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北海公园内园中园画舫斋的一副对联,对联上方的匾额是“春雨林塘”。在之前《赏联》系列文章当中我曾经提及我对于对联的喜爱,就在于它是一种需要“文景相融”的文学体裁。一副好的对联,虽然在离开了题撰它的楹柱之后依旧会是一副好对联,但是却会失去它的灵魂,而这副“烟景入疏帘图画带润 波光萦曲岸水木余清”,配上春雨林塘的匾额再加上画舫斋的景观,我认为说“恰到好处”甚至是“画龙点睛”都不为过。
画舫斋是建于乾隆年间的一处建筑景观,对于北海公园整体而言,以后人的眼光来看,我是很感谢乾隆皇帝当年引入了这些“江南园林”的风格。北方的园林,总是会少了一分“关于水的灵动”,而北海公园的濠濮间、画舫斋……等等恰恰是充分利用了水资源,让一切都显得那么动静相宜。

就这副对联本身而言,我认为在文字上并没有什么“刻意”的地方,用的都是很简单的字,但是表达出来的意思却很隽永,这是我非常喜欢这副对联的原因。看如今很多人所写的对联,总是试图用一些相对冷僻的字来试图表达一些什么——远不如这副对联这样自然。
我尤其喜欢这副对联的上联。在乍一看的时候,我觉得“带润”两个字显得过于直白朴素,像是少了一些美感,但是再三斟酌,却发现自己找不到更准确的汉字来代替这两个字。我认为上联中的“图画带润”有两重含义,第一重与“入疏帘”有关,写的是室内的景象,因为在这蒙蒙春雨所带来的水汽,连室内所悬挂的书画似乎都多了一些不一样的生机;第二重则与室外的景观有关,表达出了画舫斋的景观似书画中所描述的一般唯美。

“烟景”,所描绘的是一种江南烟雨的视觉效果;而“入疏帘”表达出的则是居住于此处的一种慵懒与惬意,这两处字词的用法在宋人诗词之中很是常见,婉约之气表露得淋漓尽致。不过我觉得最让我“触电”的,还是那个“润”字。我很喜欢木质文玩,在称赞别人的文玩的时候,一个“润”字往往可以让对方笑逐颜开,这是因为“润”字所表达出的不仅仅是湿润、光亮,更是一种让一块木头或者一对儿核桃有了生命力的感觉。
相对来说,这副对联的下联让我觉得值得讨论一番的,就是那个“清”字。对于“清”字在这里的解释,我有些拿不准。在我看来,“干净”与“安静”这两个意思都适用于这副对联的“清”字,或许,当年的作者就是想把这两个意思都表达出来吧。

试想一下,在春雨朦胧之际,坐在屋中看着池水微澜、塘柳轻摆,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觉啊!如果屋中的温度在暖和一些,让我不必为春雨所带来的阴寒所侵扰,我觉得“人在画中”也不过就是如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