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工作人员在整理毛主席遗物的时候,很是意外的发现了一个非常精美的寿桃形状的小书签。只见这个小小的书签是用彩色的丝线和圆形的硬纸片加工制作而成的。
更让人意外又惊喜的是,和这张精美的小书签放在一起的,还有一封被小心翼翼折叠起来的信件。打开尘封数十年的这封纸张发黄的旧书信,写在纸上的那一行行稚嫩、朴实又真切的文字,动人心扉。
在这封200来字的信件里,写信人情真意切地写道,爸爸,你的生日到了,我亲手制作了一个礼物送给你。在结尾处,又郑重写下的生日祝福:礼物虽小,但这是我的心意。祝愿我的爸爸,永远活着,和我们在一起。
信的结尾处的祝福话语,让人读来,不禁莞尔一笑,为孩子朴实稚嫩却又情深意重的话语,深深感染。
也确实,写这封信的人,当时还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大约还没有学会像大人一般,像模像样地大声说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样约定俗成的祝福词汇,可是,就这一句稚嫩朴实到让人忍俊不禁的“永远活着”,反而更能打动人心。
我们甚至都能想象,当毛主席一手夹着纸烟,一手打开这封生日祝福信,一字一句读着这些稚嫩真切的话语,他一定豪爽地大笑起来,笑着笑着,毛主席的眼眶不觉就湿润了,泪水点点,口内不觉喃喃自语般念叨起来,我的讷娃儿长大了哟!
这个讷娃儿,正是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
迟来的生日祝福1954年12月26日,这一天是毛主席61岁的生日,虽然李讷自从在延安出生以来,就一直生活在毛主席的身边。
但是,进入北京以来,李讷白天忙着上学,毛主席却习惯于在夜晚忙于工作,这父女俩虽然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却难得有交流谈心的机会,即使是在毛主席生日这一天。
于是,小小的李讷才想到了给爸爸制作生日书签写祝福信这样的方式。李讷知道爸爸喜欢看书,她想,做个书签,爸爸看书时一定用得上。
当李讷终于写好了信,也制作好了书签的时候,却伤心地发现,爸爸的生日早已过去了,于是,她只好将这个迟来的礼物亲自交到爸爸的手上。
这一天,当李讷兴冲冲捧着礼物要送给爸爸的时候,来到爸爸的书房,警卫员张耀祠告诉她,毛主席正在午休,于是,有点失望的李讷,只有拜托张叔叔代自己将信件和书签交给爸爸。
令李讷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封生日祝福信,这一个寿桃书签,毛主席一直珍藏在身边。
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每每拿起女儿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的时候,一次次读着女儿写给自己的祝福信的时候,这个时候,在毛主席的心里,一次次涌起多少炽热浓烈的父女之情啊。
女儿给爸爸写信,倾诉衷肠,爸爸给女儿写信,关怀备至。毛主席在与女儿李讷相处的过程中,不论是在女儿的学习工作中,还是在女儿的恋爱结婚等人生大事上,甚至后来李讷离婚后独自艰难带娃时,毛主席都用一封封书信,和女儿沟通交流,为女儿加油打气。
可以说,身为父亲的毛主席,写给女儿李讷的一封封书信,是李讷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盏明灯,指引着李讷走过人生的沼泽地,迎来生活的新光明。
在父爱中成长1940年,小李讷出生在延安的窑洞里。虽然彼时的延安,生活条件依然艰苦无比,可是,和毛主席的其他几个孩子相比,李讷无疑是最为幸运又幸福的一个。
在李讷之前,她的哥哥毛岸英、毛岸青,在上海度过了苦难的童年,毛岸青还因此头脑被打坏,姐姐李敏,更是在四岁的时候,就被送到遥远的莫斯科,和她的妈妈贺子珍,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度过了多病、寒冷又到处流亡的凄惨生活。
和这些同父异母的哥哥姐姐们相比,李讷无疑是最幸运的一个。
