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儿个就来讲讲唐代那大名鼎鼎的名医孙思邈!
孙思邈生于公元 541 年(也有说法是 581 年等,存在争议),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这可是被后人尊称为“药王”的厉害人物。他打小就聪慧过人,七岁进学堂,一天能背上千字的课文,到了二十岁,诸子百家的学说都能信手拈来,还喜好钻研佛经。洛州总管独孤信见了他,都称他是个神童,只可惜这小地方难以让他大展身手。
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 579 年),朝廷老是变乱,孙思邈干脆就跑到太白山隐居去了。在那儿,他一边苦心钻研医术,亲自采集药草验证民间药方,一边热心给人治病,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就这么过了近 30 年,他把自己的行医经历编撰成书,也就是那大名鼎鼎的《千金方》。这书共 30 卷,分 233 门,约 53 万字,那可是推动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大发展。
隋文帝杨坚辅政北周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他以生病为由拒绝了。他还曾跟亲近的朋友说,五十年后会有圣人出现,到时候他才会出来帮助救济百姓、治理天下。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征召他进京,太宗见他容貌气色堪比少年,想要授予他爵位,可他坚决不接受。唐高宗李治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高宗召见他,想拜他为谏议大夫,他又坚决谢绝,只把弟子刘神威推荐进了太医院。
在医案方面,传说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怀孕十多个月无法分娩,群医束手无策。唐太宗请孙思邈诊治,他让宫女将一根红绳系在皇后的手腕上,自己捏着绳的另一端“引线诊脉”。诊脉后他认为皇后腹中胎儿不顺,应扎针,扎针后皇后果然痊愈并诞下皇子。还有一个“坐虎针龙”的传说,说孙思邈采药和治病时用毛驴驮人载药,一次毛驴被老虎吃了,但孙思邈仍医治了老虎,老虎后来就陪伴在他身边驮人载药。后来又有老者前来求医,孙思邈让他现出原形才为他诊病,原来老者是东海龙王敖广,孙思邈用针灸救下龙王,龙王为报答他,为他站班守卫,助他悬壶济世。当然啦,这些传说给孙思邈的医术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孙思邈的主要著作除了《千金方》,还亲自为《老子》《庄子》编写注释,撰写了《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数》《会三教论》各一卷。其中《千金方》分为《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之所以取名《千金方》,是因为孙思邈认为人的生命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胜于此。这书综合了《黄帝内经》及之后医学家的学说,对日本和朝鲜的汉医也影响很大。据不完全统计,从元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千金方》共刊印了 62 次,仅次于《黄帝内经》。
在中医流派方面,孙思邈被认为是千金派的创派祖师。千金派的创派是在大唐帝国时期,那时物质文明发达,人们追求高尚医德,孙思邈在著作中提出了《大医精诚》篇和《大医习业》篇,强调医生的行为规范。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也是千金派得名的缘由。
孙思邈对后世的影响那可太大了。
在医术成就上,他对外科疾病的诊断运用整体思想,审证求因,四诊合参,断病之浅深,对后世外科学影响深远。
在内科方面,对疾病分类诊断、治疗有科学建树,重科学、重预防,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对继承和发掘中国医学遗产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妇科和儿科方面,他把妇人病置于诸病之首,对妇女生理、病理特点研究深入,其著作是妇科专著的基础,为后世中医妇科学的分科奠定基础;在儿科方面,他提倡小儿疾病独立分科,重视儿科的护理保健等,他的儿科论述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儿科学专著,对后世儿科学发展影响深远。
在医德建设方面,他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较为系统完整地提出了中医的医德建设,为后世医者树立了榜样。
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 682 年),孙思邈去世。遗嘱中要求葬礼从简,不用冥器陪葬,不用牲畜祭祀。
据《旧唐书》记载,孙思邈死后一个多月容貌都没有改变,人们将他的遗体抬入木棺中感觉只有一件空衣服的重量,当时的人都感到惊异。总之,孙思邈以其卓越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医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为后世所敬仰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