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武将浩瀚如星,漫天辉光中,赵云格外亮眼,他总以一袭白袍出场,重情重义,英气逼人,故而人气尤高,男女老少,无不对其故事津津乐道。
赵云的名气,这显然是得益于半真半假的《三国演义》所赐;但读三国之人,往往疑惑于一点:能文能武,有情有义的赵子龙,为何始终得不到刘备的重用?众说纷纭,甚至有流言云:白帝托孤时,刘备直言赵子龙不堪大用。由此,甚至有人大放厥词,道刘备少一双识人慧眼。
这自然是无稽之谈!白帝托孤时,刘备已经吞下了贸然进攻带来的苦果,老臣心腹为数不多,尚且在忠臣中制造矛盾,这显然不可能是刘备会做的事情。
可根据史料记载,赵云一生虽说官运亨通,但却是少有战功,刘备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名不副实
赵云实际上是一个被演义美化非常严重的将领,赵子龙七进七出长坂坡被口口相传,为他赢得了家喻户晓的名声,但我们从历史严谨的角度去看,赵云实际上远不如人们认知中的他那般出色,可以说一个有点名不副实的将领。
赵云在史书记载里,共有五次涉及战争,战胜者只有四次,战功方面远远不如关张二将。
其一是子龙长坂坡救阿斗母子:赵云抱着刘备的儿子刘禅,与乱军从中杀出,幸免于难,而赵云抱着弱小的孩子,即后主刘禅,保护甘夫人,即后主刘禅的母亲。
其二依旧是救阿斗,这是孙夫人想回东吴,以阿斗为人质:孙权听到刘备进军西川,于是私下里要接孙夫人走,孙夫人打算带刘备的儿子刘禅一同,并且以此作为人质要挟,好在张飞、赵云部署军队在江上拦截,才把刘禅带了回来。

其三是刘备入主益州:诸葛亮、张飞、赵云等领兵溯江而上,平定白帝、江州、江阳,只留关羽镇守荆州,分别派遣赵云从外水平定江阳、刘健为,张飞平定巴西、德阳。
其四是随刘备出兵攻打汉中赵云用了“空营计”:赵云率领几十名骑兵出营,正碰上曹操扬兵大规模出击,于是赵云开启大营门,鼓声震天,曹操怀疑有诈命令撤退。
北魏的军队溃散而又会合在一起,而赵云命令箭矢启发。北魏军队惊骇自相践踏,落入汉水而死的人很多,第二天早晨刘备亲自前来看昨天战场说:“子龙一身都是胆”。
纵观赵云生平之战斗,竟然没有一次,是以大将之资独自领兵出战,更少有像关二爷关羽那样镇守一方,蜀汉地少人少,如果有一名将可以领兵破敌无数,为何不尽其才干而用之呢?显然,赵云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此外,当你仔细阅读史料你就会发现,刘备对赵云的任命,足以见他眼光独到,不愧是一代枭雄!
人尽其用
史书记载,赵云长期跟随刘备在中军作战,做的工作类似于今日的警卫部队,赵云官至中护军,中护军就是掌管禁军的武将,此外也管理将领升降,考核将领业务功绩,在东吴,担任这一职位的人有周瑜,在曹魏,担任过这一职位的有曹洪陈群司马师,官位如此,看似地位很高,实则不然。
在三国鼎立需要扩张的时期,一员大将不能独自领兵作战,自然要落人下乘,毕竟蜀汉领土范围小,人口少,如果一个将领不能独当一面,而只能坐镇中央随刘备出战,那么他对王朝扩张的影响力又能有多大呢?他在军中的威信又有多高呢?所以赵云的职位是不如关张马黄,这与军功是直接绑定起来的。
不过这样一个不高不低的工作,却是最适合赵云的,为何这么说,我们回到史料中来,上文分析了赵云的战绩,我们可知道,赵云战功多建立在作为一个救火队员的基础上。

