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杂牌师,中央军2个少将39名武装特务驻师部监视,师长直接起义

豁达看历史 2024-11-09 06:58:45

1946年5月,国民党军第60军184师师长潘朔端率部进驻辽宁海城。这支云南籍的滇军部队,不仅被划归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新6军指挥,还被东北最高军事长官杜聿明派驻2名少将和39名武装特务进行全天候监视。面对如此困境,潘朔端带领全师将士在海城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起义大戏:深夜果断处置监视人员,随后发出起义通电,成为东北战场第一支投向解放区的国民党军师级建制部队。这一切,源于杜聿明对滇军的芥蒂,更与"云南王"龙云的倒台息息相关。从昆明到东北,从抗日到内战,这支滇军部队的命运轨迹,折射出国共内战初期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态势。

云南龙云倒台 滇军遭遇分化

抗战时期的云南,龙云说一不二。他掌控着这片富饶的土地,组建了一支战斗力强悍的滇军,在抗日战场上战功赫赫。

龙云有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公开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更不赞同内战。这让他成为了蒋介石眼中的眼中钉。

1945年底的昆明,杜聿明带着10万中央军兵临城下。这支精锐之师不是来打日本人的,而是奉命拿下云南军政大权。

龙云被困在五华山省政府整整三天。外面的中央军虎视眈眈,里面的杜聿明步步紧逼。

就在这危急时刻,第60军正在越南北部接受日军投降。这支龙云亲手组建的部队,全军官兵都是他的亲信。

消息传到越南,第60军军心大乱。不少军官要求立即回师云南,誓要和杜聿明血战到底。

可惜为时已晚,龙云被迫离开了自己经营多年的云南,前往重庆就任闲职。这位"云南王"的时代,就此落幕。

杜聿明对这支滇军,一直心存戒备。特别是那些追随龙云多年的军官,更让他寝食难安。

到了1946年初,国共内战的阴云笼罩东北。蒋介石急需增兵,第60军被紧急调往东北战场。

从四季如春的云南到冰天雪地的东北,对滇军将士来说无疑是个巨大考验。但这还不是最难的。

杜聿明开始对这支部队动手术。他把各个师、团分散部署,让它们脱离建制各自为战。

第184师就这样被分到了辽宁海城、鞍山、大石桥一线。他们不再听从军部指挥,而是被划归给了新6军的廖耀湘。

这种安排让潘朔端很不理解。他的老上级,第1集团军司令官孙渡就在锦州,可偏偏要听命于素不相识的廖耀湘。

这一切背后都有杜聿明的影子。那场昆明之战的恩怨,在东北继续上演。

监视特务驻营防 防弃师战斗部署

第184师刚到海城那天,就发现营区里多了不速之客。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派出的联络组,早已在此等候多时。

这个所谓的联络组,阵容不可谓不豪华。两位少将督军带头,还配备了电台和一支39人的别动队。

他们说是来"协助工作",可谁都明白这是来监视的。这支队伍日夜盯防,把师部变成了一座无形的牢笼。

杜聿明的这一手,把第184师的处境推向了两难。表面上是独立建制,暗地里却被中央军牢牢掌控。

军长曾泽生的境遇更是尴尬。他被安排在新民县城,身边只剩下一个警卫营。堂堂一个军长,沦落成了营长。

潘朔端的日子也不好过。三个团分散驻防,只有552团留在身边。这支部队被分得七零八落,战斗力大打折扣。

不等潘朔端部署好防务,训斥就来了。杜聿明派来的人说他们"消极避战",迟迟不与共军交战。

这种指责显然来自联络组的密报。监视者们每天盯着师部的一举一动,事无巨细都要向上汇报。

为了应付这些人,552团团长魏瑛想出了个办法。他让部队跑到郊外打打枪,再捡些日军投降时留下的破步枪当战利品。

这种表演总算暂时糊弄过去了。但184师的真正困境却远未结束。

三个团近万人马,被迫在二百里防线上摆开阵势。他们像是一条被拉得太长的锁链,随时可能断裂。

他们面对的是解放军南满军区的精锐力量。两个纵队,三个独立师,整整五万人马虎视眈眈。

最要命的是,能配合作战的新6军远在沈阳。就算最近的鞍山,也有二百多里路。

杜聿明的用意很明显。让第184师在最前线当哨兵,替新6军等部队探路。可这么做,等于把这支部队推向了死路。

联络组的监视日益严密。每一个电报,每一次调动,都在他们的注视之下。

他们就像一把悬在第184师头顶的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落下致命一击。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第184师的处境越发艰难。既要应付监视,又要面对强敌,还要提防自己人的算计。

