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伏龙湾,血战洪都,决战鄱阳湖,且看朱元璋如何灭掉陈友谅

拐蚂拐 2022-10-20 11:08:45

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前后,整个长江流域的军事态势,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一方面,是元军在南方的势力已被基本消灭。

另一方面,是小明王的北方红巾军正与元军主力血战,使得元军无暇南顾。

因而,得以缓上一口气的南方各路巨头,也有了时间与精力,各自盘算着未来。

从地盘上来看,由陈友谅专权的天完政权最是兵强马壮,已经跨有四川、湖北、湖南、江西以及皖、浙的一部分;朱元璋占有苏、皖的大部分,以及浙江的一部分;苏、浙的另一部分,则是由张士诚占领。

在抗元的大旗下,大家的共同目标是一样的。

然而起兵打江山,各人自然都是想坐天下的。

这也就意味着,各家之间发生冲突、相互攻讦直至你死我活,也是历史的一种必然。

早在陈友谅首次出击应天之前,刘伯温便向朱元璋提出战略规划,大抵总结起来,就是十六个字:先陈后张、统一江南、北上灭元、统一全国。

朱元璋积极采纳建议,一方面集结主力备战陈友谅,一方面牢牢控制江阴等战略要点,并积极拉拢方国珍以牵制张士诚,防止张士诚趁机向西发展。

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底,陈友谅挟持徐寿辉移都江州(今江西九江),并自立为“汉王”。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五月,陈友谅亲率10万舟师,越过了朱元璋所占据的池州(今安徽贵池),攻取太平、夺占采石,于采石杀死徐寿辉后自立为帝,并约张士诚共同夹攻朱元璋。

至此,朱元璋与陈友谅两家之间形成对峙,已没有任何转圜余地,生死大战一触即发。

朱元璋设伏龙湾,陈友谅中计大败

从兵力上来看,陈友谅占据着绝对优势,尤其是他所拥有的强大舟师,实力极其强劲。

因此,当陈友谅大军大举东进之时,朱元璋的部下们大多给出了“投降”、“撤退”、“避战”这样的意见,但朱元璋全都予以了否定。

他所采纳的,是刘伯温提出的“伏兵伺隙击之”建议。

刘伯温认为,为了防止陈友谅与张士诚联手,以致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就必须要利用陈友谅求战心切、骄傲轻敌的心理,采用诱敌深入、设伏聚歼的战法,于应天(今江苏南京)与之决战。

为诱陈友谅入瓮,朱元璋巧妙设局用间。

朱元璋找到了部下康茂才,康茂才曾是陈友谅旧部,且与陈友谅的关系极为密切。

在朱元璋的授意下,康茂才写了一封诈降书,交由一位陈友谅所熟识的老仆代为送信,声称自己当初投靠朱元璋完全是迫不得已,如今大兵压境,自己非常愿意充当内应,以收内外夹击的效果,一战可灭朱元璋。

陈友谅得信大喜,又问了老仆一些问题,眼看老仆言辞恳切、对答如流,陈友谅顿时疑心进去,当即定下了一些接头的暗号与细节。

在给陈友谅下套的同时,朱元璋也在紧锣密鼓地布置伏兵。

常遇春、冯国胜等率3万人马伏于石灰山(今南京幕府山)一侧,徐达等列阵于应天南门之外,杨璟等率兵进驻大胜港(今南京城西30里),张德胜等率舟师出龙江关(今南京兴中门外),朱元璋则是亲率主力大军,埋伏于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各军严阵以待。

而在做出这些部署之前,朱元璋还先一步派遣胡大海攻打信州(今江西上饶),旨在对陈友谅的侧后方形成牵制。

万事俱备,只等陈友谅来。

陈友谅自打见信之后,早已是对应天势在必得,眼看如今既有内应,又何需要与张士诚分一杯羹?

于是,陈友谅顾不上等张士诚出兵配合,便亲率大军由采石出发,进抵大胜港。

当约定好的暗号连叫数遍之后仍没回应,陈友谅方知上当受骗,仓促之中只能急令兵士登岸修栅立营。

可没等陈友谅站稳阵脚,朱元璋所部署的各路人马已齐齐杀至。

在朱元璋的水陆夹击之下,陈友谅兵败如山倒,将士们争相登舟、登岸而逃,乱成了一团麻。

陈友谅的舟师虽强,但多是缺乏机动性的巨舰,此时是登舟的逃不掉,登岸的没法逃,一时之间被杀者、落水者极多,仅是被俘将士就有两万余人。

慌乱之间,陈友谅跳上一艘小船,借着亲卫死命护卫才得以突出重围,侥幸捡回性命逃回江州。

闻得陈友谅大败,张士诚惊惶之下只能按兵不动,朱元璋则是一鼓作气乘胜追击,迅速夺回了安庆、太平等失地,并攻陷了陈友谅的信州、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

