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提问的人凭什么说是廉颇埋下战败种子这一说法的。
公元前260年,秦国为报复赵国接受上党之地,与赵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市)发生战争。战争开始时,赵国由老将廉颇为主帅,秦国由白起、王龁为主帅。由于赵国长平以北是平原地区,如让秦军打过长平则无险可守,于是廉颇就在长平建构建堡垒,把秦军挡在长平。
而秦军身后是西南山谷,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地势对秦军非常有利,所以赵军不敢贸然进攻,采取避战坚守的策略,打了一年多,秦军也无可奈何。但是,长期打消耗战对双方都没有好处。从地理位置看,长平离赵都邯郸200,离秦都咸阳400里,看上去好像对赵国有利。
但是,赵国的国力与秦国的国威力悬殊很大,尤其是粮食。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来,对粮食生产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如土地私有等,粮食安全得到保证,又把四川当作粮食基地,又开辟了水路,粮食运输反而比赵国更快一些。但即使这样,双方也都耗不起,因为两国都倾了举国之力,如再僵持下去,会大大削减双方国力,尤其是秦国,还有韩国,楚国对其恨的咬牙切齿。于是为了打破僵局,秦相范雎派奸细到赵国使用离间计使越王用赵括换了廉颇。
赵括接掌帅印后,改变了打法,采用冒进的方法主动进攻,让白起找到机会,切断退路,使本来后勤保障就极其困难的赵军弹尽绝,只好投降,这才有了后来闻名后世的秦军坑杀赵俘事件。
从当初的战场态势来看,并没有分出胜负,如果赵军再顶个一年半载,秦军只能无功而返,因为形势不允许秦国再耗下去。赵国也能咬牙耗下个一年半载,因为战争本身也是考验作战双方的意志力,赵国人的忍耐力是不可小看的。说是因廉颇留下失败的苦果让赵括背是毫无说服力的。
潇湘夜雨L
不为古人翻案,都不好意思写文章[笑着哭]
夜深独酌
区别就像曼联球迷看到穆里尼奥和索尔斯克亚
金陵帝王州
廉颇连王龁都打不过,两战两败才开始坚守的,赵孝成王就因为廉颇连败,后勤也支撑不了久战才换上的赵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