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的中产崩盘,从教育开始……

金针 2023-09-04 13:57:08

很久以前,电影艺术里尽是浪漫英雄主义。

人们仰望银幕,看英雄救美,看勇者屠龙,看小人物依靠自己的智谋、勇气、以及绝佳的运气华丽逆袭。

后来,电影的目光开始向下看去,人们开始在银幕上看到更真实的,更贴近现实的东西。

洗浴中心的小老板,基层的员工,单亲家庭,疯狂鸡娃,为了一个学区房,假结婚,倾家荡产,为了一个特长生名额家长们尔虞我诈……

这是热播电影《学爸》的故事主线,有网友在看过电影后这样评价:“质疑黄渤,理解黄渤,成为黄渤,孩子的教育真的令人头疼”。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它的核心是考学,是鸡娃,是贩卖中产家庭无处安放的教育焦虑。

影片成功释放了这种焦虑,但最后并没有上演普通家庭逆袭的浪漫英雄主义,而是强行实现了矛盾的和解,即普通人唯有接受躺平。

这让这部影片,更多了一些现实主义。

为什么中国家长,热衷于鸡娃,热衷于各种补习班?我想在我们底层群体的人生视野中,平等的教育,一直是我们头顶看得见的那一缕阳光,和脚下托举我们的那一级阶梯。

“教育能够促进阶层向上流动,改变穷人的前途命运”,这是很长时间里人们心中坚如磐石的信念。

但激烈的就学竞争、极剧的社会分化,在今天让人们深陷困惑和迷茫。

这几年,从“职业教育改革”里中职和普高的招生比例要达到5:5;到“双减”新政落地,减少校内作业量,减轻学生负担,减少校外培训负担,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

再到8月30日,教育部宣布“将有序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解决群众普职分流焦虑问题”。

每一次教育改革政策的落地,都会引发全民热议。

日前,杭州新东方被网红铁头举报违规补课,评论两极分化。有人说“这就是底层互害,有钱人都是上门补课,你还要断了普通家庭的路,还我补习班……”。

也有人说,他的初衷是为了维护教育公平。

此前,“有一半初中生将无缘高中”普职分流的时候,很多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可能读不上高中,又不想让他去读中专或技校,只能疯狂报补习班,长线提升孩子的考试能力。

后来,“双减”来了,现在,要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开始推广普高了,但重点是,高中,依然不是义务教育。

能扩大至多少呢?由原来的50%扩大到60%,还是70%,谁也说不准,依然不是说,所有的初中生都能读高中。

所以,教育公平是个悖论,没有绝对的公平。

这些年,改课本,改教程,改课时,改升学,就没消停过,但家长的焦虑也从来没消除过。

当下的开学季,这种感觉就更明显了。

看看身边的家长,最鸡娃的就是中产,学区房、课内外教育、寒暑假游学……

家长的焦虑感,更多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那些看似近乎魔幻的鸡娃家长,其实是被大环境“逼”出来的。

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其一,收入不平等,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其二,教育回报,也就是受教育程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收入。

过去,人们为什么不鸡娃,那是因为过去小学生精通奥数的回报,还不如精通母猪的产后护理来得更实在。

改革开放之后,无数人通过高考这条唯一的通道,从偏远的乡村、县城流入城市、大城市,知识改变命运从一句口号变成了无数人梦幻般的现实。

读书帮助很多人,完成了从几乎从赤贫到家庭财富的迅速积累,这是当下很多中产家庭的经历,但我们的这个中产群体也很特殊,在成为中产之前,大家几乎没有任何资本握在手中。

所以,我们很多人,虽然看上去有希望,但是又有更大的危机感。

越是底层的人越是对孩子期望高,因为自己曾经很艰难,所以认定子女一定要比自己好。

中间层会怀疑自己的孩子能不能超过自己,所以在鸡娃上最努力,这也是中产卷教育的原因。

因为人们清楚地知道,中产打工人的后代,并没有什么可以继承的,我们的中产和穷人是一个赛道的,孩子还是得一切从头开始,靠自己。

如果赶上的并不是经济起飞的黄金时代,那么一切都会变得非常艰难。

但是,上层精英知道自己太优秀了,而且成功有偶然性,所以反而对孩子没有太多期待,他们知道孩子很难超过自己,所以孩子做个普通人就心满意足。

因为有了自己资源的加持,一个普通人也能变成人上人。

在像兰州这样的城市,中产家庭,储蓄并不高,因为有大一部分消费支出都用在了房贷上,很多家庭其实只是“伪中产”,资产75%都在房子上。

很多家庭孩子的教育支出占了家庭支出的大头,一个孩子在22岁大学毕业,大约需要花费家庭总资产的53万,而且这已经是很拮据的估算数据了。

一线城市还要翻个倍,对于现在已经背负上半生房贷的90后来说,他们哪来的底气去博这么一场?

