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上海解放后,法国一家报纸的记者向陈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你一生中,什么时刻最令你激动?”
陈毅没有犹豫,果断回答道:“最激动的时刻,那就是进入上海。”让陈毅如此激动的原因,必然跟他即将受任上海市长有关。这一转变,意味着陈毅将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走向“十里洋场”。
然而,刚解放的上海民不聊生,陈毅除了要恢复上海经济外,还要收拾国民党之前留在上海的烂摊子。
他该如何应对国民党军队勾留在上海的1.4万干部呢?对于这件事,陈毅的部下曾给出解决办法,他建议陈毅杀无赦,以绝后患。但是,陈毅最终还是没有采纳部下的提议,他按照自己的方式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他的做法还惊动了毛主席,那么,陈毅是如何处理问题的呢?
在解放军还没入驻上海之前,这里曾经是国民党的天下。“十里洋场”名不虚传,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国民政府的经济命脉。
为了保住上海这座池城,老蒋调集30万大军,30多艘潜艇,100多架飞机,构筑了近4000座由钢筋混凝土搭建出的土碉堡,还组织陆海军立体防御体系。
国民党高官自认为,在他们的精心构筑之下,上海已经变成一座坚不可摧的“钢铁阵地”。然而事实证明,这都是他们的异想天开罢了。
很快,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以摧枯拉朽之势,封锁国军逃跑之路,团团围住了上海城。
中央军委决定,由陈毅和粟裕所带领的第三野战军参与解放上海之战。在解放军占领上海的这个过程中,一位名叫赵祖康的人出面帮忙,他主动献出《市郊大桥地址图》、浙赣铁路有关资料、上海市政府动态资料等。
这个赵祖康后来成了上海市的市长,不过他当市长倒不是因为工作出色或人心所向,而是被国军赶鸭子上架,硬是成了上海的市长。
在老蒋逃亡台湾前,他是让国民党军人陈良担任市长的,但这个陈良也想跟着老蒋一起去台湾,然而,他一时半会却离不开台湾。为什么呢?
他没法随意离开台湾跟何应钦有关。在何应钦下台之前,为了避免造成不良国际影响,便写信给陈良说:“你留在上海,要维持上海社会秩序不乱,直到解放军进攻上海和接管上海的最后一刻。”
陈良的心早就跟着老蒋走了,他肯定是不愿意投向共军的,所以在这时候,他便想起赵祖康这个人。
赵祖康是上海老资格的工务局长,他不是军人,也不是干部,由他把市政府移交给共军,想必两方都没有意见,陈良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的游说下, 赵祖康成为陈毅上任前的上海市代理市长。
赵祖康在市长这个岗位上只待了四天。1949年5月28日下午,陈毅一行人来到市长办公室,他们要跟赵祖康做交接工作。
见到陈毅后,赵祖康对着他来了个标准的九十度鞠躬,见状,陈毅也赶紧站起来与赵祖康握手,见陈毅这么随和,赵祖康原先悬着的一颗心也渐渐放松下来。
简单寒暄后,赵祖康赶紧把旧上海市政府的印章和相关信件交给陈毅,得知赵祖康是张良的“工具人”后,陈毅夸赞道:“你留下来承担这个责任是对的。”
交接仪式结束后,陈毅去对面会议室见旧市政府全体人员。陈毅对着大家说:“你们没有离开上海,这很好啊,我们表示欢迎。诸位虽然是旧市政府的职员,但是现在诸位是我们的朋友了,要求你们各安职守,办好移交 ,并希望你们重新学习,将来好好为人民服务!”
陈毅的宽容得到大家的热烈掌声。这些旧市政府的人员虽属于国民党,但他们毕竟没有政治背景,所以得知陈毅对他们进行宽容处理后,不管是共军还是老百姓,大家都表示接受。但要用同样宽容的方式对待勾留在上海的1.4万国民党干部,恐怕就不是这样的光景了。
对于新官上任的陈毅来说,怎样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上海经济是个大问题,怎样快速解决掉上海内部的安全隐患也是个大问题,其中比较棘手的是如何处理遗留在上海的国民党干部。
这些旧干部并非几十几百人,如果人数少,陈毅甚至可以挨个跟他们面谈,但是旧干部的人数达到1.4万,如果没有妥善处理他们,他们必然是隐藏在上海市内的一枚炸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毅的部下按照惯例列出一份国民党旧部的详细名单,陈毅看完这份报告后,可以确定他们就是参加过压迫人民人民的旧干部。部下得知此事后,请示陈毅要杀多少人才合适。
但是陈毅表示,简单的处决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可能让社会变得更加动荡。
陈毅的考虑是对的。上海新政权刚刚建立起来,城市需要的是稳定与团结,大规模的处决容易引发恐慌情绪,让那些原本对新政持观望态度的人产生抵触,这是不利于上海发展的。
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旧干部长期在上海工作,熟悉城市的管理运作,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新城市的生活、治安、交通等方面都需要这些人来操作。
1.4万是个庞大的基数,这1.4万人的犯错程度自然也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曾经参加过镇压人民的恶事;有些人思想顽固,但没有犯过大错误;还有的人愿意投诚,愿意同共军一起工作。
不同的人就要用不同的方式处理,所以,陈毅将这1.4万人进行了归类,罪行严重的送上军事法庭,罪行轻的则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陈毅的这一决策,体现了共军的宽大胸怀和人道主义,然而,他的这一决策也遭到共军部分干部和老百姓的不满,他们认为对待无恶不作的人就是要严惩,万一今天对他们宽容了,明天他们变本加厉对人民进行剥削该怎么办?
老百姓会有这样的思想陈毅理解。在这之前,这些国民党干部仗着自己权高位重,对人民进行压迫与剥削,人民又怎能轻易放过他们呢?
但眼下最重要的不是消灭国军,而是要尽快恢复上海,所以陈毅把自己的见解汇报给中央军委,陈毅的做法惊动了毛主席,他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肯定,毛主席也表示要从长远出发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得到允许后,陈毅便亲自召开会议对这些旧干部发表讲话,他强调,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新城的建设也是为了能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他鼓励旧干部放下思想包袱 ,积极投入到新上海的建设中。
这些旧部一开始不愿意听从指挥,但当他们看到陈毅带头到机关食堂吃大灶;听到别人说陈毅家的孩子们穿的都是破破烂烂的旧衣服;陈毅妻子穿着破布衫去医院看病后,才明白陈毅是真心想要恢复上海,恢复全国经济的。上海的情况有好转,他们之后的生活也更加顺心,按照陈毅说的做没有坏处。
为此,这些旧部也放下包袱,积极投入到新上海的建设中去。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为上海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陈毅能够圆满解决问题,是因为他明白在关键时刻还是要运用毛主席在战场上用过的战略部署,也就是:着眼全局,胸怀全局,不能只盯着局部,只有这样才能够不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