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圣相”,谥号文正,仕途完美,主编了两千五百卷巨著

刘涛慢叙历史 2024-02-12 13:07:34

看的顺眼请点个关注~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供君解闷~

谥号文正(或者文贞,因为北宋为了避讳宋仁宗赵祯,将这一谥号从唐朝的文贞改为文正),是古代文臣追求的顶点,能得到这个荣誉的,寥寥无几,宋朝前后数百年,得到这一谥号的,仅有十个人,其中就包括了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等名臣,但开创宋朝谥号文正的,后世的名气却并不大。

更奇怪的是,这位宋朝第一个文正公,在当时被称为“圣相”,是所有宰相的标杆人物,堪称全天下一等一的天皇巨星,文臣士子争相趋附的偶像,他还主编了多达两千五百卷以上的浩瀚巨著。这般人物,为何在现代,却并不怎么为人所知?

后唐年间,河北一个姓李的家庭出生了一个男孩,取名为李昉。昉者,明亮、开端的意思,给儿子取这个名字,李昉的父亲就是希望儿子能够光大门楣。

李昉的父亲李超在后晋做到了工部郎中,因为他兄长,时任右资善大夫的李沼没有儿子,就将李昉过继到了兄长李沼膝下。

后汉年间,李昉参加科举,一举考中了进士,担任秘书郎。他工作过程中,得到宰相冯道的看重,提拔去了弘文馆(与他一起得到提拔的还有一个胖胖的年轻人,名叫吕端,后来也是北宋名相)。原本李昉前程广大,但李昉的族叔,官至侍中的李崧得罪了当时的宰相苏逢吉,苏逢吉想方设法诬告李崧下狱,李崧在监狱中破口大骂皇帝昏庸,激怒了后汉隐帝,被全家抄斩。李昉一家侥幸没有被牵连,但李昉本人的前程暂时就没了啥指望。

不过,后汉一共就四年,李昉还是很快就出头了。后周建立后,李昉跟随大军出征,担任军中记室,掌管军中的文书,向朝廷汇报进展。柴荣很欣赏李昉在奏章中展现的文采,大军凯旋,李昉被提拔为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后周末年,李昉母亲病逝,回家奔丧,恰好避过了陈桥兵变带来的朝堂变动,回到京城担任中书舍人。恰好这时候,镇守扬州的藩镇李重进表态想要回朝拜见新皇帝赵匡胤,李重进是前朝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多年来跟赵匡胤平起平坐,赵匡胤篡了后周皇位,担心李重进对自己不满,也怕俩人见面闹翻,导致南方大乱,就不想见李重进。李昉为赵匡胤写了一道诏书,找足了理由拒绝,也给足了李重进面子,让李重进不能进京,还找不到发作的理由。赵匡胤对此大为欣赏,打算提拔李昉。

然而,当时担任礼部尚书的陶谷是李家的仇人,当年也参与过陷害李崧的阴谋,他极力反对提拔李昉。陶谷是前朝旧臣,第一个拟定了周恭帝禅让的诏书,算是劝进有功。赵匡胤不能为了个舍人得罪尚书,只好将李昉贬到衡州做知州。

过了几年,赵匡胤又想起李昉的才能,调他回京城打算委以重任。陶谷又跳了出来,弹劾李昉给亲戚谋求京城官职。有看不过眼的大臣为李昉说话,可赵匡胤还是将李昉贬去外地做了行军司马,直到五年后,陶谷病重不起,李昉才得以回京,再次担任中书舍人。

隔年,陶谷病死,在宰相赵普的举荐下,李昉主持了当年的科举考试,三年后,他又主持了下一届的科举。科举后的宴会,赵匡胤发现李昉的位置在翰林学士卢多逊的后面,就询问原因,有官员说卢多逊是翰林学士,李昉只是个直学士,所以如此。赵匡胤当场提拔李昉为翰林学士,坐在了卢多逊的上首。

卢多逊就此记恨上了李昉,后来时不时的搞点小动作,李昉却始终没有表示,对待卢多逊如同好友一般,哪怕卢多逊试图栽赃给李昉,李昉也没有向皇帝告状,只是慢慢疏远对方。多年后,卢多逊牵连进了赵廷美谋反一案,朝廷命李昉牵头审理,李昉没有落井下石,保住了卢多逊的性命,流放到崖州。朝堂上下都认为李昉有容人之量。

宋太祖年间,李昉的官路不怎么顺畅,在京城和地方来回周转,开头是中书舍人,最后还是中书舍人。

宋太宗即位后,李昉被提拔为户部侍郎,奉命修撰《太祖实录》。《太祖实录》失传,但在历史中流传的些许文字里,可以看出李昉将陈桥兵变写成是赵匡胤被迫而为,而且赵匡胤是从国家江山社稷出发,主动传位给赵光义。

这两个关键点的处理非常符合宋太宗的心思,李昉又有足够的资历,官职如同火箭般提拔,做了三年的户部侍郎后,升任工部尚书,四年后,升任参知政事,位列宰辅,同年被任命为平章事,次年授中书侍郎,成为朝堂上最顶级的文臣之一。

与当时朝廷上大部分官员不同,李昉不支持宋太宗北伐辽国,他认为朝廷粮草不足,不是决战之时,应当积蓄财物,励精图治,等待时机再一战而定。宋太宗不听,领兵北上,结果“高梁河车神”之名响彻后世。

北伐惨败,朝廷风向大变,又认为辽国会趁机南侵,要征发河南和河东多地的百姓参军,八个壮丁就要有一人从军。李昉极力进谏,说河南河东的百姓惯常从事农业,不谙兵事,要把农民训练成士兵,要耗费大量时日,不仅需要钱粮支撑,还不利于当地的农耕。而且农夫大规模从军,会导致人心惶惶,为了不去前线送死,难免有百姓啸聚山林,到时候河北有辽军,河南有盗匪,必将动摇国家根本。

