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8日,盟军在兰斯接受德军投降,斯大林说:这一次不算数

孔甲丙今说史 2024-04-17 18:10:52

1945年5月8日的一个晴朗早晨,兰斯这座小城突然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随着夜幕的渐渐消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似乎也即将闭上它血腥的双眼。在一个临时搭建的会议室内,盟军高级将领们聚集一堂,外表冷静,内心却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们正等待着一个关键人物的到来——德国代表,他将在这里签署投降书,标志着长达六年的残酷战争即将结束。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突如其来的消息不仅打乱了盟军的计划,也令在场的每一个人感到困惑和不安。为何在胜利的门槛上,斯大林会突然宣布兰斯的投降协议无效?

一、前往兰斯的旅途

1945年5月5日,随着晨曦微光破晓,弗里德堡海军元帅准备踏上前往兰斯的旅程,意在与盟军进行决定性的投降谈判。飞机在清晨的寒冷中启动,引擎的轰鸣声在机场上空回荡,预示着一次充满不确定性的飞行。飞机腾空而起,略显颠簸地穿越云层,向着目的地前进。

然而,飞行并非一帆风顺。飞机刚刚进入比利时领空不久,突如其来的暴雨和浓厚的云层迅速降低了空中的能见度。飞行员在努力操控着飞机,试图找到一个安全的路径继续前进,但天气的恶劣迫使他不得不作出降落的决定。布鲁塞尔机场的灯光在大雨中若隐若现,飞机最终在跑道上颠簸着降落,喷出的水花和滑行的轮胎声充斥着周围。

降落后,弗里德堡迅速被引导到机场的一处临时安置点。机场工作人员紧急协调,为他安排了一辆汽车,以确保他能尽快继续前往兰斯。在短暂的等待和准备后,弗里德堡登上了一辆军用吉普车,车辆在风雨中艰难启动,穿过布鲁塞尔的街道,向法国边境驶去。

汽车行驶在湿滑的道路上,风雨未减,弗里德堡的车队缓慢而坚定地向前移动。沿途,破坏的桥梁和路障时常出现,战争留下的痕迹随处可见。驾驶员必须不断变换路线,绕过被毁的道路和未清理的战场遗骸。尽管如此,车队的士兵们保持着高度警觉,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敌对行动。

进入法国境内后,弗里德堡的车队加速前行,试图弥补因天气和路况不佳而耽搁的时间。途经雷恩和沙隆之间的农田和小镇,车队目睹了战争对当地社区的深刻影响:农田被炮火翻起,房屋残破,路边不时有流离失所的平民。

终于,在漫长而艰难的旅途后,弗里德堡海军元帅的车队抵达了兰斯。这座城市的边缘被盟军临时的军事设施包围,严密的安全检查和哨兵站在每一个必经之路上。弗里德堡被迅速引导至盟军司令部,一栋庄严的建筑在守卫森严的高墙内矗立。

二、投降的保证与要求

在兰斯的盟军司令部内,一座典型的二战时期临时建筑里,房间简陋但功能齐全。弗里德堡海军元帅在一群盟军官员的陪同下步入了会议室,这里已经布置好了用于讨论的桌椅。墙上的地图描绘了欧洲战场的最新形势,明亮的灯光照亮了文件和地图散布的桌面。

史密斯将军已在会议室内等候,他身着标准的美国军服,肩章上的星条闪烁着权威的光芒。当弗里德堡进入时,史密斯将军立刻起身,两人交换了简短的军礼,然后各自就座,隔着一张沉重的木桌,桌上铺着地图和各种军事文件。

弗里德堡海军元帅首先发言,他的语气坚定,表达了西线德军的立场。他明确表示,西线的德军已准备完全放下武器,接受无条件投降。这一消息本应带来一定的缓和气氛,但会议室内依然笼罩着紧张的氛围。

史密斯将军的回应则更加直接和严厉。他清晰地阐述了盟军的立场,强调东线的德军也必须无条件立即投降。史密斯将军的声音响亮而坚定,每一个字都强调了盟军对于彻底结束战争的决心和迫切性。他用手指轻敲桌面,指向悬挂在墙上的战场地图,其中东线的情况尤为复杂,他要求东线的德军部队也必须放下武器,否则谈判无从谈起。

此时,会议室内的空气几乎凝固,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风声和远处不定时的炮声提醒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战争仍在进行。史密斯将军的态度明确,没有给予弗里德堡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这一刻的对话凸显了盟军对德国投降的全面性要求。

随后,史密斯将军递给弗里德堡一份详细的投降条款草案,文档中列明了盟军对德国各战线的具体要求。弗里德堡接过文件,他和随行的几位德军高级官员开始仔细阅读文件内容,检查每一项条款的具体细节。史密斯将军则静静地观察,偶尔指向文件中的关键部分,强调其重要性。

在这紧张而重要的会议中,双方进行了多轮的详细讨论,逐条审查投降条款。史密斯将军多次强调,只有德军的全面投降才能确保欧洲战场的和平与秩序恢复。

三、东线投降的复杂性

5月6日清晨,约德尔将军在盟军的临时司令部外下车,他的到来被盟军士兵们迅速注意到,他们对这位德国高级将领的出现表现出了明显的关注。约德尔将军的制服整洁严谨,步伐坚定,他的到来显然是为了执行一项特殊任务。随着他进入会议室,场内的气氛即刻变得更加紧张。

