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这句话,它出自拿破仑之口,是后者对当时中国一针见血的评价。
这句话在晚清和民国时期一度非常流行,多次被国内学者引用。
一直到今天,这句话依然在国内家喻户晓,很多讲述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影视作品中都会出现类似的表达。
比如香港大爆剧《霍元甲》的主题曲就掷地有声地唱出了“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的名句。
但很多人对这句话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事实上,拿破仑当时的评价还有下半句,并非完全是夸赞。
那么,拿破仑当时到底说了什么?他到底是在什么情况下对中国做出如此评价的?
拿破仑评价的下半句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拿破仑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
在他执政期间,法国曾经多次对外扩张,逐步建立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席卷整个欧洲。
可惜的是,拿破仑在攻占欧洲后,志得意满地选择进攻俄国,此举堪称是他征战生涯中最严重的失误。
最终,强大的法国军队输给了顽强的俄军和寒冷的天气,精锐部队损耗殆尽。
此战之后,法国和反法联盟之间的实力对比出现逆转,最终于1814年4月11日,无奈选择投降。不过,拿破仑并未因此放弃,他在1815年3月1日,率领700士兵卷土重来。
拿破仑的反击进行地非常顺利,短短20天就重新集结了14万正规军和20万志愿部队。
可惜的是,拿破仑这次的反击仅仅是昙花一现,3个月后,法军在滑铁卢之战中输得一败涂地,而拿破仑也被英国人流放到了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
在解决了欧洲大陆的威胁后,英国人终于可以放心地开辟觊觎已久的远东市场。英国政府派出阿美士德伯爵为外交官,率领一众外交人员到清廷商讨通商问题。
但这次访问最终因为双方对“叩头礼”的迥异态度比而一拍两散。归途中,阿美士德拜访了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的拿破仑。
此时的拿破仑已经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生活了一年多,因此面对来访的英国使节也态度良好,愿意与其进行深入交流,毕竟这是他接触外界的唯一渠道了。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自然而然地聊到了阿美士德拜访清廷的任务以及任务失败的原因。
面对阿美士德的愤慨,拿破仑不以为意,他觉得既然是出使就应该入乡随俗,给清帝行叩头礼。
随后,两个人又各自交流了对清朝的看法,阿美士德认为清廷内部腐朽,还不愿意接受西方的先进文明,已经呈现出衰颓之相。
他觉得英国政府应该尽早在远东布局,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对清廷发动进攻,以攫取到足够的利益。
面对阿美士德信誓旦旦的判断,拿破仑给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直接和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开战是很不明智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拿破仑说出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句话:“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当这头雄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颤抖”。
无论拿破仑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什么,他说出的这句话都是对中国发自内心的认可。
中国之后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位欧洲最天才的军事家确实有着洞若观火的强大预见能力。
但拿破仑这句话还有下半句,他停顿了一会儿后说道:“感谢上帝,请继续让它沉睡下去吧”。
可见,拿破仑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可阿美士德的判断,认为在腐朽的清廷治理下,曾经强大的中国已经彻底衰落。
只是拿破仑觉得不应该立即发动战争,而是要让衰落的中国继续“沉沦”。
得到了来自拿破仑的真知灼见后,阿美士德调整了自己的判断,在回英国述职的过程中提出了继续让中国保持封闭和落后的策略。在此之后,英国对中国的鸦片贸易愈发旺盛。
拿破仑为何这么评价事实上,拿破仑会做出这样的评价是很正常的。
首先,通过阿美士德提供的资料,他对于清廷的腐朽和落后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因此判断此时的中国是一只睡狮。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中国之所以在19世纪陷入衰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清廷的统治愈发腐败,导致综合国力不断下降,面对西方侵略者的时候无力抵抗。
作为几千年来一直屹立于世界之巅的强大国家,按理说中国不应该如此弱势。
但是清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多种愚民政策,并极力压制汉族人才的进阶,导致国家的治理每况愈下。
另一方面,请朝中后期的衰落也和它闭关锁国的政策有很大关系。
此时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全世界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在武器装备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而清廷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它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到全新的技术,自然也不可能将其纳为己用。没有新式武器装备和战术的旧式军队在面对欧洲列强的时候自然战斗力大打折扣。
因此,阿美士德判断清廷外表光鲜,但内里其实早已衰落,只要发动雷霆一击,便能战而胜之。
在对清廷实力的判断上,拿破仑的看法和阿美士德一致,但这位法兰西前国王却不主张发动大规模作战。
一方面是因为此时的中国还有着很强的实力,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英国贸然发动侵略战很有可能会遭遇失败。最好的办法是继续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放血”战术。
另一方面,对俄战争的失败也让拿破仑进行了深刻反省,他对于长距离和幅员辽阔的大国作战已经产生了严重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事实上,19世纪初沙俄内部已经矛盾重重,但是拿破仑发动的侵略站却变相为其完成了内部人心的整合,顺利帮助沙皇度过了内部混乱期,以较为激进的方式“唤醒”了这头沉睡的狮子。
而此时的清廷和沙俄在不少地方都有着类似之处,因此拿破仑认为如果英国强行发动进攻,很可能出现类似远征俄国的惨剧。
而一旦中国重新崛起,对欧洲来说都是巨大的威胁。所以他才会说出“感谢上帝,请继续让它沉睡下去吧”这样的话。
总的来说,这样一段话从非常推崇东方文化的拿破仑口中说出是很有可能的,非常符合他的性格和人生经历。
故事的真伪说法不一可以这么说,拿破仑的这句话在清末民初非常流行,甚至一度鼓舞了国内的很多人,让他们重拾了民族的自信心。
但是如今回过头来看的话,这句乍一看很符合拿破仑的“性格经历”的话,却有不小的可能是后人伪造的。
首先,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阿美士德在结束对清廷的访问之后,确实去了圣赫勒拿岛拜访了被囚禁的拿破仑。
两个人也确实进行了一场深聊,甚至谈到了有关清廷的话题。
但无论是阿美士德还是照顾拿破仑的医生以及士兵,都没有留下任何相关的记录表明拿破仑曾经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这样的话。
比如拿破仑的私人医生奥米拉在回忆录《来自圣赫勒拿岛之声》中记载了很多隐秘之事,但并未提到任何有关“睡狮”的内容。
事实上,根据历史学家施爱东的考证,迄今为止没有一份文史资料明确记载了拿破仑的这句话。
根据他的梳理,最开始这个所谓的“中国沉睡论”来自于美国留学生之间的口耳相传,根本没有明确的出处。
而美国留学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时欧洲有一些媒体抛出了所谓的“中国先睡后醒论”,比如英国的《亚洲季刊》上就出现过类似的报道。
在此之后,消息传回国内,梁启超将狮子和沉睡联系在一起,提出了所谓的“睡狮”说法。
这个说法对当时正陷于混乱,民族自信心严重不足的旧中国来说,绝对有着提振人心的出色效果。
为了让这个理论获得更大范围的传播,当时的学者有意将它与欧洲的名人联系在一起。
最后是胡适第一个明确在文章中提出“拿破仑大帝尝以睡狮譬中国,谓睡狮醒时,世界应为震悚”的说法。至此,“睡狮论”彻底和拿破仑绑定在一起,被大范围推广。
结语总而言之,无论这句话究竟是否为拿破仑所说,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当时摇摇欲坠的人心,让不少国人重新恢复了对华夏民族的坚定信念。
在爱国志士前赴后继的不断传播下,拿破仑的“睡狮论”变得家喻户晓,甚至反向流行到了欧洲各国。
而在经过70多年的发展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今已经步入正轨,民族自信心也逐渐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