折腾,乾隆就不想再用他了,直接把他打发回家。范正伟后来咋样,史书上没记载,不过能保住家里的财产,不做官也没啥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