约德尔将军被迎接到了史密斯将军的面前,两位将领相互致意后,约德尔直接进入主题。他明确地表示,他是代表邓尼茨行动,带来了关于东线德军投降的正式请求。他的语气坚决,说明了东线德军愿意向西方盟军投降,但由于对苏联的深刻忌惮,他们拒绝向苏联军队投降。这一声明不仅显示了德军在东西方战线上的战略考虑差异,也反映了他们对苏联可能报复的恐惧。

史密斯将军听后,立即组织了一次紧急会议,召集了来自美国、英国以及苏联的代表。在会议室内,地图被展开,显示了东线当前的军事态势。各方代表围坐一桌,面对这一新的战略变化,讨论开始紧张而充满挑战。

四、盟军的统一决策与斯大林的反应

艾森豪威尔将军在密集的谈判和战略会议后,立刻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开始起草向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报告。他详细记录了盟军与德军将领间的交流情况,尤其是德军提出的东线单独向西方盟军投降的请求及苏联方面的强硬回应。完成报告后,艾森豪威尔将军准备了一份加急电报,将发送至华盛顿,详述当前情况并请求进一步的指示。

在1945年5月8日凌晨2时,欧洲战场的宁静被一场举世瞩目的事件打破——德国投降仪式在法国兰斯的职业与技术学校举行。这座学校被临时改造为一个会议和仪式场所,适应这一历史性时刻的需要。外面虽然夜色浓重,但校园内部灯火通明,紧张的准备在进行中。

会议室内,长桌上摆放着多国国旗,背景是盟军国家的徽记。室内布置严肃,庄重的气氛与外面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盟军的高级将领们穿着整齐的军服,佩戴着勋章和徽章,一个接一个地进入会议室,他们的脚步声回响在长廊上。

德国代表,身着深色军装,面色严峻,他们按照预定的程序进入会议室,走向签字桌前。在盟军高级将领的监督下,德国代表签署了投降文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结束。文件被仔细检查每一处细节,确保其完整性和有效性。签署完成后,室内响起低沉而庄重的掌声,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解放后的严肃。

然而,在数千公里之外的莫斯科,这一消息却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应。斯大林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他特别指出,为什么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要按照华盛顿时间来确定,而不是考虑到莫斯科时间。他认为,作为纳粹德国在东线的主要对手,苏联在德国的投降中应当有决定性的声音。

斯大林迅速召集了他的高级将领和顾问,讨论如何回应这一事件。在一间装饰简朴的战略会议室内,苏联的高级官员聚集起来,他们围绕着一张巨大的战役地图,上面描绘了苏联从1941年以来在东线的推进。每一个重要的战役和胜利都被标记出来,显示了苏联军队在击败纳粹德国方面的关键角色。

斯大林决定,为了表明苏联在这场战争中的决定性贡献,必须在莫斯科再次举行一次德国投降的仪式。他指示苏联驻盟军的高级代表,准备在柏林举行的官方投降仪式,确保苏联的立场和时间被国际社会所认可。

五、重签投降协议与战争的终结

1945年5月9日,在盟军和苏联经过长时间的协调和谈判后,柏林军事工程学院成为了一个历史性事件的见证地。这一天,各方重新聚集在这座沉重的历史负荷的建筑中,为重新签署德国的投降协议做准备。朱可夫将军作为主持人,这一天的活动显示了苏联在东线的军事成就和在战后安排中的重要角色。

建筑的外观显得有些破旧,战争留下的痕迹使得这座学院的墙面斑驳,窗户有些被炸碎。然而,内部的大厅经过迅速而彻底的清理和重新布置,以适应这一重要仪式。大厅中央摆放着一张长桌,桌子上覆盖着深色的桌布,两边摆放着整齐的椅子,为即将到来的签署者们准备。

朱可夫将军身穿正式的军装,佩戴着他的勋章和军衔标志,他的出现强调了苏联在此次签署中的权威地位。他在大厅内迎接了各方的高级军官和政治代表,包括来自美国、英国和法国的代表,以及一队苏联的高级官员。

随着各国代表陆续到达,大厅内部逐渐充满了人群。美国的代表团由一群军官组成,他们穿着标志性的军服,胸前挂满了勋章,表情严肃。英国代表则以其传统的军服出现,佩戴着从战争开始以来的荣誉徽章。法国代表也出席了仪式,他们的出现象征着法国对抗纳粹德国的坚韧和胜利后的重生。

仪式开始前的几分钟里,参与者们进行了最后的确认和准备。文件被递交至主桌,其中包含了投降协议的最终文本,这份文档是在之前几天紧张谈判的结果。朱可夫将军检查了场地的安排,确保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

当仪式正式开始时,朱可夫将军首先发表了简短的讲话,重申这一刻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随后,德国的代表被邀请上前,在投降文档上签字。德国代表的动作显得有些沉重,但在盟军和苏联官员的注视下,他们逐一在文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签署过程中,房间内充满了紧张而庄严的氛围,每一个签字都象征着欧洲战场上一段残酷历史的结束。摄影师和记者在一旁记录这一刻,确保这一历史性的瞬间被世界见证。随着最后一个签字完成,朱可夫将军宣布投降协议正式生效,这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最终结束。

参考资料:

1. Antony Beevor, "The Second World War" (2012)

2. William Shire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1960)

3. Richard Overy, "Russia's War: A History of the Soviet Effort: 1941-1945" (1997)

0 阅读:21

孔甲丙今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