这支滇军部队,在东北的寒风中艰难求生。而更大的考验,还在路上。

两山失守勤求援 等待驰援遭敷衍

五月二十四日,一声炮响打破了鞍山的宁静。解放军对551团发起了突然袭击。

团长张秉昌带着少数人仓皇逃脱,其余官兵全军覆没。这是184师在东北战场上的第一次重大损失。

三天后,海城也陷入了重围。解放军的兵力正在不断集结,战事一触即发。

二十九日,双山子告急。这座位于城北五里的高地,是海城北部的屏障。

解放军的炮火一轮接一轮地倾泻而下。守军在猛烈的进攻下节节败退,最终丢失了这个制高点。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城东南三里外的玉皇山也被攻陷。这两座山峰就像是海城的眼睛,失去它们,城内的一切都暴露在敌人的视线中。

潘朔端立刻向沈阳方面发出求援电报。他详细报告了当前的战况,请求支援。

不多时,杜聿明的回电到了。电报说,明天将派出四个团南下增援。

紧接着又来了第二封电报。杜聿明要求184师"固守待援",死守阵地。

可是当时的情况根本不允许等待。南满军区第四纵队的主力已经抵达海城周边。

辽南第一军分区的保安第二团、第三团也已就位。敌军的包围圈正在不断收紧。

杜聿明许诺的四个援军,在这样的形势下无异于杯水车薪。别说解围,就连靠近海城都是一个难题。

潘朔端继续向沈阳发报求援。可是除了那两封敷衍的电报,再也没有任何回应。

此时的海城,已经成了一座孤城。守军的弹药和给养在不断消耗,补给线却被切断。

联络组的那两个少将,依然在师部里进进出出。他们的电台每天都在向沈阳发报,汇报着184师的一举一动。

39名武装特务日夜巡视,防止任何人擅离职守。他们不是来保护184师的,而是来监视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援军迟迟不到。杜聿明的"固守待援",正在把184师推向绝境。

整个海城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解放军的炮火时不时地响起,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

守城将士们握紧了手中的枪,却不知道这场战斗还要坚持多久。而更大的考验,正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酝酿。

潘朔端站在师部的高处,望着远方。两座制高点的失守,让他看得更远更清楚。

也许正是在这一刻,一个重大的决定在他心中形成。这个决定,将改变184师所有将士的命运。

黑夜断后毅起义 建制投诚创先河

五月三十日的凌晨,海城笼罩在深沉的黑暗中。潘朔端召集了师部的核心将领,在灯光昏暗的指挥室里召开了一场秘密会议。

会议的内容很简单:起义。在场的将领们没有任何异议,他们都看清了杜聿明的虚伪面目。

这个决定意味着他们要先解决眼前的"监视者"。两个少将和三十九名武装特务,就像一根钉子,钉在184师的心口上。

午夜时分,师部外围的岗哨悄悄换成了自己人。通信处的人员也已经准备就绪,暂时切断了联络组的电台联系。

潘朔端派出了一支精干队伍,专门负责处置这些监视者。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展开行动。

凌晨一点,行动开始。特务们大多已经进入梦乡,少数值班人员还未反应过来就被控制。

两个督军少将被单独关押,他们的武器和通信设备全部被缴获。整个行动快速而安静,没有发生任何流血冲突。

处置完监视者后,潘朔端立即发出了起义通电。电文传遍大江南北,震惊了国民党的高层。

与此同时,184师的通信人员开始与解放军建立联系。他们要为全师官兵规划一条安全的撤退路线。

天还未亮,各部队就开始按照预定计划,有序地撤出海城。他们带着武器弹药,分批向解放区转移。

这支云南籍的部队,在东北的土地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他们不再是杜聿明手中的棋子,而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新的方向。

从此,184师成为了东北战场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们是第一支整建制起义的国民党军师级部队。

这个先例,给其他在国民党军中动摇的部队指明了方向。也让杜聿明的分化政策尝到了苦果。

起义的消息传回云南,让昔日的"云南王"龙云感慨万千。他的这支部队,最终还是走上了反对内战的道路。

184师的官兵们来到解放区后,受到了热情欢迎。他们很快投入到整编工作中,为新的战斗做准备。

这些曾经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士,在内战的十字路口上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他们用行动证明,正义的力量终将战胜阴谋。

潘朔端的这个决定,不仅拯救了全师将士,也在历史的天平上投下了一个重要的砝码。这支部队的起义,成为了国共内战中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

这个故事,在东北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告诉人们,在国家民族的重大抉择面前,良知和正义才是最重要的指引。

0 阅读:107

豁达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