龙湾一战,朱元璋缴获了巨舰百余艘,大大增强了自身的舟师实力。

而吃到的这一场败仗,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陈友谅集团内部的矛盾,将士离心离德,士气日渐低迷。

趁此良机,朱元璋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不断攻城略地,相继拿下了蕲州、黄州、兴国、广济、乐平、抚州等地,大大地增强了自身实力。

可以说,如果没有龙湾设伏战的胜利,朱元璋的根基之地或许都要被动摇,甚至是被连根拔起。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这一场战役的胜利,以及朱元璋在接下来一年时间里的大肆扩张,在事实上已经基本扭转了“陈强朱弱”的格局,为日后的最终决战奠定了基础。

朱文正血战洪都,陈友谅铩羽而归

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陈友谅的部下胡廷瑞将龙兴(今江西南昌)献予朱元璋,朱元璋遂将龙兴改名为“洪都”。

洪都地处赣江下游,历来就是兵家必争要地,朱元璋极为重视,曾亲自赶赴洪都安抚民心,并安排自己的心腹叶琛、邓愈驻守。

谁料降将祝宗、康泰等人反叛,叶琛被杀,朱元璋急令徐达率兵平叛,并命自家侄儿朱文正率精兵驻防洪都。

与此同时,朱元璋也接到了来自北方的告急战报:小明王韩林儿所率领的红巾军,在北线战场接连吃了败仗,已经要撑不住了。

为此,朱元璋不得不立即抽调大队兵马,北上救援安丰(今安徽寿县)。

失去洪都这么一个重要据点,陈友谅自然也是不甘心的,眼看朱元璋主力已然北上,他便于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四月倾巢而出,号称60余万大军,将洪都围个水泄不通,试图一举夺回。

陈友谅围攻洪都,不仅出动了大量攻城器械,并且是水陆齐出,包括数百艘大型战舰。

按照陈友谅的计划,由于洪都城临水而建,而他的大型战舰几乎又是与洪都城垣等高,只要能将战舰驶近,士兵们就可轻易地从舰上直接登城。

然而陈友谅能想到的事情,朱元璋也早就有了相应部署,早早便令将士们在距离洪都城墙三十步的地方重新筑城。

陈友谅从舰上登城的如意算盘落空,只能下令将士们弃船登岸,进行常规的城池攻坚战,一波接一波地冲锋。

以2万余对阵60余万,尽管差距极为悬殊,但洪都城内的朱文正并没有慌了阵脚。

一方面,朱文正令士兵大量修筑木栅,当陈友谅的大军试图推倒木栅时,就以长槊由内而外地进行刺杀。

另一方面,朱文正积极准备各类火器,以火铳、火枪等进行由上而下的辅助打击。

然而终究是兵力差距悬殊,旬月之后,朱文正不得不向朱元璋发出救援请求。

朱元璋在得知洪都战况之后,一方面下令朱文正死守,决不可让洪都落入陈友谅之手,一方面调集徐达,让他从庐州(今安徽合肥)火速回防应天,以备不测。

同时,嗅觉敏锐的朱元璋也意识到,想要彻底干翻陈友谅,眼下就是一个天赐良机,因为洪都的这一场血战,陈友谅也是伤亡惨重,不仅士气低落,肯定还有着粮草上的补给压力。

于是,朱元璋也是亲率舟师20万紧急南下,并在行军途中拟定了作战计划: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陈友谅的大军困在鄱阳湖。

为了防止陈友谅的大军逃逸,朱元璋急令各部,于鄱阳湖的各个出口处都进行重兵布防,先后派兵守住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南湖嘴(今江西湖口西北)、武阳渡(今江西南昌县东),誓要切断陈友谅的各条归路,逼着他们进入鄱阳湖南端水域。

完成部署之后,朱元璋亲率主力由松门(今江西都昌南)进入鄱阳湖,寻求与陈友谅的退兵进行决战。

至此,朱元璋所布下的“关门打狗”阵势,已经形成。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下旬,陈友谅大军已经围攻了洪都两个多月,60余万人攻不下2万余人驻防的城池,并且还造成己方惨重伤亡,这使得陈友谅大军的士气极为低迷。

得知朱元璋已经亲率大军赶到鄱阳湖,陈友谅不得不下令立即撤军。

持续了整整85天的血战,朱文正、邓愈、赵德胜等人艰难地守下了洪都,也成就了一场中国历史上极为著名的守城战役。

以强击弱而不能胜,这或许也暗示着陈友谅的命运走向。

从洪都城下铩羽而归,尽管仍然占据着兵力优势,但这支身心俱疲的大军,还能与朱元璋那气势如虹的主力大军决一死战么?

