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桑代克的猹
编辑 | 桑代克的猹
剧中嫌犯通常出没犯案的区域,基本上是日常生活中各种公共场所,但就是在这种看似无害、为人们所熟悉的地方却暗藏危机,给离奇凶案的发生创造了意想不到的可能。
该剧不断表现人们实际生活在一个暗藏杀机的世界中,进而击碎了观众自以为生活在可预见的常规世界里这种常理性的预期。
肉身的完整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影视剧中那些破坏对于人类肉身完整性的异变,打破了人们常规思维中的自然秩序与合理性,最能引发观赏者观剧的恐惧心理。
《犯罪心理》极为重视展现被破坏的人体奇观,在表现人物身体外形特征的异变时,毫不避讳的将人体的肢解、变态的杀戮直接展示出来。
该剧对肉身异变的方式具体呈现出两种倾向:种倾向是表现嫌犯本人身体受到毁容或者致畸的外部创伤、骇人面貌、怪异肢体及其成因,乃至作案动机给观众带来十足惊吓感。
如:在《犯罪心理》中,对于嫌犯肉身异变的描绘最先体现在第2季第1集,自称渔的嫌犯曾经重大火灾,五官除了双眼以外全部因烧伤变异而导致精神分裂并犯下一连串令人匪夷所思的案件,其犯案动机居然是妄图恢复原貌。夸张诡异的人物外形与作案动机也暴露出明显非理性与反常规,给观众产生心理冲击。
另一种倾向是被害人遭遇嫌犯恶意迫害后所呈现出的状态。这种情况在《犯罪心理》中极为常见,每一季里都充斥着大量被害人的尸体遭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的镜头,而且手法极为残忍。
在此列举两例被害人在经历了嫌犯对他的极度创伤后仍然存活的案例:在第8季第4集,嫌犯强迫被害人做活体实验,将被害人截肢后粗糙的移植到另一名被害人身体上,还有一个幸存的白人受害者醒来之后发现自已被移植了一条黑人的腿且长短不一,拖着残腿去医院求救。
第8季第10集,嫌犯将被害人的所有骨头弄断,制作出活人版的提线木偶并表演。这些触目惊心、匪夷所思的变态画面,表现了被害人几经虐待后仍旧幸存同时承受着非人的痛苦经历,进而将人体的畸变与丑陋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让人害怕,甚至产生本能的反感。
皮特·鲍斯指出在暴力下“人体的恐怖”的重要性,他认为,恐怖元素在受害者身上的体现,不是为了让观赏者也对被害人的遭遇有切肤之痛,而是通过细致表现人物身体如何遭受异变的过程,以揭示人类肉身的脆弱性,最终以达到恐怖元素运用的预期效果。
因此,《犯罪心理》表现人体的异变不仅是为了激发观众的恐惧感,而且还能集中体现人体肉身不堪一击的脆弱本质。
《犯罪心理》对于肉体深层破坏与虐杀在前文已经有所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导致人类肉身被毁坏的最直接的方式很可能就是暴力。
暴力作为电视剧中恐怖元素的必要组成部分,最真切的表现出巨大的杀伤力与破坏力。这里需要注意,不能将恐怖元索中的暴力部分完全定义为暴力美学,二者只是存在相关性。
暴力美学已经将暴力转变为纯粹的形式感通过艺术加工体现出来,隐匿了暴力的本质。而在《犯罪心理》的恐怖元素中所运用的暴力手段,必须同前文所述,要达到激发恐惧的效用,这也是该剧描绘暴力手段的本质出发点。
为了凸显嫌犯作案时泯灭人性、心理变态的程度,《犯罪心理》对暴力的诉求是毫不避讳且尽可能多的向观众展示嫌犯对人类肉体所能够遭受的破坏性伤害。
为了强调这一点,该剧在描写嫌犯对于人体肢解、重复刺杀、酸碱烧灼、活体切割等血腥杀戮行为的痴迷与陶醉时,暴力完全被高度公开化了,进一步体现嫌犯的人物性格中人性缺失与极度邪恶,这样也给观众带来了极具震撼的心理效果。
无论是在描绘嫌犯杀戮行为的残忍,亦或是在表现BAU与嫌犯之间的反抗冲突,暴力总是对剧情叙述起若推动作用。
那么,对于观赏者而言,体验了近似真实的虚拟暴力破坏行为之后,从剧情中感知危险存在的可能性,并能够虚拟化的感受到紧张、胁迫的压力,如此真实的观影代入感让观众的情绪得到释放,也满足了大众的好奇心。
社会现实事件的投射
社会现实事件的投射之所以构成恐怖元素的一部分,是因为它根植于美国语境之下。13年前的9·11恐怖袭击事件,重击了纽约,更重创了每一个美国公民的心。从此,对美国而言,恐怖主义的威慑力远远胜过一切。
