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的都头,鲁智深的提辖,林冲的教头,谁的级别最高?

佳霖谈历史 2024-08-21 19:34:46

水浒中的武松是阳谷县步兵都头,鲁智深是渭州提辖,林冲是禁军枪棒教头。

三人谁的官职最大?

先说林冲。

林冲初登场于小说第七回。当时鲁智深徒手将一棵杨树连根拔起。而后趁着酒兴,鲁智深舞弄禅杖,被路过的林冲看见。喝彩叫好。

鲁智深回头望去,问一旁的众泼皮:“那军官是谁?”

众人道:“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

这一问一答,就非常矛盾了。

众泼皮称林冲为武师,倒挺符合禁军教头的定位。

历史上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只是听上去很牛叉,实际上既不特殊——宋徽宗时期,仅开封一次民兵军训,就有“禁军教头二百七十,都教头三十,使臣十”参训。可见这八十万禁军教头有多泛滥。

也没啥地位——宋神宗时期,主掌训练的军职人员依次为:巡教使臣、都教头、教头。

巡教使臣就已经是最低级的八九品武官,在此之下的都教头、教头,只能是不入流的无品武吏了。

另有一证,都教头享受吏人阶层的“仓法”政策,所以教头的级别必然也是军吏。

用现在的标准划分,禁军教头不属于干部序列,只是“士官”。

但林冲这个禁军教头,却显得很奇怪。以至于鲁智深认为他是军官。

哪里奇怪呢?

书中是这么描述的:林冲身着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

但见: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

据《宋史·舆服五》记载:“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

宋朝人,能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有着严格的规定。普通老百姓,只能穿黑白二色。

如果林冲只是武吏,根本不敢穿着绿色战袍招摇过市。

鲁智深也在体制内混过,所以一眼就看出林冲的身份不凡,可能还立过功,否则不可能腰系银带。

小说第八十回还写道:

跟随两个上将,去助高太尉杀贼。这两员将军是谁?一个是八十万禁军都教头,官带左义卫亲军指挥使,护驾将军丘岳;一个是八十万禁军副教头,官带右义卫亲军指挥使,车骑将军周昂”。

话说高俅征梁山时,带了两个副将。

一个是八十万禁军都教头,官带左义卫亲军指挥使,护驾将军丘岳。

一个是八十万禁军副教头,官带右义卫亲军指挥使,车骑将军周昂。

禁军都(副)教头头衔,竟然列在了指挥使之前。

由此可见,小说里的职务设定与历史是两码事。

我不是很清楚,这是水浒作者施耐庵是有意为之,还是他不懂宋朝军制。

总之,仅以书中的设定来看,禁军教头更接近今天的军校老师,而非士官。

倘若林冲没被高俅陷害,后期极有可能像丘岳、周昂一样,挂着教头头衔,再加指挥使和将军职衔,领兵征讨梁山。

至于林冲的级别,参照宋代服饰颜色的等级划分,起码也是正营级待遇。

再说武松。

作为水浒出场次数最多的两个角色之一,武松深得作者施耐庵的喜爱。

武松是清河县人士,因早年喝醉酒,与人打斗,误以为打死了人,逃离家乡。

后来得知被自己“打死”的那人,只是昏迷,没有死。武松又赶奔清河县寻兄。

在回乡的路上,武松醉酒除掉为害阳谷县的老虎,受到当地知县器重,做了“阳谷县步兵都头”。

那么这个都头职务,有多高呢?

都头最早出现于唐代。

据《资治通鉴音注》记载:“唐之中世,以诸军总帅为都头。”

也就是说,都头起初是军中的统帅。

不过随着时代发展,都头的地位渐渐降级。

唐朝后期,都头能统辖的兵马不固定。有的麾下万余人,有的只能管着千把人。

到了宋朝,“厢”为禁军的最高编制。

“厢”之下还有“军”、“营”、“都”三级。

一“都”辖100人,五“都”为一“营”,五“营”为一“军”,十“军”为一“厢”。

各级指挥官的头衔分别是副都头、都头、副指挥使、指挥使、军都虞候、军都指挥使和厢都指挥使。

大体对应今天的连长、营长、团长、师长或军长。

都头的地位,肉眼可见地降低。

但无论怎么降级,都头始终是军职,县令可无权任命。

宋代的县级治安,分隶县尉、巡检。两者地位相当,基本为从九品。

县尉负责县城,所辖治安人员称“弓手”。

乡里归巡检负责,下属称“士兵”。

弓手和士兵,不算军人(禁军、厢军),也非民兵(乡兵),而是县衙在当地雇佣或招募的专职公安人员。

此外,县衙还有若干衙役,老大称“班头”。

所以很显然,水浒中将衙役的老大称作都头,这是不严谨的写法。

当然,考虑到《水浒传》的成书时间,也可以理解。

因为元朝时期,都头的军事职能逐渐降低,演变成了村以下的一级组织。负责乡里的治安。

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当时的宋元杂剧已经将职权类似、负责治安和捕盗工作的“班头”称作了都头。

