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中的清华才子:靠推算太阳逃出日军大狱,毛主席赞他是真英雄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4-08-01 23:39:34

1945年4月的一天,时值凌晨时分,黑龙江小镇北安此刻也是万籁俱寂,人们早已进入梦乡,突然,一阵刺耳的警报声打断了人们的好梦,同时几束惨白的探照灯也把夜空照亮,伴随着警报声,北安的一座监狱此时人声鼎沸,一帮子日伪军乱哄哄的冲了出来。

最开始,大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直到第二天,才在满处张贴的通缉令上得到了一个重大消息。

就在昨天夜里,于天放在日军的眼皮子底下逃走了。

消息传开,满城人都暗自窃喜,纷纷赞叹这于天放果真神勇,而日军这边却如丧考妣,不仅开出高价悬赏,同时派出兵力,加大了拉网搜索的力度。

那么,这于天放究竟是谁?他又是如何从戒备森严的日军北安监狱中逃脱的呢?这就要说一说抗联队伍中,这位清华才子的传奇故事了。

于天放,原名于九公,1908年生于黑龙江呼兰,是个地地道道的东北汉子,并且,他家在当时还是呼兰当地的显赫大户。

因为家境殷实,于天放自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1928年,他更是以黑龙江考生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经济系。

聪颖好学、为人豪爽,是于天放当时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的印象,在几乎所有人的眼里,于天放都将是一个前途无量的人才。

而若是按照这个轨迹去发展的话,那于天放的一生将会获得另外一种成功,但是,时局的巨变,改变了他的人生。

1931年,日军入侵东北,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占领了东北全境。

这就意味着,来自东北的于天放没有了家乡,而当时与他面对同样情况的同学有好几个,有人选择了安心求学两耳不闻窗外事,有人则选择了一走了之,去海外赴学。

坦白来讲,这两种选择对于于天放来说都能做到,他的家庭也完全有能力支持他远走海外。

但是,于天放没有这么做,并且,他也没有继续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安心求学,而是在1932年的春天,突然失踪了。

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只知道与他同时消失的,还有五位同为东北籍的学生。

一直到半年多之后,于天放的老师和同学们才在一张日军的通缉令上,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直到这个时候大家才知道,于天放回东北了。

原来,在1932年的春天,在与张甲洲、张文藻、张清林、郑炳文、夏尚志这五位东北老乡秘密商议后,一心救国的于天放,踏上了“打回老家去”的路程。

他们先是秘密潜回了巴彦县,并在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下,成了一支名为巴彦抗日游击队(又称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江北独立师)的抗日武装,对外番号为红军。

这支武装,人数一共有两百多人,担任军长的,则是年纪稍大点的张甲洲,而对数字和材料擅长的于天放,则担任了交通情报站负责人,专门为部队搜集各种情报。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指导帮助该部队组建并担任部队政委的,正是赵尚志将军。

从清华大学的高材生,转变为游击队的情报负责人,这对于当时的于天放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角色转换,不少问题也摆到了他的面前。

好在于天放脑子聪明,又是清华高材生,凭借着优秀的情报分析能力,他很快就帮助张甲洲打开了局面。

1932年7月,于天放根据得来的情报,判断出巴彦西部的龙泉镇此时敌军兵力空虚,正是攻打的好时候。

在向张甲洲提出该建议后,部队火速开拔至龙泉镇,果然,此时镇内日伪军兵力相当空虚,于是,部队没怎么费力气,就取得胜利,并缴获一百多支枪。

有了这些枪,部队的实力大增,在当年八月,于天放与张甲洲又率部对巴彦县城发起攻击,此战,不仅全歼了日军的一个中队以及伪军一个大队,同时还击落了一架赶来增援的日军飞机。

战后,张甲洲和于天放威震北满。

到了1933年,部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数也达到了千余人的规模,此时的于天放,既能和志同道合的战友们并肩战斗,又是在保卫家乡赶走侵略者,这一段日子,是他一生中最为畅快的时光。

但情况很快急转直下,随着日军对抗联队伍的围剿力度增大,于天放和部队也开始陷入极端苦难的处境中。

首先是敌人实施了多个残酷政策,比如“铁壁合围”、“篦梳山林”,成百支讨伐队对抗联进行了疯狂围剿,这么以来,本身就兵力弱于日军的抗联,活动范围越来越小,不得不开始往深山里转移。

其次,为了彻底封死抗联,日军又实施了“归屯并户”、“集团部落”等计划,把老百姓赶到一起,以断绝百姓暗中支援抗联的渠道。

如此一来,抗联就无法获取到物资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抗联几乎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粮食早就断了,不得不靠着树皮、草根果腹,而御寒的棉衣更是奇缺,导致战士们在零下几十度的深山里苦苦支撑。

仅仅是物资上的缺乏还在其次,弹药、枪支以及医药更是缺到了极点。

更要命的是,敌人一边封锁一边继续加大围剿的力度,导致抗联队伍越打越散,并且,因为有人实在扛不住这种苦,队伍里也开始出现叛徒。

于是,于天放的战友们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一个接着一个的倒下,先是张甲洲,在一次转移的过程中遭到伪军伏击后牺牲,年仅30岁。

之后,当初同与于天放返回东北的张文藻也牺牲在了汤原,不仅如此,曾指导帮助巴彦抗日游击队创建成立的赵尚志将军,则因为叛徒的出卖,壮烈牺牲。

由于接连损失,曾经在巅峰时期高达三万余人的抗联队伍,当时只剩下几百人。

为了保存革命火种和实力,抗联领导人最终决定,暂时撤入苏联休整,等到时机成熟后再返回国内。

就这样,抗联主力部队撤到了苏联,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撤走了,留在东北继续苦苦坚持战斗的还有几个小队。

而这其中之一,就有于天放。

在接到抗联总部撤入苏联的命令后,于天放想都没想就选择了拒绝,他在日记里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东北,是我的家乡,我爱家乡,爱这里的一草一木,爱树海无边兴安岭,更爱我的祖国,不管敌人如何残暴,我都决心埋尸故土,不离开东北一步!