比如说他救甘夫人阿斗,阻拦孙夫人回吴,这些任务更像是领导的私家事,而且类似于特种作战,需要个人武艺高强,对领导忠心耿耿,但赵云之武艺赵云之胆识赵云之忠心,都是三国诸将中最为顶尖的,故而让他任此职位,不可谓不妙。
此外,赵云素有儒将的美名,赵云饱读诗书,知晓大义,史书记载,他有两次上书的记录:
一次是刘备入主西川时,刘备平定益州之后,有人主张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赵云反驳说:“霍去病曾说过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现在贼人并非只有匈奴只有一个,天下尚未平定,所以还不到安定的时候。必须到海内一统,再使众人返回家乡耕种土地,这才是最好的决定。他还认为,还民桑田,与民休息。以此做为税收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北伐大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面对如此有理有据的计划,刘备当即便采纳了赵云的建议。

一次是刘备伐东吴时,劝阻刘备。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但大喜撞大忧,吕蒙夺取了荆州又杀掉了关羽,这又间接导致了张飞之死。
此情此景,刘备很难不出兵讨伐,但就在此时赵云却逆风而为,上谏说:“如今汉贼是曹操,而并非是孙权。如果要兴复汉室,则必须联合东吴共同与曹操为敌方可。此外,一旦与东吴开战,那么战争必然很难快速结束,之于国力,耗费巨大。”
赵云对局势的洞察力,在这两次上谏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样一位知晓大义,能文能武的侠肝义胆之将,能用,却不能重用。不用该将,家族集团无人保护,重用此将,攻城略地则必然草莽!
赵云担任中护将不久,刘备就在伐吴之后病逝了,按照一般王朝的剧本,赵云的作用会伴随着蜀汉王朝的巩固越发降低,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将在军中扮演一个位高无权的位置,但赵云将军作为皇室保卫者最后一个任务,却在白帝城托孤这场大戏上展开。
白帝托孤
白帝托孤,是三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一代英雄刘备此时已经在病榻上无法坐起,微弱的呼吸伴随着阵阵哭声,榻前围着蜀汉重臣,在白帝城这样一个尚且荒凉的寝宫内,刘备留下了在这个世界最后的声音。
刘备托孤,重头戏刘禅拜相为父已经不必赘述,这段君臣佳话在无数的文学戏剧影视作品里演绎了一次又一次。但除此之外,刘备仍有一言送于他的禁军司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这句话就非常值得玩味了。
历代托孤大臣,往往都被分配了异于寻常官吏的任务,赵云也不例外,但刘备的命令的确很奇怪,因为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要赵云看好自己的儿子。
赵云一员武将,以服从为天职,看好刘备的儿子,那总不能是如同张居正一样当天子老师吧?所以赵云其实能做的,就是保护好皇室集团的生命。

禁军保护皇帝那不是天经地义吗?实则不然,禁军在历朝历代都是双刃剑,譬如古罗马的禁卫军,往往可以操纵皇帝的废立;清代的丰台等大营的京军,军权若不掌握在皇帝手中,随时都有可能成为废掉皇上的最快一把刀。
故而刘备必须将赵云这位禁军头子和自己的儿子绑定起来,以此保护自己刘家不被威胁,但这个念头也许并不是刘备这句话的唯一目的,很有可能的是,敲打那位“彼可取而代之”的相父也同样重要。
有一种观点认为,刘备是以仁义治国,他所作所为必然不是后人猜测的那般厚黑,但读史之人,多想些从来没有坏处。
诸葛亮是军师谋士,有经天纬地之才,但说到底不是自己人,也不属于蜀地原本的世家集团,将自己的基业全权托给一个外人,刘备总要留一个保险在,那么保险机制在哪里?那个保险由谁担任?举国上下,没有一个人比赵云更合适了。

事后来看,赵云所作所为实在是符合刘备的预期了,赵云虽老,但依然是蜀汉军中最有威望的一员大将,有他在,军中根本掀不起一点反叛刘家的浪花。而孔明先生,则不负所托,终身献给了北伐大业。
如今再看这一处小小的历史浪花,我们不禁感慨,刘备不愧为一代枭雄,用人之高明,实在佩服!赵云有忠有义,有胆有识,刘备抓住了这名将领的所有优秀品质,并将他完美的融入到了自己的统治体系和家族的安全系统中,故而赵云终生,虽少有重用之时,但对刘家而言却是最好的安排!
小叶
伐吴也不能算错误,如果拿下吴国,那么蜀吴地盘合一真可以对抗曹操,错就错在没打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