朱元璋死里逃生,陈友谅魂断鄱阳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二十日,从洪都撤军之后的几天,朱元璋的主力与陈友谅的大军,于鄱阳湖康郎山湖面相遇。

以近20万兵力对阵近60万兵力,面对着陈友谅强大的舟师舰阵,朱元璋手下的许多将士,不免也是心中发毛。

朱元璋一边激励手下,一边也在寻找陈友谅的破绽,在仔细观察陈友谅舰阵的虚实之后,朱元璋很快就定下了计策。

由于陈友谅大军多是巨舰,且大多都是首尾相连,虽然难以与之正面硬拼,但却可以借着己方战船机动性强的优势,分出多个小分队进行迂回打击。

朱元璋先将大小战船分编为多个小队,每艘战船上都配置了各式火器、弓弩,一旦交锋,先发火器,再上弓弩。

七月二十一日,双方展开激战,从清晨一直鏖战到日落,双方都是互有损失。

陈友谅一方有20余艘战舰被击沉、焚毁,而朱元璋的旗舰也是搁浅被围,万分危急时,一名亲卫仓促换上朱元璋的衣服跳入湖中,正在进行围攻的陈友谅部下误以为是朱元璋落水,这才使得朱元璋得以趁乱逃脱。

七月二十二日,双方再次激战,由于朱元璋一方的战舰较小,使得两军相交之时只能是以仰攻对俯攻,极为吃亏。

故而,战场上的朱元璋及时听取了部将的建议,改为火攻克敌,以“敢死队”驾驶着载满了火药干柴的渔船迫近敌舰放火。

瞬时之间,鄱阳湖面火光冲天,陈友谅的数百艘战舰被焚毁,士卒伤亡过半,其弟陈友仁、陈友贵也被活活烧死。

七月二十三日,鄱阳湖面已是处处赤色,陈友谅紧盯朱元璋的旗舰猛攻不止,亲卫们不得不护着朱元璋火速转移,就在朱元璋刚刚转到另一条战舰的时候,其旗舰已被击碎沉没。

接下来的数日鏖战,双方都是死伤惨重,陈友谅自然是不过好,但朱元璋亦是折损了数万将士,双方渐渐地又转向了短暂的对峙。

陈友谅的军中,人心逐渐不稳,许多将士心生退意,有许多人开始率部投降。

看到如此情景,朱元璋料定陈友谅已是众叛亲离,认为已经到了全歼敌军的最佳时机。

一方面,朱元璋开始给陈友谅写信,在劝其投降之余又极尽讥讽之意,这就使得陈友谅更是暴跳如雷,不仅扣留了朱元璋派出的使者,还下令杀俘。

而这,就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玩的心理战,搞的就是他的心态。

另一方面,朱元璋表现出了与陈友谅完全不同的作风,他不仅及时医治了受伤的俘虏,还将这些俘虏尽数释放。

如此两相对比,越来越多的陈友谅部将不断归降朱元璋,陈友谅大军的士气愈加瓦解。

而在军事动作上,常遇春、廖永忠在朱元璋的指令下,早已形成了对陈友谅的阻击之势。

在一个多月的激战、对峙、激战之后,陈友谅大军因缺乏补给,已是战力全无,只能组织起最后的精锐冒死突围。

往湖口方向,陈友谅遭到常遇春猛攻。

往泾江口方向,陈友谅的困兽之斗再次遭到无情伏击。

最后的混战中,走投无路的陈友谅中箭身亡,曾经的“江南第一扛把子”魂归鄱阳湖。

树倒猢狲散,陈友谅一死,余众尽皆投降。

尾声

伟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可以说,这样的评价对于朱元璋来说,是贴切的。

很多人都只看到了朱元璋的皇帝身份,但在成为皇帝之前,这个“开局一个碗”的放牛娃,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将帅之才。

仅从打败陈友谅的这几场大战来看,我们也不难发现,朱元璋充分具备着一个帅才的资质。

他的战略格局,他的战术规划,的确有着超乎常人的认知与表现。

在龙湾之战,他能够巧妙用计,使得陈友谅做出错误决断。

在洪都之战,他虽不是守城主将,但却能料敌机先,先于敌人来攻之际将城墙内缩三十步,并任用了合适的主将,使得洪都有了坚守资本。

在鄱阳湖之战,虽是以20万敌60万,但他却早早于行军途中就做完了全部部署,为整场战役定下了完整策略,很好地把握了全局。

临阵之时,他能够及时听取部下的正确建议,并及时调整作战计划,对于战争细节也有着出色的驾驭能力。

可以说,陈友谅遇上这样的敌手,最终魂断鄱阳湖也就属于情理之中了。

1 阅读:92

评论列表

江山如画

江山如画

2
2022-11-15 02:56

也有一定的运气!要是陈友谅不死,没有那么容易的事!

江山如画

江山如画

1
2022-11-15 02:53

陈友谅杀徐寿辉,李密杀翟让结果失去逐鹿天下的资格!

用户18xxx51

用户18xxx51

2022-11-15 02:55

陈友谅不知兵,当时应当帅军直奔金陵。攻打南昌一点意义都没有!

拐蚂拐

拐蚂拐

后来,渐渐地没有了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