但留下来,就意味着要面临更艰难、更危险的处境,而在1944年的12月,因为汉奸的出卖,于天放不幸被日军抓捕了。

这就意味着,最后的抗联小队,在1944年的岁尾,进入到了最黑暗的一天。

被捕之后,于天放从庆安监狱转押到了北安特高课,日军知道眼前这个男人的身份,所以费尽一切心机,想要对于天放实施软化让他投降。

毕竟于天放的地位和影响力在那儿摆着,只要他投降,那对抗联的打击将是巨大的。

但面对敌人的挖空心思,于天放压根儿就没放在眼里,而是时而大吼大叫,时而疯言疯语,搞到最后,就连经验丰富的日军审讯人员都无从下手。

看到来软的不行,恼羞成怒的日军干脆来硬的,什么老虎凳、辣椒水、火钳子,总之就是各种对于天放施展了各种酷刑。

但即便如此,于天放依旧是不说一个字,这就让敌人极为无奈。

但无奈归无奈,日军还不敢杀了于天放,为啥?因为于天放脑子里有完整的小兴安岭地图,日军还指望着于天放能画出来,以便他们利用地图对付苏军。

摸清了日军想要什么后,胆大心细的于天放想到了一个越狱计划。

他先是表面上答应可以画地图,然后以身体遭受了严刑拷打需要恢复为又来拖延时间,同时暗中查看出逃路线并计算出逃时间。

当时正值冬天,在东北生活多年的于天放知道,此时即便是逃出去,外面天寒地冻大雪封山,且没有粮食物资,照样会被日军抓回来,所以必须等到春天才能行动。

只要到了春天,树木枝叶茂盛,就能很好隐蔽身形,同时越往后山里的野果都长成了,那就能找到吃的。

所以,于天放开始了耐心的等待,不过当时他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自己究竟被关在哪里。

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大概位置,那么就无法提前规划出逃出监狱后的路线,一旦如此,到时候漫无目的的跑万一迷路,那后果不堪设想。

可日军在转移他的时候,刻意给他蒙上了眼睛,并且开车兜了好几个圈子,就是防止于天放知道自己在哪里。

而监狱中高墙大院,牢房里更是只有一个小小的窗户,根本看不到外面的情况。

怎么办?关键时刻,于天放发挥了自己善于分析和计算的天才一面,他通过隐约听到的汽笛声,判断出自己距离火车站不太远,又根据每天照进牢房的太阳光线,计算出监狱所在的经度和纬度。

有了大概的经度和纬度,于天放开始使用排除法,把这条经纬度上的几个城镇一一筛选,最终筛选出附近有火车站的地方。

就这样,于天放计算出了他被关在了北安,所以不得不说,有时候知识真的是力量。

而有了具体位置后,于天放脑子里就清楚多了,毕竟他在东北生活战斗多年,绝大部分地方的地形、地貌他都了如指掌,哪里有山,哪里有水,哪里有密林,甚至道路通向哪里,他都极为清楚。

所以很快,一条出逃路线被他计算了出来,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等待时机。

到了1945年的7月,东北的青纱帐起来了,大山里的各种野果也熟了,于天放意识到,越狱的机会来了。

他以加快速度画地图为由,向看守提出需要解开手铐,而急于得到地图的日军也没怀疑,当即就答应了他。

7月12日凌晨,于天放看一个看守喝的醉醺醺的,马上就决定出逃,他叫来看守,说自己要上厕所,看守也不疑有他,迷迷瞪瞪的就把于天放的牢门打开。

同时,关在三号牢房的赵忠良,也按照之前与于天放的约定,称自己也要上厕所,而已经醉到不行的看守同样也给他打开了牢门。

两人出来后,趁看守不注意,一个猛击就将其打晕,然后从他身上拿到钥匙后,打破走廊尽头的窗户,直接从三层跳了下去。

之后,为了缩小目标,两人约定天亮后在北安铁路桥会合,随后,两人一左一右,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之中。

等到日军得知于天放越狱时,他已经逃到山里了,而文章开头的那一幕,便是发生在这个时候。

遗憾的是,于天放一直等到天亮,也没有等到赵忠良,后来他才知道,赵忠良被搜捕的日军追上了,最终不幸牺牲。

在此之后,于天放一路走一路藏,有时候藏在山里,有时候藏在百姓家,就在他走到讷河县的老莱村时,得知了日本投降的消息。

得知消息的那一刻,于天放是既喜又悲,喜的是这一天终于到来,而 悲的是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友,再也看不到这一幕了。

1945年11月,于天放出任黑龙江军区副司令员,又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之中

1954年,已经担任黑龙江省政府副主席的于天放,参加了这一年的国庆典礼,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握住他的手,幽默的说,“天放,抓不到;今天,见到了。大智大勇,人民英雄!”

于天放是幸运的,他经历了艰难困苦的抗联时期,最终看到了东北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而在他的身后,还有许多留下名字以及没有留下名字的抗联英雄,正是他们的牺牲,才有了最后来的胜利!

0 阅读:1

史晓生追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