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者,神明之源也:「黄帝四经」的形上思维

怀霖济物 2022-11-24 11:02:33

道对于清晰完整的宇宙论叙述,见于【经法·论第六】:

天执一,明【三,定二】,建八正,行七法,然后【施于四极,而四极】之中无不【听命】矣。蚊行喙息扇飞蠕动,无(不宁其心,而安其性,故而)不失其常者,天之一也。天执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度之稽也。月信生信)死,进退有常,数之稽也。列星有数,而不失其行,信之稽也。

此段内容中,一是指道。二是指阴阳;三是指日、月、星辰。七法是指明以正者,天之道也。适者,天度也。信者,天之期也。极而(反)者,天之性也。必者,天之命也。(顺正者,天之稽也。有常)者,天之所以为物命也。此之谓七法。八政是指八种政令,即春、夏、秋、冬、动、静、内及外等。四极是指四方,即整个天下。信是指确定。

换言之,道经过阴阳化生日月星辰,生成了万物。再经过阴阳的定位,阳尊,阴卑,以构建【七法】、【八政】,以此施行天下,使天下万物无不听命。同时,道是一切万有的本源,恒一而定,是以天下万物,包括了各种动物,甚至日月星辰,都能依其客观规律而生存发展及运行不辍。

因此,【黄帝四经】所构建的宇宙论,是以道为主轴,经过阴阳二气的变化,生成一切万有,进而构建了社会国家的政治制度及人伦关系,是极为细致延续的。

其次,就本体论来说,道表示万物的本根。在【黄帝四经】中,有关本体论的思想,不及宇宙论内容的丰富与完整。然而,已有较清晰的轮廓在其中。即如在宇宙论中所引证道源中的一段话说: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一度不变,能适蚑蛲。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从此论述,其强调道是宇宙的本性,亦是万物因之而生,恃之而成的本根。尤以人类,更本之于道,更用之以道。

同时,道的本根性质,具有绝对性,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一物皆不能缺少它。所谓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因而,予以总结说:

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歧行蛲动,戴根之徒,皆取生。

化生万有的阴阳之气,自然规律的四时,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能动能飞的动物,有根茎的植物,都必须根于道。换句话说,道不仅是宇宙化生之源,更是万物之本,天地万物皆禀之而生,恃之而成,是宇宙的存在,万物的本根。

总之,道在形上意义上,是一切化生之源,具有宇宙化生及本体存在的内涵,道是【黄帝四经】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并将老学的形上思维,作了较深刻的阐述与发挥,具有值得探索之处。

道除了形上的意义外,并表示万物及社会的总规律。

道化生了万有,且作为万物的根源。同时,更是万物发展前进所遵循的总规律。尤以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应执道循理」,依理而行,方能握住道之枢要,得其环中。所谓:

物各合于道者,谓之理。理之所在,谓之道。物有不合于道者,谓之失理。

理,本义治玉,引申为治理,再引申为规律,即是具体事物所具有的特殊规律,而道则为各种事物的总规律。换言之,事物经过实证,其本质与道相合,无有缺失,就可称为理。所以特别指出,事物合于道者,谓之合理。不合于道者,谓之失理,将理的内在规律性与道一致,如此道就等同于理,也就成万物及社会的总规律。

既然道是一切的总规律,我们就应遵循,不可违逆,所以说执道循理,必从本始。本是指基本或基础。想要得道,就必须从最基本的事情开始做起,而最基本的事情,就是要合于社会规律。

关于社会具体的规律,【黄帝四经】的作者,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况,建立了一套思想体系,从天地、万民、贵贱、畜臣及使民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较具体的原则: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至于哪些事必须有恒?

天地方面:在于四时、晦明、生般、柔刚,就是指四时更迭、昼夜交换、荣枯变革以及柔刚转变等。

万民方面:在于男农、女工,就是指男人农耕,女人织布等。

贵贱方面:在于贤不肖不相放,放指等同。这是说贤者与不肖者,应因材任使,不可地位等同。

畜臣方面:在于任能毋过其所长,就是选用臣子时,其职位与能力,必须要相符合。

使民方面:在于去私而立公,就是去除私情而建立公道的社会规范。

因此,只要在上述的方面有恒,就能符合规律,达到道了。

道既具有宇宙化生,万物本源,以及社会总规律的本质,由此可以看出道的神奇作用。【黄帝四经】对于道的神奇作用,借由文字的描写,有一段精微深入的说明:

道者,神明之源也。神明者,处于度之内而见于度之,外者也。处于度之(内)者,不言而信。见于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处于度之内者,静而不可移也。见于度之外者,动而不可化也。静而不移,动而不化,故日神。神明者,见知之稽也。

道是一切神奇作用的源头,无论是处于事物的内外、动静,道的神奇作用永远不变,并支配事物朝着适度的发展,绝不违背其理。换言之,也就是说在事物存在的不同阶段、不同形式中始终持久地发挥其作用。因此,它对事物的作用和指导是永恒的。