在延安窑洞的灿烂温暖的阳光里,人们经常看到李讷和爸爸在一起幸福玩耍的情景。
延安的人们记得,小小的李讷,刚刚学会说话时,说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爸爸去散步”。
因为当时在延安,毛主席常常是工作起来就废寝忘食,这个时候,身边的警卫员们,就常常让小李讷步履踉跄地走到毛主席的身边,稚嫩的小手轻轻握住毛主席的一根手指头,在嘴里慢慢学着说出“爸爸去散步”这几个字。
此时,毛主席的心完全被融化了,于是,他满面笑容地抱起女儿,和她散步去。
因为这一招屡试不爽,因此,每当毛主席劳累到忘记休息的时候,李讷就会准时出现在毛主席的身边。
从最初的只能握住一根手指头,到两根手指头,再到三根手指头,最后,李讷的小手终于可以牵起爸爸那双大手的时候,李讷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长大了。
1949年,十岁不到的李讷,和毛主席来到了北京生活。在北京,李讷先后在育英小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书,直至后来考上了北京大学。
1958年,18岁的李讷阑尾炎发作,疼得厉害,不得不到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后来,又为了取出留在李讷腿部的一个针头,在手术后,李讷不幸手术感染,连续几天高烧不退。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可把毛主席急坏了。他一夜辗转难眠,给躺在病床上的女儿写了一封长信,告诉她,一定要坚强起来。
李讷:念你。害病严重时,心旌摇摇,信心动荡。这是意志不坚决,我也尝尝(常常)如此。病情好转,心情也好转,世界观又改了,豁然开朗。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你以为如何?妈妈很着急,我也有些。
李讷三十岁的时候,还依旧单身,很多人给她介绍对象,却总是遇不到合适的。
为人父母的毛主席也急啊,于是,就向李讷建议道:“你去农场锻炼,说不定换一番天地,会有不同的发现。”
又道:“现在恋爱和婚姻自由了,讷娃自己找,最好找一般的人,不要高干子弟,也不要风云人物。”
李讷听从了毛主席的建议,毅然离开了《解放军报》,来到了江西井冈山五七干校学习和劳动。在干校,李讷遇见了一个个子高挑长相清秀的青年男子。
男孩子姓徐,是招待所的一名服务员,为人热情善良,常常在李讷干农活的时候,帮忙搭把手,又常约李讷一起打球和散步。
一来二去,接触得多了,李讷便对这个比自己小几岁的年轻人产生了好感。
当李讷将自己恋爱的消息告诉了毛主席,民主豁达的毛主席选择尊重女儿的决定,尽管对方只是一个招待所服务员,且只有初中文化程度。
1971年9月,李讷和徐宁在干校结婚,婚礼简单而朴素,毛主席特意送了一套名列选集作为结婚的贺礼。
谁知两人结婚后,到底因为彼此思想和文化程度的差异,开始嫌隙渐生,终至争吵不断,日渐隔膜。数月之后,徐宁收到了工农兵大学的保送名额,去了河北。
留下李讷一人,独自留在干校。一年后,李讷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徐小宁。此时,她和徐宁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李讷离婚的消息传到了北京,毛主席听罢,久久沉默不语,而后才轻叹一声道:“讷娃的事草率了。”
然而,眼见木已成舟,毛主席也不好再说什么。
一个人撑起一个家李讷回到北京之后,找了一处简陋的四合院,带着儿子住了进去,又在当地找了一家小型国营工厂上班,开始独自养家糊口。
她没有回到报社,也没有告诉毛主席,尽管生活工作环境恶劣,工资微薄,她仍然毫不退缩,独自一人默默承受。
勤苦工作之余,李讷像所有家庭主妇一样,挽起袖子,提着菜篮,上街买菜去。
冬天的时候,天寒地冻,她和身边的人一样,去买下许多白菜过冬,把煤球煤渣放到板车上,一个人迎着凛冽寒风,默默用力拉回来。
有一天,一个身穿军装,理着平头的中年男子悄悄走进了李讷的车间,李讷一抬头,欣喜地叫了一声:“张叔叔”。
