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梁陈方案”实施,古城墙没有被毁,那么古都北京将惊艳世界

陋室文史 2024-07-05 14:53:25

早在1948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就为保留北京古城墙,而做过不懈的努力。

1948年,梁思成将他绘制的《全国文物古建筑名录》上交,其中特别指出,北京是世界现存最完整的中古都市,具有极高的价值。

举成当年梁思成为了保住北京城墙,还建议转移行政中心,西迁月坛公主坟一带重建北京,原本城区当做历史博物馆,只可惜这个建议未被采纳。

梁思成之所以在文化论者中惨败,这还要从郭沫若为首的拆派开始说起。

为什么拆

上世纪50年代,对于北京古城墙的取留问题分为两个派别,一派以郭沫若和林徽因为首,另一派则以郭沫若为首。

之所以拆派十分坚定,并不是他们不熟知北京城墙的宏伟壮观,也不是不了解北京城乡历史文化, 而是现实原因决定的。

其实北京城墙早已损毁,在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战争中遭受多次破坏,早在八国联军和义和团时期,北京城墙就有损毁。

时间一晃来到北洋政府时期,当时的政府为了全面接轨西方,于是在城中修建了许多的铁路,由于这些环形铁路修建,所以政府就拆除了几处翁城。

作为文化的寄托,此时的北京古城早已不完整,作为文化寄托意义已经大减。

日本占领北京期间,是北京古建筑遭受破坏最严重的时期,即便是和平解放北京,北京的古建筑也早已千疮百孔。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全国上下积贫积弱恢复和发展经济,强大国力才是主流话题,由此保护古城,保护文化的重要性反而被忽视。

1952年开始,北京外城墙被拆除,1953年拆除大量古建筑为交通腾地方,之后1957年拆除永定门城楼箭楼。

此后陆续的拆迁工作,大部分是以阻碍交通为借口。

据说此举直接把林徽因气的卧病在床,梁思成更是留下哭古城墙,哭城楼的故事。

按道理讲梁思成与郭沫若都是一流知识分子,没道理梁思成会在文化的较量中惨败。

这其实除了发展需要之外,更多的还是因为这项决策的背后,有苏联专家的参与。

决策始末

如今的北京城已经逐渐蜕变成一个繁华的现代都市,属于历史的古老气息反而越来越少,这一切都源自于建国初期那次对北京城建设建议的交锋。

这一次,守旧派惨败。

新中国刚刚建国,作为百年积贫的代表,新中国必须通过国家首都来改善世界对中国的印象,由此将北京作为门面修建的富丽堂皇,符合当时国家的需要。

因此,北京城的改造迫在眉睫。

在这次改造中,梁思成与陈占祥作为顶级建筑师和城市规划专家,应邀前往。

在众多专家的激烈讨论之下,很快数个改造方案就被提出,正当所有人在方案选择上艰难选择时,苏联专家跳了出来。

苏联专家巴兰尼可夫认为,应当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同时在街道两侧建立首都的行政中心。

由于苏联是经过大农场大机械化而发展了的国家,所以这一位苏联专家的眼光局限于苏联的成功经验上。

在他看来,城市与工业密不可分,而以当时北京的现实条件,高耸的城墙围绕的城市,严重限制了工业化发展。

于是为了改造北京成为一个合格的工业化城市,苏联专家认为必须推倒古城墙为工业发展腾出地方。

梁思成与陈占祥明白,来自苏联专家的一厢情愿,是完全违背城市规划训练基本原则的。

另外苏联专家的这项规划,还忽略了北京市日常居民生活环境的规划,以及一旦建成后交通设施的安排。

可以说这一项规划对北京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几乎等于推倒重来。为了阻止这个规划的实施,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梁陈方案。

梁陈方案

“50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对的。"

这是梁思成在得知北京城墙被拆结局不可逆转时留下的话语。

时至今日,历史证明了他眼光的独到之处。

在他设计的梁陈方案中,认为必须首先保护北京整体,同时将行政中心摆在未开发的北京城西郊,由此北京就有了足够的空间进行发展,同时降低建设成本。

其次,北京各区域之间工作地点应该统一,避免跨区域上班,由此就能够解决北京的交通拥挤问题。

随后在城市的具体划分中,南北有名胜古迹,可以用来观光游览和文化教育,东面可设定为老城区,西面有充足的资源作为新城区。

可以说如果这套方案当年成功实施,北京将成为一个保留了大量古元素文化, 同时又具有生机勃勃活力的现代化都市。

他们将这套方案打印了上百份,希望各级领导能够采纳,结果却引来了北京市建设局领导的强烈反对。

在他们的主导,苏联的影响力之下,最终苏联专家巴拉尼可夫这一套未经详细推敲的方案反而得到了通过。

在这套方案中留下的隐患,如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等,在今天全部一一展现,现在想起当时梁思成的话,在追悔莫及也无济于事了。

其实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梁陈方案未被采纳,有人员的因素,更多的还是历史的局限性。

当时的国情更加偏向于生产,同时老百姓对于封建主义痛恨,更愿意把拆除古建筑当做发泄。

总之,北京城古建筑的拆除,是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共同结果。

结语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如果梁陈方案被采用,今天的北京足以惊艳世界,而不是今天新中有旧,没有明显特点的城市形象。

只可惜,当年梁思成二人的良苦用心,直到今天才被国人理解。

不过当古元素越来越少,残缺的文化,也在慢慢蜕变成了一种美的元素,或许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北京城又将蜕变出属于自己新的城市文化。

来源:中国知网《历史地理视角下“梁陈方案”始末的探究》姚子刚、杨昌宇

2 阅读:681
评论列表

陋室文史

简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