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脑袋又大了。
怎么回事儿呢?
史料与我的逻辑发生了严重的龃龉。
《晋书》给我带来的困惑越来越多,我没办法像其他人一样,照着史料把吸人眼球的内容抄下了事儿。
举个栗子:石崇、王恺斗富。
这个事儿耳熟能详,大富豪石崇和外戚王恺比赛花钱,看谁花得更多更快更有创意。
你用米浆洗锅,我就用蜡烛烧火;你用丝绸铺了四十里的道路,我就用锦缎铺五十里;你用花椒粉刷墙,我就用胭脂涂壁……哥儿俩类似的奇葩举动还有很不少,给人感觉,不像斗富,更像是两个神经病看谁神经得更厉害一些。
我们不讨论蜡烛烧火是不是能烧出燃气灶的水平,也不讨论用胭脂刷墙壁会不会显得鬼气森森,我们就考察一下,在某个时间点上,这场斗富有没有可能发生。
《通鉴》把哥儿俩斗富记在了公元282年,这就是我们要考察的那个时间点。
我们的问题是,石崇哪来的这么多钱?
《晋书·石苞传》载,石崇的老爹是石苞,死于公元273年,临死之前,把自己苦心经营的财产敛巴敛巴,称重打包,都分给了几个儿子,唯独不给石崇。石崇的老娘就问为啥毛都不给石崇一根?石苞说,此儿虽小,后自能得。石崇这小子,虽然年龄小,但以后他自己能够搞到钱。
一般认为,石崇的钱是在他当荆州刺史的时候搞的。史称,石崇在荆州时,就跟个强盗头子似的,来了商队、做买卖的,少客气,派出一支队伍,全给人抢了,几年下来,积得巨富。我读《通鉴》,从战国读到了晋朝,六百多年间,哪有一个地方父母官是这么干的啊!抢老百姓也得要点儿脸、有点儿技术含量不是?你收税啊!太平盛世,你这堂而皇之地明抢,就不怕皇上把你给办了?退一万步讲,即使这条史料是真的,石崇任荆州刺史是在公元291年之后诶。
石崇生于公元249年,二十岁左右时,做了修武县县令,史称其“有能名”,县里治理得不错。之后,入朝做散骑郎,又做了城阳郡太守。公元280年,参加了平吴之战,因功封为安阳乡侯。石崇在郡里任职,好学不倦,后因为生病,请求免职。不久,做了黄门郎,回到朝廷。
这就到了公元282年了,石崇三十四岁,老爹没给他遗产,他做修武县县令,“有能名”,当为治理有方,总不可能是搞钱有方吧?在郡里的名声是“好学不倦”,而不是“好钱不倦”,在朝里做散骑郎、黄门郎,也不是搞钱的好岗位,那么,他跟王恺斗富的钱,是从哪里搞来的呢?
除了荆州刺史任上,石崇有可能搞到钱,此前他没条件诶。
或许,哥儿俩斗富,发生在石崇任荆州刺史之后?
也不对。
《晋书·石崇传》载,石崇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
然而,公元282年,羊琇就死了诶!显然,石崇在此前就已经是大富翁了。
《石崇传》中还说了一件很著名的事儿,晋武帝司马炎对石崇、王恺斗富感到很有意思,王恺是司马炎的亲娘舅,司马炎见舅舅总是斗不过石崇,就暗中出手相助。有一次,司马炎给了王恺一株珊瑚树,高二尺许,十分珍贵,世所罕有。王恺这下子抖起来了,捧着珊瑚树一道烟找到石崇去嘚瑟。不成想,石崇只乜了一眼,就抄起一个铁如意把珊瑚砸了个稀巴烂。王恺当时就懵了,说老石你妒忌我的珊瑚,也不至于这么干吧!石崇笑笑,拍了拍手,下人们立即从后院搬过来六七株珊瑚树来,都有三四尺高,条干绝俗,光彩曜日。石崇说,老王,喜欢哪株,拿走就是。王恺再次吃瘪。
且不论石崇敢不敢打碎皇上御赐的东西,就说石崇这些个珊瑚是哪里来的?
司马炎死于公元290年,石崇还没去荆州任职,此一期间,他又做过散骑常侍和侍中。
还是那个问题,他的这些东西是从哪来的?
做买卖?不大像。
抢劫?在京城抢劫,想死!
别人行贿?
行贿的人无非是想当官,那还不如直接向王恺行贿,王恺的路子比石崇野得多诶。话说回来,洛阳城中的外戚、权臣多了去了,论实力,哪个不是碾压石崇!
石崇搞钱的问题解释不清,让我对《晋书》的真实性产生严重怀疑。
实际上,《晋书》中矛盾、不合逻辑之处,不敢说比比皆是,但也着实不少,读得让人想骂街。
且不说这个了,明天就是国庆节了,祝大家节日快乐!
烤串儿、扎啤,走起!呵呵。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