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自己没贪下属贪墨成风,他为什么没有管?

不会落水的焱燚 2025-02-15 04:47:57

《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遗书中提到,浙江官场20年来除了胡宗宪,其他人都在他这里拿走了大量钱财。

胡大人这是出淤泥而不染,但在嘉靖看来,胡宗宪这么做,是没有担当。

胡宗宪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意气风发的高翰文到浙江,想干一番事业,胡宗宪特地去驿站见他。

不谙世事的高翰文质问胡宗宪,为什么不将浙江实情向皇上明言?

胡宗宪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只是无奈的叹了口气,答非所问的回一句:“事未经历不知难啊”。

可见胡宗宪的难,才是他不能明言的主要原因。

胡宗宪的身份让他左右为难

浙江一把手胡宗宪,是首辅严嵩的得意门生,在任何人眼中,他都是严党的死忠。

他手底下的官员,是严党,但他们是小阁老严世蕃的依附,替小阁老做事。

胡宗宪与郑、何不是一条心,胡宗宪对他们的行为心知肚明,但从来没有管过。

这当中有很多原因,胡宗宪入官场不是一天两天,看得也清楚。

胡宗宪所处的位置,非常关键。

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朝局,都会有意无意的引起整个朝堂的轩然大波。

无论他处于公心,嘉靖都会怀疑他的动机跟背后意图。

即使严党内部,对他也有质疑,小阁老对他就不信任,甚至要逼他辞职。

胡大人要动浙江的贪墨官员,小阁老一定会暴怒,恩师会怎么看胡宗宪,难道排除异己。

朝堂会发生什么,嘉靖会怎么看待胡宗宪的举动,谁也不知道。

贪腐并不一定是这个人道德品质败坏,也不是这个人真的对钱财有多么大的歪心思,而是在很多的时候,贪是一种晋升的投名状。

面对这种系统性的贪腐,胡宗宪其实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处理一个人,就等于牵连一大片人。

能做到的其实也只有“独善其身”一条路了

浙江,乃至整个严党是一个利益集团,那么要升官就要给上级纳投名状。

整个一个集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法切割。

面对这种系统性的贪腐,胡宗宪无可奈何。

如果他不是严嵩最喜欢的学生,要清理东南海面,他早就被排挤了。

胡宗宪身处所处政治环境错综复杂,惩治贪腐并不是他的第一优先级

在官场几十年,胡宗宪的眼光格局,判断力都是一流的。

他知道各方势力的角逐,要独善其身,也很难。

但是胡宗南在浙江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海上问题,所以其他事情,要放在后面。

他去觐见嘉靖时,面对皇帝的指责和逼问,问他作为一省最高官员,为什么没有管好下属的贪墨问题?

胡宗宪被皇帝逼得没有办法,只能站在嘉靖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国内天灾,外部不稳定,贪墨只能放在后面去解决。

改稻为桑搞砸后,胡宗宪主动承担责任,嘉靖将他摘出来,让他一心平定东南战事。

胡大人也明白,这个责任太大了,如果做不好,他的脑袋就要搬家了。

毕竟消灭了海上战事,朝廷就可以腾出手来整顿吏治,大明中兴有望。

但是恩师的一封信,让他的心彻底死了。

他不愿意为了个人私利置国家安危于不顾,也不愿意接受他的恩师的意思,他不过就是个“大奸似忠”的伪君子。

在战场上,他站在前面,希望结束生命,只是没有达成。

胡宗宪一定为了整顿贪腐而努力过,只是没有任何结果而已

胡宗宪也是从新人走过来的,年轻时也一定是看不惯各种贪墨现状,就是他的恩师严嵩当年也是一个热血青年,碰壁几十年后,才彻底黑化。

剧中并没有介绍这段经历,历史上胡宗宪一直得不到重用,后来攀附了严党重要人物赵文华,一年之内连升6级。

年轻的胡宗宪一定整顿过贪墨,之后无功而返,他也无可奈何。

海瑞相对胡宗宪这样一个官场老人,身上有一股拼劲。

他对胡大人很尊重,胡宗宪回家乡前,特地去淳安和他见面。

海瑞请求他上疏,让他去严嵩老家江西分宜当知县,这些行为在胡大人眼中是一种幼稚的行为。

于是他对海瑞说,可真要抗上,你一个小小的七品又能抗的过谁啊?你在浙江能够震动朝廷,是因为有人要震动朝廷!

可以看到胡宗宪内心的那种绝望,他也明白一切根源在于嘉靖。

所以挣扎了几十年,他选择了名声,放弃了入阁。

在取得大捷后回到家乡,是他最好的选择。

胡宗宪对面后世评价很淡然的说了一句“功过是非任凭后人评说。



0 阅读:1
不会落水的焱燚

不会落水的焱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