所以,更多人希望集中精力和资源,培养一个孩子。

我们的家庭结构,现在大多数是家中四个老人,两个中年人,外加一个孩子的4-2-1结构。

这种情况,也就要求孩子必须成才,完成阶层跃升,将来才能负担得起家中未来6个老人的养老问题。

不像过去,一个家庭至少两个孩子,一个练废了,再切小号,孩子多了练成的概率也更大。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小孩,那就要尽最大的努力,给他练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中产们,会把教育这条路走到极致。

上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好的工作和好的收入,这是很现实的一笔账。

现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在家长眼中社会地位高或者收入高的职位,大多有明确的学历要求,甚至要求非双一流大学毕业生不录用。

就业时的巨大竞争压力,也助推了鸡娃式教育泛滥。

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社会还没准备好接纳这铺天盖地而来的中产后备力量。

过去鼓励大众考大学,是因为大学生产业市场缺少管理者,而农民工储备量巨大,不缺工人。

我们经济的底层本质上是制造业,农民工储备即将消耗完毕时,就等于工人供应即将消耗完毕。所以说,需要学校从培养管理者转向培养技术工人,这才有了普职分流这件事。

根据公开数据,中国的高校大学生从2000年的107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874万人,再到2023年1158万人,这一千多万高学历人口涌入社会后 ,如何都能成为中产?

上下游如果做不到足够承托力的话,他们如何就业?

我们父辈的逆袭很大程度上是获益于时代大发展的红利,他们成功的路径就是依靠考试,刷学历,然后借此留在大城市,又赶在房地产热潮之前买了房子,就这样一步一步进入了中产。

但现在的经济环境,让以后的孩子短期内几乎不会再遇见那种时代了。

大学毕业生起薪向农民工看齐的现实已经摆在眼前,十年前大学生毕业在兰州求职的时候,底薪写着三千起,十年后的今天,还是三千起,甚至很多公司还发不下来了。

严峻的就业压力,更加激发了家长的斗志,人们开始追加教育投资,甚至非985、211不上……

鸡娃,折射的是一个新兴阶层的集体困境,向上流动的欲望与向上流动的挫折,一同创造了巨大的焦虑。

在一个人人都要做精英的时代,谁还会在乎孩子是不是应该做自己,除了富人阶层,中产和以下,是不敢这么奢求的。

对于孩子的教育,正常来讲,幼儿园教习惯,小学教兴趣,初中教考试,高中选方向。

但是焦虑的家长们,早已经把这个顺序抛诸脑后了,如果小学成绩是来自于课外时间的透支,而非效率的提高,那初中掉队的可能性就很大。

学习的正果是大学毕业证,管你是物理、足球、音乐、跑步,哪个通道上来的,考上大学才是目标,否则所有的过程、分数都是回忆,没有任何意义。

这是曾经,今后还会更明显,社会需要50%的孩子做技术工作,而不是办公室的管理者,职普分流的焦虑真快兜不住了,所以才说要有序扩大高中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有人说,人人都要读大学,人人都要挤破头读顶尖大学,是整个社会与教育产业共谋的一场骗局。

在这个骗局里,每个孩子都被教唆着要做精英,却唯独没有人告诉他们:如何发挥自己的所爱所长,如何更好地成为自己。

和电影《学爸》的结局不同的是,让孩子做自己,是家长最终卷不动了,妥协后与自己的和解,而不是真正接受并非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精英。

我们不得不承认,从基因、环境影响等各个方面来说,孩子的资质和兴趣,是千差万别的。

从词汇上说,精英就是一个少数,如果50%的人都是精英了,那就不叫精英了。

全民“鸡娃”是对稀缺教育资源的极致竞逐,也是中国大城市崛起的“新一代”在特殊环境中的时代选择。

父母们期望用教育这个最可及的资源,尽可能为孩子清除成长、发展前程的种种障碍,但这条道路,也是充满了艰辛。

大多数人的最终的结局,注定是:成不了的精英,回不去的“平民”。

0 阅读:1
金针

金针

观点和故事,是永恒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