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秘诀:关联

科学的故事 2024-12-20 16:41:52

有一次,与朋友聊天,中间谈到地球的大小,朋友说:“地球的半径是多少来着?”

我说:“6000多公里。”

朋友说:“你连这个都记得住。”

他大概以为我专门背过这个数值。其实,我从没有专门去背一些数据的习惯——那是世界上最枯燥乏味的事情之一。而且,我的记忆力很不好,比如,老同学的名字,我大半都记不得了。

那我为什么能说出地球的半径呢?

我在物理书上看到米这个单位的起源(参看初中物理课本背后的故事:米的来历):最初是把从赤道到北极的子午线长度的10的7次方分之一规定为1米。

这样,自然,从赤道到北极的距离就是10的7次方米。

需要记住这个7吗?如果哪天忘记了呢?我并没有专门去背这个7字。我在想,衡量大一点的距离,我们都是用公里,也就是千米,所以,从赤道到北极的距离是10的4次方公里,也就是一万公里。

我要记住这个万字吗?又不是。

我想:国内两个比较远的城市之间的距离,一般都是几千公里(比如,我刚查了一下,深圳到北京的距离大约2千公里),从赤道到北极的距离是几千公里呢?1万公里正好就是10千公里嘛。这比国内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大,但也大不了多少,这个从世界地图上就可以看出。

这么想完以后,我不用专门记那个7字。我只要把“几千公里”变成十千公里,就是10的7次方米了。

我还进一步想到:赤道到北极所对的圆心角是90度,地球半径比60度圆心角所对的地面距离稍微小一些,60度圆心角对应的地面距离是十千公里的3分之2,也就是6700公里,地球半径这这段弧长稍小一些(实际上,地球半径的近似值一般取6400公里)。

有人会问:“难道每次用到一个数值时,都要经过这么多的步骤估算吗?”

有趣的是,经过像上面那样的关联过程后,我已经不知不觉记住了那些数值。

而且,即使哪一天真忘了某个数据,利用它们之间的关联,还是可以很方便地推出想要的数据。

根据地球的半径,我还可以马上说出月球到地球的距离(近似值):大约,但是不到,40万公里。

我并没有背过这个值。可是我知道,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大约是地球半径的60倍,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中使用过这个值(参看牛顿是怎样发现“平方反比关系”?【月亮为什么掉不下来(7)】)。

只要用6400公里乘以60,就得出月亮到地球的距离。

但是我都不用把6400乘以60。因为我知道,地球周长是半径的2π倍,2π约等于6.28,另一方面,地球周长是赤道到北极距离的4倍,也就是4万公里。所以,地球半径的6.28倍等于4万公里。地球半径的62.8倍就等于40万公里。

月球到地球的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0倍,比40万公里稍微小一点。(我刚查了一下百度,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离大约为38.44039公里。可是,谁如果专门去背38.44039这个数,那就是疯了,对吧?)

上面说的都是距离。

其实,我不但能说出地球的半径,我还能说出它的质量。

大约是6乘以10的24次方千克。

如果我那位朋友知道了,肯定又要觉得惊讶:“你连这个都记!”

我怎么记住这个值的呢?是这样,物理书上在介绍完万有引力定律后,一般会接着给出万有引力常数的值,接着就能算出地球的质量。比如在兰兹伯格的初等物理教科书上,

图片

我一看到这个值,立刻想到另一个东西——

阿伏伽德罗常数不是6.02乘以10的23次方吗?

5.96和6.02,都近似等于6。24次方,正好比23次方大10倍。一下子就记住了。

(我甚至连5.96这个值都可以记住。因为,阿伏伽德罗常数中的6.02,是6加上0.02。5.96是6减去0.02的2倍。当然,并不需要记住5.96,记住近似值6就够了。)

这个关系不但帮我一下子记住地球的质量,它还让我以另一只方式感受到阿伏伽德罗常数是多么的大,原子是多么的小!

比如,12克的碳(注意我没有说什么碳12。那在这里不重要),也就是,一块边长为1.5厘米的金刚石方块,包含大约6乘以10的23次方个碳原子。

把地球切成每块10公斤的小块,一共可以切出6乘以10的23次方个这样的小块。

每个碳原子与那块金刚石的关系,就像10公斤的小块与整个地球的关系。只要想到地球是多么的巨大,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原子是多么的微小了!
0 阅读:5

科学的故事

简介:思维比知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