于是在水浒中,都头的设定也就变成了衙役的头头。

结合阳谷县令可以直接任命武松来看,都头显然不入流,不属于“朝廷命官”范畴。

也就是说,书中的武松只是县太爷的私人班子,编外的临时工。

搁今天,则相当于县公安局刑警队长或者治安队队长,副科级或股级干部。

梁山一百零八将中,做过都头的好汉还有“美髯公”朱仝、“插翅虎”雷横和“青眼虎”李云。

他们和武松一样,虽然都只是没有官身的老百姓。

但对于一个穷苦出身的人而言,在没关系可找,没钱可送的情况下,能成为都头,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所以面对梁山的招揽,朱仝、李云都表现得很不情愿。

最后是鲁智深。

鲁智深本名鲁达,原本是渭州经略府提辖,因打抱不平,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为了躲避官府缉捕,便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智深。

书中的鲁智深,自称经略府提辖,完全是“军官模样”。

但宋朝的提辖,必须是州经略使或知州兼任。

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崇宁中,复置提举兵马、提辖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练军旅,督捕盗贼以清境内”。

这里的“守臣”指知府、知州等府州长官。

如果“提辖"是指“提辖兵甲”,便该由路、州两级的文官兼任。

因此,宋朝提辖的职权本身非常之高,说是厅局级干部都不为过为。

然宋代以文制武,文官一般兼任路、州军事长官,武官只能任副职。

所以很显然,鲁智深这种大老粗不可能担任“提辖兵甲”。

另外,南宋时有四个差遣,合称为“四提辖”。

但这是事务官,为提领官的副职,由文官担任,不是军职。

施耐庵可能受到了宋、元话本所现提辖官的影响。对于宋朝提辖一职的认识不足,便在鲁智深的职务设计上,出现了失误。

而同样被叫作“提辖”的孙立,参考宋制,应该称作“指挥使”。相当于营级干部。

至于拳打镇关西时,鲁智深说的“五路廉访使”中的廉访使,倒是有可能由武官充任。

可北宋一朝,能坐上廉访使位置的,多为荫补的功臣子弟。显然也轮不到鲁智深。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宰相门前七品官。

作为老种经略相公的门下,鲁智深起码也是八九品的军官,相当于现在的营连级干部。

再说说宋江。

书中的宋江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

押司这个职务,宋代确实存在,且书中的设定与历史基本没差别。

至于押司的职责,一句话概括,就是平时在州衙或县衙,负责给长官整理案卷工作或文秘工作。大体上就相当于现在的政府办秘书。

很多人质疑,宋江只是个区区小吏,被士大夫阶层看不起,他哪来的钱,仗义疏财?并且还有那么多人崇拜他?

怎么说呢,这就是现实。

押司虽然在官场上,屁都不是。但当时官,都是十年寒窗,过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生活的一群上等人。

他们平时不接触老百姓,衙门里的各种俗务,往往是丢给吏员去办。

反正官员们任期结束,就走人了。懒得管那些琐事。

而吏员们,一代代地扎根地方,平时负责清丈田亩、征税、各类徭役、纠纷官司。这可都是发财的门路。

所以在老百姓眼里,吏员才是大爷,必须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各种花钱买孝敬。只担心得罪了“活阎王”,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水浒中的宋江,固然没有这么霸道,但他随便记一笔,重罪变轻,轻罪变无,平时替关进了牢里的好汉打招呼,送酒送肉的权力,还是有的。

加之宋江又很会整合资源,懂得如何花小钱办大事。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机关单位工作,甭管你认不认识,只要托他办事,他都替你办,并且还没一点架子。办完事后,他不仅不收红包,反而还送你一笔钱,让你先拿去周转。钱可能不多,但却是救命钱。等你要走时,他还亲自送行。(宋江让武松对他心服口服,用的就是这个套路)

像这号人,江湖地位能不高吗?

作为对比,晁盖和柴进就是反例。

晁盖绰号“托塔天王”,听起来很霸气,实际上不过是区区保长,村野匹夫而已,没什么社会地位。

郓城步兵都头雷横看到宋江,客客气气。可在晁盖面前,却优越感十足。晁盖还得老老实实的在一旁伺候着,不敢有怨言。

这就是差了衙门背景导致的结果。

柴进绰号“小旋风”,后周皇族后裔,人称柴大官人,平时出手大方。

可没多少人念着他的好,钱都打水漂了。

这就是情商不行,不懂该如何剖析人性弱点导致的结果。

总的来说,宋朝的提辖级别很高,但只能由文官担任;都头是军职,管着百来号人;禁军教头不入流,充其量就是职业教官,谁也管不了。

但书中的设定,与历史存在偏差。

就以水浒小说而论,武松是县衙雇佣的专职公安人员,管着一帮衙役,不入流。

林冲的实际地位应该是军官。至少也是营级待遇。

鲁智深是大军区司令麾下的中下级军官,差不多也是营级。

要说谁官位高,可能鲁智深略高,因为他是实职。

2 阅读:650
评论列表
  • 2024-08-25 13:02

    提辖团级军官,教头营级,都头派出所副所长

佳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