由此,足见社会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美国诸多社会问题中的重中之重。而恐怖活动的袭击手段在电视剧创作中,也被进一步扩大化并增添了戏剧化的夸张手法,比如故意表现恐怖组织蓄意引起的导弹威胁、生化武器人质危机甚至是细菌战争等等恐怖活动。
同样,在《犯罪心理》中剧情往往将BAU团队限制在种种威胁中,在有限的时间内等待解除,增强情节压迫感与紧凑性。这是对美国人民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恐惧心理来源之一进行的巧妙处理。
在美剧《犯罪心理》中,反复将恐怖主义袭击作为表现主题,意在表达时下美国社会大众对于恐怖主义的恐惧与不满,而每一集相关主题中BAU顺利反恐成功,更投射出美国长期反恐的坚定信念与成功反恐的迫切希望,从另一个层面也体现了美国社会对安全感的渴望。
可以看出,剧中对现代恐怖主义的种种表述,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文化心理多方面原因,最主要一点就是人类对危机情绪的种种外化的心理体验。
《犯罪心理》中恐怖元素大胆处理的背后,体现娱乐性恐怖元素“的本质,观赏者透过剧中嫌犯对人类的虐待、杀戮、死亡等种种危险行为进而获得模拟性感知体验,这在现实社会中真正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此,也使观觉者在看了《犯罪心理》中紧张激烈的恐怖情节之后,自身的情感与压力获得排解。
著名美学家莫·卡冈曾表示:“艺术是现实的反映,现实的形象模式”。《犯罪心理》对于恐怖元素的运用,正是将美国社会日常生活中顺理成章的人事物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瞬间异化成魔鬼一般的存在,被压抑的恐怖得以宣泄。
在剧中,把血腥残忍的作案手法、出乎预料的作案动机、悖于常理的作案心理集中外化成各类恐怖元素呈现出来,不但激发观众的本能惧怕与排斥,同时又能使观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持续观看剧集,营造出这样一种矛盾的观剧心理,从根本上迎合受众观剧心理。可以说,这就是特殊文化语境下造就了特殊收视心理。
电视剧虽然作为一种极具虚构性的叙事形态,但它戏剧化地真实再现人类文化、生活、情感以及社会历史进程。而近五年来,我国借助网络平台不断引进犯罪类美剧,对于该类型美剧的研究也初见端倪。
本研究课题对我国首部网络引进独播的犯罪类美剧《犯罪心理》进行叙事学分析,可以有效了解这种虚构性的叙事形态的表征,对该剧的文化解读则可以帮助理解根植于美国文化语境下的电视剧形态叙事背后的文化精神。
本文针对美剧《犯罪心理》的叙事策略研究,主要从该剧的叙事主体与叙事结构两方面出发。叙事主体简而言之即讲故事的人,人物是电视剧叙事文本的基础和灵魂。在该剧中叙事主体即其中的主要人物,尤其是正面角色一BAU团队。
通过剧情拉片式杭理,借用普罗普体系的叙事理论,厘清该剧叙事策略中主要人物设置的特征,以及两大对立阵营人物关系所体现的普罗普体系人物叙事功能。
初步了解该剧中各类人物之间的内在关联之后,探讨该剧叙事策略独有范式,发掘并建构出该剧在叙事结构、叙事情节、叙事手法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叙事话语特点:多线弹性叙事结构的采用,情节设定中悬置的运用,颠倒蒙太奇的选择,四大特殊叙事空间的情境表达,解说性旁白的独到之处。
本研究对《犯罪心理》的叙事话语探索尚未止步,希望为以后其他人对美剧《犯罪心理》叙事策略的继续研究,深入细致化该剧个性化叙事特点打下研究基础。
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消费品,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重要表征之一。
因此,透过解读美剧《犯罪心理》所折射出的大众文化特性,借助文化研究的视角,发掘出该剧所体现的六大美国大众文化特性:商业性与类型性、全球性与普世性、通俗性与娱乐性。
最后探讨该剧所体现的恐怖元素是如何通过氛围渲染、身体的异变、暴力手段的处理、社会现实的投射四个方面合理运用的。
电视剧艺术是叙事的艺术。作为一种类型化生产的电视剧门类,犯罪类美剧已发展出其趋于成熟的叙事策略。
希望借助于犯罪类美剧的具体影视作品一一《犯罪心理》的叙事研究,为国内学界研究犯罪类美剧的具体作品案例分析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