进谏的同时,李昉还顾及到皇帝的面子,继续建议说如果皇帝认为诏书已经下发,收回来颜面不好看,就派遣官员到河南河东,尽量减少征发百姓的人数,安定百姓,如果人心不稳,官员有见机行事的权力,可以暂缓征发。

宋太宗连连点头,采纳了李昉的建议,河南河东无数百姓得以安生。

主持中书省工作时,遇到请求提拔的官员,李昉一概当面拒绝,然后他会暗中观察,若是有才能的,就拖上一阵子,再委以重任,若是才能不足的,则私下派人请来,和颜悦色的说明理由,指出对方存在的不足,希望能够加以改进。

有人不理解,询问他:“您不提拔才能不足的,我们都理解,可那些德才兼备的,您这么做,他们都不知道您付出的努力,身居高位后也不会对您有什么感激,没准还会怨恨于您,这又是何必?”李昉笑道:“任用贤才是陛下的权力,我如果应允别人请求提拔的要求,那就成了贩卖私人恩惠,而且有结党营私之嫌。所以我必须当面拒绝,再过上一阵子向陛下举荐,这样他不知道是我推荐的,只会认为是陛下慧眼识珠,将来就会对朝廷感恩戴德,这才是士大夫推荐贤才的办法。”

听说此事后,宋太宗不由得感慨:“李昉两次执掌中书省,正直无私,正可谓善人君子啊。”

在宰相位置上前后做了将近十年,七十岁的李昉请求退休,宋太宗准许他以特进、司空的官职致仕,在京城闲居,每逢朝廷宴会,都会请李昉参加,且位列宰执的位置,每年宋太宗也都会特地给李昉赏赐。

996年,李昉跟随宋太宗到南郊祭祀,他年纪太大,过程中不慎摔倒在地,就此病重不起,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二岁,谥号“文正”。

李昉做宰相时,并没有很多拿得出手的政绩,但他为人正直,兢兢业业,公认的有宰相度量,病逝后,百官都认为李昉是宰相的标杆,到后来甚至以“圣相”称呼。

做官是标杆,做文学家,李昉更是历史上不可忽略的大家,他沿袭白居易的诗风,是“白体诗”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文集五十卷。他主编了著名的《太平御览》一千卷,搜罗浩繁,保存前代文章不计其数;《太平广记》五百卷,多有神仙鬼怪,逸闻琐事,是小说家之渊海;《文苑英华》一千卷,辑录南朝南梁到唐朝诗文;他还参与编纂了《旧五代史》,是五代到北宋年间首屈一指的文学家和学者。

21 阅读:12898
评论列表
  • 2024-08-18 11:15

    司马光称号最不正,反对变法第一人

  • 2024-09-30 16:36

    宋朝军政最一流的人物就是范仲淹。。。。

  • 2024-03-19 10:13

    文才是文臣最高谥号王安石就是追封谥号文,王文公

    远见 回复:
    韩愈,韩文公
  • 2024-09-27 12:40

    曹操官渡之战头风病发,被陈琳一篇文章吓出一身冷汗,然后不头疼了,当时就说 文略再高,也得需要武略相济。糯宋的文正那么多,可也不能统一全国,还丢失交州[笑着哭] 还低声下气,可见文略再高,也不能在诸国诸族之间立足

  • Eric 5
    2024-05-08 22:15

    最高的就是单字 文 吧,整个历史上就两个人 王安石 韩愈

    用户10xxx61 回复:
    王安石想革士大夫的命,本身又是道德模范,死后士大夫就是不给正。
  • 2024-02-16 23:51

    谥号文正确实是文臣顶峰了,更好的谥号也就是诸葛亮的忠武了。

    San Peter Black 回复:
    忠武通用,最高
    苏格拉没有底 回复:
    中武是通谥,文武都能用,但因为诸葛亮的原因明显是在文正之上的
  • 2024-07-24 10:24

    做人,做官,做臣子,一代圣相当之无愧[点赞]。

  • 2024-04-03 10:14

    都是最软弱又最扯淡的北宋开始的

  • 2024-04-19 05:01

    北宋,呵呵。

  • 2024-03-16 10:12

    比不上范仲淹

    fyf 回复:
    后世谈文正公,都是谈范老板![呲牙笑]
  • 2024-09-02 18:40

    文人吹牛逼厉害!武将不会吹牛逼!

  • 2024-10-28 13:30

    也就是在大宋,不然司马光有什么资格

    烟火人间 回复: 用户10xxx61
    私德、人品是没问题,可做的事忒不招人待见,要不是有资治通鉴,他照样得被喷成翔
    用户10xxx61 回复:
    司马光从道德来说没得黑,但是做事真的很士大夫。王安石也是道德模范,却是站在士大夫对立面,死后士大夫想黑也没得黑,只能给个“文”来恶心人。
  • 2024-10-04 03:28

    比来国公寇准还牛逼!🙄️🤒️🙄️

  • 2024-03-29 09:02

    几代都不封一个,被乱封拉低了标准,就跟封禅一样

  • 2024-03-04 19:01

    宋朝一共有十二人谥号文正,但只有在范文正公之后文正才成了文官的最高谥号

    悲伤式结局 回复:
    你也是人才、为了避讳才把文贞改成文正的,本来就是一个谥号
    鉴山沮水 回复:
    仁宗之前并无文正,李昉谥号应是文贞,仁宗后改为文正。王旦也是这种情形。

刘涛慢叙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