道对事物的指导,是全面性、永恒性的,更是始终如一的,所谓广大,弗务及也。深微,弗索得也,这是最贴切的形容。

【黄帝四经】在对道的把握上,除了以道名称外,并且以不同的名称展现道的意义与功能,这包括一、太虚与理三种。虽然名称不同,但意义上却是相同的,即是所谓的理一分殊。也就是道具有普遍统一的原则,在具体作用及实行上,由于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现在就【一】加以说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国魏王弼解释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而道与一的关系,道是化生本体,一也是万物万形之所归,所以二者的意义是一致的。道就是一,一就

是道。道始所生者一,一即道也。换言之,谓之道;自其数而言之,谓之一。

就【名】来说,即是以概念称之叫做道,从数目之始来说,则称为一。两者的名称不同,即是意义及功能的不同,而不是内涵的不同,这就是「理一分殊」。

然而道与一的内涵既然相同,何必又说道生一?老子的道有两种性质,一种是无,一种是有。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中的无,是指无形无象,有是指有形有象。而作为无形无象的道就是混沌,就是浑然一体的存在。所谓有形有象的道,就是一。所以他的道是自根自生的,道生一,就是道产生自己。同时,老子的一,也具有两重性。一方面道是本体。另一方面又是道派生出来的。作为本体而言,它是无所不包的整体,作为道产生出的具体事物来说,它又是一,所以说道生一,道即是一。

可见道与一的关系,既相同又有相异,相同是道与一都是本体,相异的是在化生的逻辑顺序上,道由抽象形成具体形象的过程中,一由道而生,所以说道生一。

庄子也认为道就是一,在【庄子·天地篇】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闲,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西晋郭象解释说:一者,有之初,至妙者也。至妙,故未有物理之形耳。夫一之所起,起于至一,非起于无也。

一是一切万物之本,所以说有之初。而一并不是无的化生,而是化生之本,所以说起于至一,非起于至无也。因此,唐成女英疏说:一(者)道也,有一之名而无万物之形。明确指出一就是道,道与一,是理一分殊的关系。

一不是一个的意思,不是数字的单位,而是抽象的整体,是化生之源,更是本体,是具有无限大的一。【说文解字】就明白指出说: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道由无形混沌的状态,到有形有象的道,就是一,是创造天地万物的活水源泉。

【黄帝四经】中,以一言道之处极多,例如:天执一,明(三,定)二、昔天地既成,正若有名,合若有形,(乃)以守一名……循名复一,民无乱纪,及中静不流,执一毋求等,这些一,都是对道而言的。关于「一的内涵及意义,在【十大经·成法第九】之中,借由黄帝与四辅(四位辅佐大臣)之一的力黑对话,有较清楚完整的说明:

一者,道其本也’胡为而无长?(凡有)所失,莫能守一。一之解,察于天地。一之理,施于四海。何以知一之至,远近之稽?夫唯一不失,一以驱化,少以知多。夫达望四海,困极上下,四向相抱,各以其道。夫百言有本,千言有要,万言有总。万物之多,皆阅一空。

稽,至极的意思。驱,读趋,促使的意思。困极,穷极的意思。相抱,相合的意思。总,总括的意思。空,读孔,就是指道。这一段是说明守一的重要。若能守一,就能明察天地,广及四海,可说是智周万物,道济天下了。

道是因一是万物化生之源,是万化之本,是无限的延伸,是以从少可以知多,以一可以类推万。而达观四海,困极上下,四向相抱,都遵循其自身的规律发展,根据其内在一的动能存在运动,但是无论百言、千言、万言等世间的现象,皆有其总括及根本,就如万物之多一样,皆阅一空,皆由一,也是道所掌握。因此一的内涵及意义,可以说是至极的。

另外,在道原篇中,将一、太虚、道三者,等同齐观。首先指出,恒无之初,迥同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已,道即是太虚,太虚也就是一。因此,接着说:一者其号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

将道更确定其名一,其内涵则包括了虚无、无为及合和等。最后,更强调守一的重要,夫为一而不化,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正以正畸」。惟有道,也就是一,是永恒不变的。若能秉持道的关键,就能以简御繁,以少知多,而掌握事物枢机的道,就能以正制邪,以正正己。

总之,我妈要强调的是,掌握了一,也就是得道,上位者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以虚静自处,以无为自守,以无事自持,以无欲自修,就能治理国家,安定天下,使一切万物,安宁和谐,无所纷争。

所谓,无好无恶,上用(察极)而民不迷惑。上虚下静而道得其正。信能无欲,可为民命。上信无事,则万物周便。分之以其分,而万民不争。授之以其名,而万物自定。不为治劝,不为乱懈。充分展现了守一立道的作用及功能,并再度肯定了一也就是道的重要性及价值。

8 阅读:793
评论列表
  • 2022-12-01 00:41

    反者道之动,逆者力之源。

  • 2023-01-31 13:19

    写的好,简明义概

怀霖济物

简介:怀霖有缘