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王朝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官员贪污好像成了必然会发生的事儿。毕竟,想做清官可不容易,不但没法升职,说不定还会被上级故意为难。
清朝中期有个官员叫刘清,他当官好多年了,这人特别清廉。可他不懂那些当官的弯弯绕绕,就被上级领导刁难。好在嘉庆皇帝知道了实情,一下子给他连升八级。
刘清是在贵阳的一个小村庄出生的。他爸年轻的时候在当地做地方官,虽说只是个小小的知县,可在那个时候,知县在地方上那可就是很大的官了。刘清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他爸自然就给他安排了走仕途这条路,这也是没法避免的事儿。
刘清那可老争气了。他打小就特别聪明,和别的孩子不一样,读了好多诗书。刘父瞧着儿子这模样,心里忍不住想,儿子将来肯定比自己有出息。而且,刘清他自己也有一颗想当官儿的心。
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父母,这话用在刘清和他父亲身上特别合适。刘清的父亲在当地也就是个小小的芝麻官,可他在这个小职位上的表现相当出彩。他满心都在百姓那儿,当官就是为了给家乡造福。
在父亲这样的教导下,刘清还没踏入仕途就有了当官的责任心,他把为百姓办事放在首位。这里得说一下,当时的大清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盛极而衰嘛,盛世之后往往就走向衰落了,所以这时候清官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可谁能想到,刘清的仕途那叫一个坎坷,不是一般的不顺。这么多年了,刘清就没放弃过考试,可成绩老是不咋地。一直到乾隆四十二年,刘清才算是等来了人生的转机。他被挑中了,能去京城当四库全书的誊录官,说白了,就是个负责抄写的小官儿。
但不管怎么说,这也算是进朝堂当官了,以后就有盼头。刘清在这个芝麻大点儿的小官位置上一待就是七年。熬了七年,刘清终于从朝廷那里得到了一个小官。虽说被外放出去了,可怎么也比当个抄写员有前途。
刘清四十二岁那年被外放到四川去做县丞,还是个候补的,这一候补就又是四年。想想这一路上耽搁的时间,等他能为老百姓办事的时候都快五十岁。不过刘清挺知足的,对这个官职也挺满意的。
刘清又苦干了四年,这才当上县令。他半辈子就耗在这县令的位子上了。可刘清这县令的位子还没坐热乎,国家就出大事了,不用多说,大家肯定能猜到,白莲教起义爆发了。
就像后人评价“康乾盛世”那样,这个所谓的盛世,那只是达官显贵们的盛世,是那些上层人的盛世,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还是过得很艰难。四川起义爆发后,县令刘清马上就到民间招募勇士,去对抗起义军。
这时候,刘清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好名声可就起作用。刘清,是个地方官。白莲教的人虽然对朝廷统治一肚子意见,可对刘清却特别友善。为啥?因为他们也晓得刘清当官当得清正廉洁,所以都不想跟这样的清官闹别扭。
二、“刘青天”现在想想真的很感慨。起义军里的人都晓得刘清是全心全意为民的,还给他取了个“刘青天”的外号。可刘清的那些上级官员,还是看他不顺眼,甚至还故意刁难他。
居然把“背黑锅”这么艰巨的事儿都甩给刘清,可刘清就算知道也没辙,谁让官大一级压死人。嘉庆元年的时候,起义规模又进一步扩大了,朝廷得知这个消息后就开始大规模镇压了。
在这次镇压运动里,刘清都五十多岁了,可每次他都冲在最前面。前面不是提到起义军对他态度不错嘛,刘清就借着这种好感,把当地老百姓的利益维护得特别好。他在好多战斗里都打赢了,就因为他干得太出色了,连四川总督宜绵都特别赏识他。
刘清心里很清楚,这些起义军造反都是被逼得没办法了。所以,他在镇压的同时也进行安抚,就盼着能把这些人招降过来。大概是刘清的诚意让对方感受到了吧,在招降敌军将领王三槐的时候,王三槐既没有明明白白地说愿意投降,也没有干脆地拒绝。
刘清三番五次去请王三槐,可算把王三槐打动了。眼瞅着事情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到受降那天,四川总督派来的一个大官,非得摆摆官架子,让王三槐跪在地上,还让他自称犯人,狠狠地羞辱了王三槐一顿。
王三槐啥时候遭过这种罪,马上就不干了。这么一来,招降就失败。可刘清官职低,有个大官就把这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刘清了,刘清被朝廷问罪了。
三年之后,上级领导勒保又来找刘清了。为啥?因为那个王三槐实在是太难对付了,只能让刘清去试试。不过,经过之前的事儿,王三槐哪还能再相信刘清。可刘清没想到的是,这王三槐还挺明事理的,他心里明白之前的事儿和刘清没关系,所以对刘清还是特别客气。
那次谈话可顺利了,王三槐就这么没了戒心,大大咧咧地走进了清军的阵营。勒保可不是个守信用的主儿,马上趁着王三槐没防备,把他给绑了,转头就送到京城给嘉庆皇帝邀功去了。
嘉庆这时候也从王三槐那儿头一回听到刘清这个名字,听着王三槐一口一个“刘青天”地叫着,嘉庆对刘清也特别感兴趣。
三、连升八级就是因为王三槐,刘清才当上了五品大官。不过人怕出名猪怕壮,刘清这地位一高,好多人就惦记上他了,看他不顺眼的人可不少。他这人特别正直,在那些有毛病的官员眼里,他们和刘清根本就不是一路人,有刘清在,就像身边有个定时炸弹似的。
之后有段时间,刘清老是莫名其妙地被人针对,不过这些针对都是些小打小闹,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时候刘清的上司魁伦,在跟起义军打仗的时候做了错误的决定,结果清军被打得很惨。这个消息传回朝堂以后,嘉庆皇帝特别生气,然后就要问责了。
刘清的官职低,这就给了魁论可乘之机,把所有事儿都赖到刘清头上了。嘉庆帝直接就把刘清贬官了,一下子就打回原形,刘清又成知县了。刘清也只能认了,他哪有办法单独联系嘉庆,就算写信,也到不了嘉庆那儿,半道上就被截住了,根本没辙。
很快魁论就遇上麻烦事儿了,四川起义又爆发了,可他根本没法取胜,只能再次去请刘清。没想到刘清一点都不记仇,马上就答应帮他了。这次战役胜利之后,魁论特别有感触,直接就跟嘉庆讲了刘清的功劳。
这次胜利,刘清那可是立了头功!没了上级的阻拦,刘清立马就得到了应有的嘉奖。嘉庆下旨,把四川按察使这个正三品的位置给了他。
结语金子在哪都会发光的。就说刘清吧,前半生吃了不少苦,可人家硬是凭着自己的本事当上了三品大员。刘清当官的时候,那叫一个清正廉洁,还特别爱护百姓,能得到老百姓的喜爱,对一个当官的来说,这就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