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发动了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却都以失败告终。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德国找不到靠谱的盟友。德国就疆域、人口来说充其量算一个中等大小的国家,但靠着德意志民族与生俱来的严谨性格愣是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拥有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可放眼世界战略纵深、自然资源、军力、劳动力有限的德国显然无法以一己之力单挑其他所有列强。
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可谓四战之地——敌人可以从任一方向攻入德国。因此德国要想参与国际争霸必须寻找盟友。可德国给自己找的盟友实在不敢恭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找了奥匈帝国、意大利、奥斯曼土耳其,可意大利在1915年临阵倒戈投向协约国阵营,而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也是扶不起的阿斗。反观德国的对手英、法、俄、美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最终德国还是没能扛住英、法、俄、美的围殴。
到了二战时期德国还是没能找到靠谱的盟友:意大利纯粹就是一个累赘,日本则狂妄自大到主动去招惹美国。德国就带着这样俩货对抗当时经济实力最强的美国、领土面积最大的苏联、殖民地最多的英国。这几个庞然大物掌握着比德国丰富得多的战争资源,因此德国在二战中再次毫无意外迎来了失败的命运。尤其是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找到意大利这个猪队友这点早已被人编成了段子。
现在网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意大利是德国的敌人,那么德国只需要动用两个师就能解决意大利;如果意大利在战争中保持中立,那么德国只需要抽调五个师进行防守即可;如果意大利是德国的盟友,那么德国需要用20个师的力量去帮助意大利。虽说这个网络段子大概率是后来人编的,但当年的德国难道对意大利的战斗力毫无了解吗?更何况德国在一战中已有过被意大利背刺的经历又怎么会在二战中继续找上这坑货呢?
这样看来战斗力爆表的德国在找盟友这方面似乎确实没什么眼力。可实际上这绝不仅仅只是什么眼力问题。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没找到靠谱的盟友是客观事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德国外交的战术性失策,但其实最本质的原因还是当时的国际形势决定了德国根本找不到什么好的盟友。德国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列强:直到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才诞生。这时英、法、俄等老牌列强早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张。
德国在搭上工业革命快车后只用了40年时间就走完了之前英国用80年时间才走完的工业化路程:1850年至1900年德国的国民生产净产值从105亿马克增至365亿马克。工业生产的绝对值增加了近6倍。从1870年至1900年德国的煤开采量由3400万吨增至1.49亿吨,铁产量由139万吨增至852万吨。在19世纪60年代德国的化学工业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但在1870年至1900年的30年间酸、碱等基本化学原料的产量增加了7倍。
到20世纪初德国工业产值上已超越英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工业实力的提升也使德国的军力在这一时期得以迅速膨胀。一战爆发前德国的陆军实力已被公认为世界第一:拥有81万陆军的德国还拥有克虏伯这样的世界一流军工企业。这一时期德国的海军实力也迅速跃居世界第二。可此时的德国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世界已基本上被英、法、俄等老牌列强瓜分完毕。实力日益强大的德国却没多少海外殖民地。
当时德国需要大量外部市场进行工业产品倾销。因此德国提出各国应当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德国实际上是要在殖民地以及国际金融贸易等方面打破由英、法、俄等老牌列强主导的既定秩序。这就注定德国与老牌列强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德国可以利用英法之间、英俄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分化对手,但从长远来看英、法、俄都无法接受德国强势崛起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冲击。
德国这样的后发国家如此迅速崛起就像是一个白手起家的人经过努力终于奋斗成为富豪,但这种暴发户在那些树大根深的豪门贵族眼中仍是不入流的。德国虽在硬实力方面已超越英、法,但英、法这些老牌列强仍从骨子里就瞧不上德国。法国是欧洲大陆传统意义上的老牌霸主。1870年普法战争的失败使法国丧失了欧陆霸主地位,而德国恰恰是靠这场战争实现统一。换句话说德国的崛起本身就建立在法国没落的基础上。
这样的深仇大恨决定了法国绝不可能成为德国的盟友。与法国隔海相望的英国长期以来对欧洲大陆维持一种均势外交策略:每当欧洲大陆任何一个国家出现独霸趋势时英国都会联合其他欧洲国家进行干预。英国曾先后组织过七次反法同盟打败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也曾联合法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撒丁王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遏制了沙俄的扩张。英国这么做就是为防止出现一个足以威胁自己霸权的欧陆强国。
20世纪初的德国工业产值已超越英国。站在英国的立场来看如果放任德国继续发展势必会威胁到欧洲大陆均势格局进而威胁英国在海军实力、全球金融贸易等领域的优势。显然英、法与德国都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也就自然不可能成为德国的盟友。俄国同样不愿看到自己的西侧崛起一个强大的德国。至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此时孤立主义盛行对德国而言显然也不适合作为盟友培养。
德国环顾当时所有欧美列强一圈后发现只能找那些和自己一样不被老牌列强接纳的新兴国家。1870年才完成统一的意大利同样是一个后发国家。作为后发国家的意大利同样对老牌列强主导的国际秩序存在不满,因此有着和德国大体相似的诉求。奥匈帝国在种族、地缘等方面与德国存在颇深的渊源,但奥匈在巴尔干地区与俄国存在地缘竞争。德国支持奥匈就相当于把俄国推向自己的对立面。
至于奥斯曼土耳其这个“西亚病夫”更是早就被老牌列强瞧不上了。可一战前的德国除了意大利、奥匈、奥斯曼土耳其这些不被老牌列强瞧得上的国家也确实找不到其他可以作为盟友的对象了。等到二战前夕德国的情况就更糟了。这时德国已战败过一次。一战后形成了由英、法、美等战胜国主导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些战胜国本身就是靠打败德国成为既得利益者,因此自然要维护一战后形成的既定秩序。
可德国作为战败方的诉求就是要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这显然又与英、法、美等既得利益者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一战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在作为战胜方的协约国支持下实现独立。二战前夕德国环顾四周发现只有意大利和自己意识形态相仿,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南斯拉夫几乎全都是英、法的盟友。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在欧洲除了找意大利还能找谁呢?
德国除了在欧洲找到意大利之外还在亚洲找到日本作为盟友。日本虽也是一战战胜国,但一直认为自己在一战中所得甚少。日本一直想要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实现自己独霸亚太地区的美梦。这就与同样希望在亚太地区扩张势力的美、英等国构成了强烈的冲突。同样作为后发国家的日本想要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只好找上同样迫切改变现状的德国。最终德、日、意三国结成轴心国阵营走上了挑战全世界直至失败的不归路。
由此可见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没找到靠谱的盟友几乎是必然的。德国作为后发国家是要挑战既定国际秩序的。只有同样在既定秩序下感觉难以出头的国家才会抱着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念头跟着德国玩命。像英、法、美这种国家本身就掌握着世界上大量的资源和财富。这些国家本身就是既定秩序的维护者。德国试图对这些国家维持的既定秩序发起挑战,但最终德国挑战失败并彻底失去了挑战世界霸权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