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与“义”之间,舟之侨丢掉了后者!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04-13 19:15:13

舟之侨

鲁闵公二年,《左传》记录的第一条,是姬姓国家虢国的一场胜利!而且是一场打败了犬戎的胜利!而犬戎,就是那个把周幽王杀了,灭了西周,并从此成为中国北部最持久边患的匈奴族。按理,如果《左传》的作者具有一定的现代民族思维,则最起码不会把这场来自虢国的胜利与失去民心相联系。或者说,如果《左传》的作者对卫国的亡国具有一定的同情,也不会简单的把虢国的胜利看作是一种“失德”的表现。因此,我们需要对于古人在这些问题上的价值观做一简单的探讨。

笔者以为,德这字,在古代并没有今天的“道德”二字所表达的全部含义。古人所谓之“德”,可能更多表达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在处理利益关系时的基本态度,这种态度是你在施惠于人的同时,得到受惠者对你的依赖、服从或敬仰。因此,儒家在人的修养上有五德之说,即“温、良、恭、谦、让”。仔细观察这五德,其实都是有施于人的方式,是修身以律己的要求。同样,《孙子兵法》中的为将五德“智、信、仁、勇、严”,也是对为将之人的修身要求,而这些要求,又恰恰是统兵者的必要能力,也是需要施“益”于人的。通过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可以窥知,在春秋时期,在礼崩乐坏的社会之中,诸侯所谓的“德”,其实就是你能给你的下属和臣民带来实际好处的一种能力。因为这种能力,是竞争的需要,更是生存的需要!

据此,我们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舟之侨在虢国打败犬戎之后,会憎恨虢公丑乃至诅咒道:“无德而禄,殃也。殃将至矣!”因为这里舟之侨所谓的“无德”,并不存在今天的民族道义立场,而应该理解为,虢公丑在打败犬戎之后,没有能够很好奖励下属,公平分配战利品,乃至给予舟之侨爵禄的缘故。比如,如果舟之侨作为虢国大夫之一,并且是这次打败犬戎的功臣的话,虢公丑是不是应该向晋献公学习,直接把从犬戎那里得到的土地与臣民分赐给舟之侨,一如晋献公把魏国分给毕万,把耿国分给赵夙那样。对于这一点,如果联系到鲁庄公三十二年,虢国大夫史嚚批评虢公丑的话,即“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就可以知道,虢公丑这人很自私,也很小气,是不愿把土地、财帛分给下属的。在虢公丑的凉薄之下,舟之侨联想到晋献公的大方和慷慨,自然会生出与虢国离心离德的想法。

但可确信的是,这次舟之侨的“叛变”,对于虢公丑的虢国来说,不但是沉重的打击,更是严重的威胁。从地理的角度来看,渭汭这个地方在今天陕西省的华阴县,是黄河与渭水的汇合之地。渭汭所对应的黄河北岸,就是晋献公分赐给毕万的魏国,渡过黄河,就是临汾盆地,是通向晋国的最佳地点之一,因为,著名的风陵渡就在这里。作为合理的推测,舟之侨的祖居之地也应该就在这里。所以,对于晋献公而言,今后讨伐虢国,这里自然也是必经之地,再加上有了舟之侨的举族来投,灭掉虢国那就更不在话下。

舟之侨的这种行为,对于今天的国家概念而言,就是“卖国”!自然,在春秋时期,不论虢国还是晋国,都是东周王朝之下的姬姓国家,因此给舟之侨很难戴上“卖国”的罪名。但是,一个“奔”,定义了舟之侨卖主求荣的本质。这种行为,不论古今都是“不义”之举,是可耻的。这是因为,舟之侨投靠晋献公的动机,就在于虢公封赏不至,没有满足他的自私。因私利而投敌,那是不道德的,也是不义的。所以,就这一点而言,舟之侨与虢公丑之间,不过是五十步笑一百步。

这就涉及到古人对于“义”字的理解!“義”字的创制,是羊下有我,而羊是祭祀牺牲之品,故義字本意,便有了“使我如羊”的奉献意涵。同时,義者宜也,有可能就是“礼”的衍生字,所以“義”也有遵守原则不惜牺牲自我的含义。但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義”已经很少为世人所重视。因为在整个《左传》中,使用“義”字的地方,只有可怜的两处。相反,“德”字更为当时的人所重视,在整个《左传》中,提到“德”字的地方,最少有104处!这种差距,反映的是时代的特征,也反映的是时代的需求!因为在尔虞我诈的时代,在以大欺小的时代,在以强凌弱的时代,“德”才是最稀缺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義”就不重要!舟之侨在晋国后来的发展证明,一个没有原则的人,一个没有奉献精神的人,一个只顾自己的人,即使你成功于一时,但也不会长久,最终还是要被自己的不义行为所惩罚的!这当然是后话。

渭汭

0 阅读:0

春秋右传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