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人物众多,女性角色并不多,海母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让你看一眼记住。
从大节上说,海母几十年守寡,养大海瑞,让他读书出仕,是难能可贵的。
从海家日常来说,海母是海瑞家中的嘉靖。
她的每一个日常操作,都找不出毛病,可她最后就把整个家给毁了。
历史上的海瑞一生娶妻三人,小妾两人,但没有留下后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8fc43be898f3641711dbe342dfe68fc.jpg)
这能怪海大人吗?大部分原因都要归咎于他的母亲。
在小小的海家,有刚正不阿的海瑞,也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圣人,海母。
这个家变成了一个死局。
从海家的死局,也大概能看到大明的结局。
海瑞背景
剧中海瑞父亲因为海患,而过早离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5e2799864f9acb8ad30e9339dd06c52.jpg)
失去父亲后,海母肩挑父职,织布养家,还要教导儿子好好读书。
海家在当地可不是普通人家,不过家族会将资源倾斜给有能力的人。
而海瑞资质平平,家族中人,并不看好他,也没有给到他们寡母特别照顾。
好在海母很有志气,靠着自己纺布,养活儿子并供他读书。
从小被母亲教育的海瑞,老气横秋,不合群。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d9c14aca5230b5c53ae9ae17ef6fea7.jpg)
孤僻而偏激的海瑞,努力读书希望金榜题名,但是水平有限,到了三十六才中举。
海瑞性格中的偏执、执拗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母亲的影响。
不服输,不屈服,一条道走到黑。
海瑞没有继续科举之路,而是去南坪做了教谕。
在任上他则是坚持自己原则,绝不向权贵低头,赢得了海笔家的美名,在清流中也很快传开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dc41ce8b2a67e98531286c44a3ea22c.jpg)
海瑞并没有继续在官场上待下去,而是回到家中侍奉老母。
海家奇怪的作风
年过四十,海瑞还没有儿子,在大明任何一个普通家庭,都是无法承受的。
作为寡母,也是无法接受这个结果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在儒家道德中的大德,但是海母每天晚上,需要儿子在一边伺候着。
那孝子将母亲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生儿子的事情,只能放一放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0ff055207ad2e4be41492d0574d4e3a.jpg)
对海瑞来说,他对外对内,唯一能做的就是跪下喊“儿子不孝。
一个月三十天,海瑞每天晚上,在母亲床边伺候。
海瑞的媳妇尽管心中不情愿,可不敢与家中的嘉靖,海母叫板。
海母有精神需求,儿子满足这种精神需求,是德。
海母总是在关键时刻故意唱衰歌,至少是无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890c3d9af3af40d05c8de0a07714103.jpg)
之后神医李时珍为海瑞夫妇看病,一眼看穿了夫妇二人之间的问题。
海瑞夫妇也知道,生不出儿子的原因。海母自然也是知道的。
这和大明的问题一样,嘉靖知道,大臣们也知晓是一个道理。
大家都害怕得罪家长,不敢指责这个有术无德的嘉靖。
谁之过?
海母的作风和微缩版的嘉靖相似。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4e4f0f2e963f32fa337aaff4a662bdc.jpg)
海瑞在上书前,将海母和怀孕的海妻送走,是为了保住海家。
但是海母为了不欠人情,不拖累大家,领着即将生产的海妻,一路要走回海南老家。
结果在渡海前,海妻难产,没有敢给她医治,最后一尸两命。
海母如果安稳呆在高翰文家中,有李时珍在旁,媳妇孙子又怎么会死了。
海母站在道德制高点,不愿意牵扯别人,这种坑死孙子媳妇就符合道德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68a7e289f7a0de34cf2bb47b15b6d0d.jpg)
海母在大事上做圣人,在所谓的小事上,对儿媳、孙女生命的漠视。
海母为什么会这么做?
是她从小学到的规矩,按照书上的规矩,去做人做事。
那么那些教她规矩的人,又安得什么心?
从海母的行为,充分说明儒家道德社会制度不可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bb919a707de7ff32afae76674bbfa46.png)
大明社会的基础,是孔孟之道;而执行这些社会道德的实践者,不可能按本宣科。
权力依然归属于执行者。
社会道德规范是为了降低社会构建成本,大明1566之时,儒家逐步成了吃人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