来人正是毛主席的警卫员张耀祠。自三十年代起,张耀祠就一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他也是看着李讷长大的人。
当看到李讷孤身一人,带着孩子,在简陋的工厂,从事着繁重的劳动,又看到李讷居住的四合院,低矮潮湿,坐在床上的孩子脸色苍白,瘦弱不堪,张耀祠的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那一刻,他对李讷心疼极了。
在张耀祠的再三劝说之下,李讷这才终于下了决心,给毛主席写一封信。
看着张叔叔带着自己的信离开的背影,此时的李讷,却在心里紧张不安起来,她知道,爸爸不止一次告诉过她:“工作以后,就不能向家里要钱了。”
当毛主席打开李讷的信件的时候,读着女儿亲笔写下的一行行心酸文字,毛主席的眼眶又一次湿润了,此时,他的眼里心里,只有对女儿的无限担忧和无比牵挂。
强忍着心酸之泪,毛主席一字一句读完了李讷的来信,而后长叹了一口气,微微哆嗦着手点燃一根烟。在缭绕的烟雾里,在悲伤的烟雾里,毛主席自责一般轻轻说道:“是我对不住她。”
说完这话,毛主席的心里难受极了,他静静坐在书桌边,默默无一言。
这一次,毛主席为李讷破了例,从自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稿费里,亲自划出了8000元钱,含泪让张耀祠送给李讷。
收到这八千元钱和毛主席的一封亲笔信,颤抖着双手打开信件的时候,看到厚厚的一沓钱,看到爸爸熟悉的笔迹,李讷的泪水夺眶而出。
在信里,毛主席真切表达了自己对于李讷的关心和爱护,又感叹自己不在李讷身边,不能替她排忧解难,最后告诉李讷,这八千元钱,她可以自行决定如何去使用。
有了这八千元钱,李讷首先想到的就是带上儿子去医院检查身体,因为长时间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四合院,又营养不良,李讷总是担心儿子的身体状况,生怕出一点差错。
然后,李讷又用这笔钱给孩子购买过冬的温暖衣物,给娘俩购买充足的食物。
李讷知道,这是父亲第一次也会是最后一次给予她经济上的援助,她知道,不会再有下一次了。她必须自力更生,完全靠自己的能力撑起这个破碎的家。
有了这八千元钱度过了难关,李讷靠着自己柔弱的肩膀,让这个残缺的家逐渐走上了正轨。那日,她鼓起勇气去中南海看望毛主席。父女俩在小小的书屋,谈了很多很多。
毛主席问李讷,关于这段婚姻,她有没有怨恨爸爸,李讷说没有,又解释说自己迟迟不来看爸爸,是因为手头有很多工作要忙,抽不出时间来。
自此之后,这对从延安走来的父女俩,似乎又回到了乐观幸福的生活中,虽然此时的李讷,已成为了一个单亲妈妈。
然而,1976年,毛主席去世的噩耗传来,李讷一下子就觉得自己的天塌了,处于极度悲伤之中的李磊,神经衰弱症又犯了,再也无法工作了。
毛主席逝世后,因为身体原因无法继续工作的李讷,开始赋闲在家。没有了工资来源,李讷的生活又陷入困顿中。有时候,她甚至不得不到菜市场去购买别人挑剩下的廉价白菜,带回来和孩子俩煮着吃。
毛主席生前的那些老朋友们,看到李讷生活如此困窘,纷纷慷慨解囊,但是李讷都一一拒绝了,她在心里一直记得毛主席的教导,要自力更生。
1984年,在李银桥等人的介绍下,李讷和曾任刘少奇警卫员的王景清结婚,儿子徐小宁也跟随继父改姓王,取名王效芝。
自此之后,历经百转千回,万千磨折,无数暗夜饮泣,李讷终于过上了安稳幸福的生活。
结语和王景清结婚后,李讷在王景清的陪同下,以一名普通游客的身份,回到了毛主席的故乡韶山。
在李讷看来,这是爸爸魂牵梦萦的故乡,也是她的血脉她的根。
当行至一处谷坪前,导游介绍道:“这是毛主席曾经劳动过的地方。”
李讷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滔滔的眼泪了。她忆起了自己和爸爸在延安的一幕一幕,她也忆起了自己在五七干校,顶着烈日酷暑,挥汗如雨的一幕一幕,还有在她14岁那年写下的那一句生日祝福:“祝愿我的爸爸,永远活着,和我们在一起。”
如今,她的爸爸不在了,她的青春不在了,她无忧无虑的童年,更是难寻踪迹。
思量到此,万千惆怅忧伤齐聚,李讷不禁放声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