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楼市”还是“保债务”?国家做出选择,2025年房价走势清晰了

楚风文史 2024-11-21 03:40:0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最近,关于楼市的争论可谓是越来越激烈:是要“保楼市”,还是“保债务”?国家终于做出了决定,这一选择将直接影响2025年的房价走势。

不少人担心楼市还会跌下去,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环境,而另一些人则看到了希望,认为这次政策调整能给市场带来新的动力。

那么,国家的选择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怎样的影响?如果你还在猜测房价会怎么走,2025年的走势是否真的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清晰?

房地产的寒冰时代

楼市降温已成不争事实。2024年前10个月数据显示,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同期大跌24.8%,销售额和房价也分别下滑29.3%。

购房需求持续萎缩,开发商频频爆雷,一些城市甚至出现大规模烂尾楼现象。长期被视为经济支柱的房地产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

房价下跌引发了观望情绪,市场陷入了恶性循环。投资客纷纷撤离,刚需群体也开始犹豫不决。

房地产行业的萧条已蔓延至上下游产业链,建材、家电、装修等相关行业都受到波及。这种寒意不仅体现在数据层面,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心理。

年轻人"躺平"思潮与"北上广深"人口回流现象相互叠加,加速了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断崖式下跌。

房企融资渠道收紧,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偏好明显下降,导致许多在建项目资金链断裂。

这种影响已经渗透到城市规划层面,一些地方政府被迫调整土地出让计划,商业中心区建设放缓,城市更新项目搁置。

与此同时,租房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长租公寓运营商相继退出,而"合租经济"却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反映出居住需求的代际转变。

传统的"房住不炒"政策在新形势下面临着实施困境,需要更精准的政策工具来平衡投资与居住的双重属性。

地方债困局迫在眉睫

2023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达到40.74万亿元,这个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债务规模庞大背后是地方政府日益沉重的财政压力。

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支出等刚性需求与有限的财政收入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一些地区已出现债务违约风险,这不仅影响政府正常运转,还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维护等民生领域的支出被迫压缩,老百姓的获得感受到影响。地方债务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土地财政依赖症,过去二十年,土地出让金一直是地方政府的"救命稻草"。

随着房地产市场降温,这个财源正在逐渐枯竭。一些地区通过设立各类政府投融资平台来变相举债,但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挪用专项资金,甚至出现拖欠教师工资、延迟发放养老金的情况。

与此同时,新基建、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进一步加剧了地方财政的压力。

一些城市为了完成GDP指标,不惜举债上马一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这种短视行为更是雪上加霜。

疫情后期的大规模核酸检测支出,也给地方财政带来了额外负担。如何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实现财政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变局之下的救市战略

国家终于在2024年出手了。增加6万亿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未来三年每年追加2万亿元用于置换隐性债务。

这笔资金主要用于降低地方政府的利息负担,预计五年内可节省6000亿元利息支出。政策重点瞄准了隐性债务这个痛点,通过发行专项债券置换高息债务,为地方政府解绑。

这种方式既能规范债务管理,提高透明度,也能缓解地方政府的即期还款压力。资金投向将覆盖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等多个领域。

这项政策的出台体现了中央政府的远见卓识,不同于以往的"大水漫灌"式刺激,而是采取了更有针对性的"精准滴灌"策略。

通过建立债务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对不同地区实施差异化的债务置换方案。同时,引入市场化机构参与债务重组,通过债转股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

政府还在探索建立常态化的债务监管机制,包括信息公开平台、债务风险预警系统等。为了确保资金使用效率,还将建立项目储备库,优先支持那些具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

这些措施的组合拳,既体现了问题导向,又突出了系统思维,有望成为化解地方债务的突破口。特别是,政策设计中还包含了防范道德风险的考量,避免出现"边际宽松、边际举债"的问题。

2025房价走势预判

房价下行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预计2025年全国房价还将下跌20%-25%。不过市场分化明显,一二线城市凭借人口净流入优势,房价可能相对稳定。

三四线城市因人口流失严重,将面临更大下行压力。政策效果需要时间发酵,市场信心恢复也需要过程。

直到2027年,房价才有望迎来实质性回暖。城市化进程的重心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这种转变也会影响未来房价走势。

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收入增长受限等因素,都制约着购房需求的释放。房地产市场的深层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房住不炒"已经从政策口号转变为市场共识。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住房需求转型,将重塑市场格局。老龄化加速推动养老地产兴起,而年轻人的居住偏好则更倾向于便利性和性价比。

智能家居、绿色建筑等新概念的普及,也在重新定义房产价值。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新兴城市群的崛起可能改变传统的区域房价格局。

都市圈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将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科技创新对城市发展路径的影响日益显著,新基建布局可能催生新的价值高地。

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也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新的变数,包括跨境资本流动、产业转移等因素都需要纳入考量。

解铃还需系铃人

国家选择了"保债务"而非"保楼市",背后是更深层的考量。地方债务问题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6万亿债务限额只是开始,2029年后还有2万亿棚改债务需要处置。债务问题的缓解有望为楼市注入一剂强心针。

降低债务压力后,地方政府可以更从容地制定和执行房地产政策。完善城市配套设施也将提升区域价值,间接支撑房价。

银行风险偏好改善,有利于改善房地产企业融资环境,减少烂尾楼现象。这种间接施策的方式,可能比直接刺激楼市更有效。

政策设计者显然意识到,单纯依靠行政手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这轮改革更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包括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跨区域利益分享机制等。

同时,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兴产业等方式,为地方培育新的增长极。政府还在探索创新型融资模式,如市政基金、基础设施等,以减轻财政负担。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措施的实施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过去的全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通过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逐步建立起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同时,加强财政透明度和预算约束,防止新的债务风险累积。

《——【·结语·】——》

中国经济正处在关键转型期,房地产与地方债务问题相互牵制,任何一方失衡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国家选择从债务端入手,用温和渐进的方式化解风险,这是一个务实的选择。

市场永远都在变化,但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民生改善。真正的房价企稳,需要居民收入增长、消费能力提升作为支撑。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 《10万亿化债举措出炉,如何影响股市楼市?》

第一财经 《三箭齐发!化债组合拳达12万亿,还首次披露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

0 阅读:0

楚风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