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由严嵩而不是严世蕃处理改稻为桑,严嵩能成功吗?

不会落水的焱燚 2025-02-18 04:48:48

大明王朝1566,严党的转折点便是改稻为桑的失败,之后严党又因为巡盐分配比例,与嘉靖发生矛盾,至此嘉靖下定决心倒严。

政策执行人是严世蕃,以失败告终,那么如果执行人由严嵩而不是严世蕃来处理,严嵩能不能成功。

改稻为桑是一个转折点,那么严嵩有没有想过从头到尾是他亲自执行,会是一个什么景象?

有时一件事情成功与否,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改稻为桑在嘉靖朝国库空虚的背景下进行,结果都是一样的,严嵩可能延缓失败,但无法真正成功。

政策的背景

嘉靖四十年,国库空虚,清流步步紧逼,张居正在御前财政会议上提出海外贸易,可以获得大量收入,大明最拿得出手的就是丝绸。

但是原材料供应不上,阻碍出口,于是严嵩提出,在浙江改稻为桑。

这项措施主要是为了填补国库亏空,但强行让农民改种桑树。

执行中有很大难度,但在当时严党必须拿出一项政策,来为嘉靖捞钱,否则就会失去作用。

浙江是严党的天下,一、二、三把手都是严党的人,所以严嵩也没有仔细推敲,让儿子严世蕃具体去执行。

严世蕃有自己的小算盘,除了补国库亏空,还要低价兼并土地。

小阁老的性子激进和直接,在执行政策时更为强硬。

比如几个月改稻为桑在浙江没有起色,他就偷偷给郑必昌、何茂才下命令毁堤淹田,把浙江的事情闹大了。

政策的可行性

其实任何一项政策要大规模执行,起码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小规模实验,粮食准备,以及政策宣讲。

严党改稻为桑在皇帝、严党的利益驱动下,匆匆上马,一项都没有做,根本不管百姓死活。

浙江百姓不肯改,是他们知道官府的德行,不给粮食,就要改,就是不给他们活路,逼着百姓卖田地。

郑必昌、何茂才还控制了省内的粮食,不给百姓活路。逼得淳安百姓齐大柱和倭寇那里买粮,最后还落得一个通倭的名声。

胡宗宪看到这个政策,也不愿意执行,他知道是行不通的,所以硬扛。发生毁堤淹田事件后,用马宁远的供词,逼迫郑何、杨金水联合上书,要求延缓三年进行。

如果换清流来做这件事呢?

答案也是一样,没有办法。

严党当时在浙江改稻为桑失败,嘉靖不愿意放弃,他明白是清流不愿意借粮,带来的问题,于是将赵贞吉调去浙江,让清流来做。

结果赵大人也没有搞成,改稻为桑。

严嵩本尊

嘉靖朝二十年的首辅,对皇帝心思了解,愿意为他捞钱、背锅。严嵩老谋深算,擅长权术和平衡各方势力,能抓住问题的核心。

严嵩在历史上和剧中,都被描绘为擅长维护权力平衡,善于利用皇帝和官僚体系的关系。

如果他亲自操盘,第一关心的是民变。

改稻为桑涉及农民的利益,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民变,所以严嵩可能会采取更温和的手段,比如分阶段实施、给予补偿,或者得到地方官员支持,减少执行阻力。

严嵩的权谋手段,会让他更会协调各方利益。

比如剧中,为了给浙江调粮,他亲自去和徐阶谈判,放低姿态,说着真诚的话,办着最狠的事。

严嵩的眼线,布满了朝廷上下,他对皇帝和宫里的动向异常关注,可以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更好的确保嘉靖帝的支持,避免政策被中途叫停。

在地方,他会和地方官员、士绅做一些利益交换,得到他们的支持,推动政策的实施。

严世蕃失败的原因

相对严嵩,小阁老飞扬跋扈,树敌太多,他做事手段毒辣,清流正要抓他的把柄。

严党地方势力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基层一层层的盘剥,百姓就彻底被牺牲掉了。即使激起民变,在中央的小阁老自然会甩锅给地方官员。

明末问题很多,特别是体制的问题是无解的,还有皇帝和士绅集团利益分配,中央与江南地方的矛盾,土地兼并等各种问题。

从严世蕃搞出毁堤淹田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激进的执行手段,以及缺乏政治平衡能力。

即使严党内部意见也不能统一,小阁老就跳过胡宗宪直接给郑何下命令,其实这就是严嵩核心和严世蕃核心在争利益。

如果让严嵩去做,更稳健,减少直接冲突,但政策本身的问题和明朝的体制限制仍可能让成功变得困难。

他或许能延缓失败,或部分实现目标,但彻底成功可能性不大。

改稻为桑不能成功的原因

《大明王朝1566》的核心主题,是封建体制的不可持续性。

无论是严嵩还是严世蕃,他们的权力都依附于嘉靖帝的私欲和明朝腐朽的官僚体系。

改稻为桑的失败不仅是执行问题,更是体制性矛盾的体现:

皇权与官僚的对立:嘉靖需要钱但不愿担恶名,严党成为替罪羊。

土地兼并的积弊:政策本质是权贵对农民土地的进一步掠夺,必然引发反抗。

财政危机的无解:明朝中后期税收制度崩溃,单一政策无法扭转颓势。

即使严嵩能暂时稳住局面,最终仍会因底层民变(如剧中淳安百姓)或清流派的致命弹劾而失败。

改稻为桑严嵩亲自执行,可能延缓失败,但无法真正成功。

严党的倒台本质是嘉靖帝为转移矛盾,而默许的内部清洗,与具体政策成败关系不大。



0 阅读:28
不会落水的焱燚

不会落水的焱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