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者标价出错,别止于简单解释

冯海宁 2022-05-04 18:52:56

近日,瑞幸咖啡在外卖平台上出现了超低价格,两杯咖啡只要6元。有动作迅速的人已经薅到了“羊毛”。不过,随后瑞幸称在外卖平台设置价格时出现问题,已经修复,并取消了异常价格的订单。近年来,经营者标价出错问题频频发生。商家究竟是“无心之失”还是刻意营销,引发了各界质疑。

商家标价错误的现象,似乎成为网购时代“连续剧”,一集接一集没有没了上演。虽然事因相似,但剧情有别,有的商家以标价错误为由拒绝发货,但消费者认为是欺诈;有的商家将错就错,事后承诺错误标价有效;还有商家标价错误后,反而指责消费者“薅羊毛”……可以说,这种“连续剧”的某些剧情比编剧还有想象力。

当发现标价出错,商家一般会发表声明进行解释。比如上述咖啡商家解释称,“由于饿了么后台价格配置问题,导致瑞幸椰云套餐价格短时内出现错误”。即把责任推给外卖平台。但外卖平台却不认账,指出“技术排查发现这次的乌龙价格并非饿了么平台方的配置错误”。如此推来推去,难免让人怀疑标价出错是商家自导自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经营者是人,也可能会犯低级错误。特别在网络消费时代,无论是价格制定出错,还是价格输入出错,通过电子化操作都是有可能的,而一旦标价出错,相关信息会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引发更多消费者参与“薅羊毛”。如果商家不是刻意营销,必须从已发案例记取教训,既要谨慎标价,也要审核标价。

对于商家“无心之失”,我国法律也有相应补救措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经营者据此可以请求裁决机构撤销错误标价,避免损失。但该规定在保护“无心之失”商家的同时,也给了某些商家刻意营销的机会,即以标错价搞营销。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奇奇怪怪的营销方式不少,比如某些商家通过低俗营销吸引眼球,来提升关注度和销量。那么,有商家以标错价搞营销也不奇怪,既节省了广告费,也扩大了品牌宣传。一旦达到营销推广的目的,马上通过一纸声明轻描淡写地解释来减轻自身责任。即使事后对部分消费者适当补偿,但远低于推广所花成本。

显而易见,标价出错是“无心之失”还是刻意营销,只有商家自己清楚,消费者不知道真相。那么,如果是商家刻意营销,消费者的知情权、财产权益就会受到侵害。而要想保护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要么商家详细公布标价出错的相关证据,以取得消费者谅解;要么由有关方面进行公正调查,来还原商家的“清白”。

也就是说,对于经营者标价出错,我们不能只看商家轻描淡写地解释,而是需要商家拿出诚意,亮出证据。否则,商家就有刻意营销乃至恶意营销的嫌疑,对这种商家,消费者要么用脚投票,要么依法维权。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有关部门,也不能只看商家轻描淡写解释,对疑点应该出手调查,不能让标价出错变成商家营销把戏。

总之,不能纵容经营者通过标价出错搞营销,该对这种现象深究了。从某种程度来说,对刻意营销的标价出错说“不”,也是在提醒其他商家谨慎标价。

0 阅读:0
冯海宁

冯海宁

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